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ORK引导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非球面系数Q值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40只眼)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00DS,术后裸眼视力均在1.0以上。ORK组有60例(120只眼)接受ORK程序引导的非球面切削,LASIK组有60例(120只眼)接受LASIK标准切削。对两组手术前后Q值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统计法进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意义。结果所有术眼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术前两组Q值无统计学差异。术后ORK组Q值为0.51±0.28,LASIK组为0.72±0.39,ORK组比LASIK组的增加值要小,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RK引导的非球面切削与LASIK,的标准切削相比,术后引起Q值的增加值变小,有助于改善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但仍需进一步优化非球面切削程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AQ和A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皓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o)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O.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Q和△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0.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D)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0.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 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应用Q值引导非球面切削LASIK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Q值引导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球镜-1.50D~-8.25D,柱镜-0.00D~-1.75D的近视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189例(367眼)行Q值引导非球面切削引导准分子激光矫正技术;B组(对照组)100例(194眼)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对两组术后第1、3、6、12、24、36月的视力、Q值、瞳孔及RMS值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术后各期的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时间越长术后视力矫正越好,最为明显是非球面切削胜过标准化切削。(2)Q值:术后至3年的Q值B组各期明显大于A组(P〈0.01);(3)瞳孔直径:从术后到术后3年,两组瞳孔直径逐渐减小,两组术后各期显示A组大于B组,(P〈0.05);(4)RMS值:B组术后各期大于A组,A组随时问增加而逐年减小(P〈0.00)。结论非球面切削能减少手术引起的像差,术后获得良好视力并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飞 秒 激 光 小 切 口 角 膜 基质透 镜 取 出 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对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内非球面参数(Q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SMILE治疗并定期随访3个月以上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使用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角膜前后表面6 mm、7 mm、8 mm和9 mm直径范围的Q值进行测量,分析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MILE术前角膜前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29±0.11、-0.33±0.11、-0.35±0.11和-0.38±0.11,术后3个月分别为0.47±0.34、0.51±0.33、0.50±0.31和0.43±0.28,进行配对t检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1、-24.75、-26.47、-27.49,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前表面△Q值呈正相关 (r=0.89,P<0.05)。SMILE术前角膜后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12±0.18、-0.21±0.17、-0.29±0.16和-0.38±0.14,术后3个月分别为-0.07±0.18、-0.16±0.16、-0.24±0.15和-0.35±0.1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5.11、-5.14、-3.51,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后表面△Q值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SMILE手术改变了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术后Q值均向正值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近视性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常规LASIK的102例(204只眼),年龄18~36岁,等值球镜(SE)为-2.00~-10.50D的青壮年近视患者按SE分为低度(-3.00D以下)、中度(-3.00~-6.00D)、高度(-6.00D以上)三组.除常规检查外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对上述近视患者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测量分析,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检测对比敏感度.结果 角膜前表丽Q<,2>、Q<,30>术前分别为-0.14±0.15、-0.24±0.10,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0.66±0.74、0.59±0.53.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Q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前表面O值较1个月时减小,两个时间点的前表面Q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度数越高,术后Q值变化越大.术后1、3、6个月前表面Q<,30>值的变化(△Q<,30>)与对比敏感度log值的变化之间无相关性(P>0.05).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Q<,30>小于0.55组与大于0.55组之间的BSCVA、SI、EI和对比敏感度lo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Q<,30>的变化小于0.68组与大于0.68组之间的BSCVA、SI、EI和对比敏感度log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Q值由术前的负值变为正值且随矫正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Q值趋于稳定;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Q值的绝对值或相对值的变化均不明显影响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Multifocal LASIK)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与手术效应的关系.方法 对主视眼(对照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非主视眼(实验眼)接受多焦点LASIK手术.主要检测项目:角膜地形图(分析角膜非球面特点)、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分析术后角膜非球面特点.结果 多焦点眼术前调节幅度平均为为(-4.11±1.11)D(-2.00~-6.25D),术后6月平均为(-4.95±0.83)D(-3.25~6.50D),术后和术前比,平均增加(0.84±0.61)D(0~-2.25D).手术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6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O值平均为0.081±0.274(-0.53~+0.53),对照眼为0.464±0.266(-0.02~+0.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Q值平均为-0.235±0.386(-0.944~+0.424),对照眼为0.259±0.328(-0.013~+0.8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多焦点眼术后较术前向负Q值反转,而对照眼趋向正Q值.结论 多焦点LASIK手术后角膜中央区非球面特点是拟调节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角膜瓣厚度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治手术患者,根据角膜板层刀不同分为Moria One use plus-SBK薄角膜瓣(SBK)组和MORIA2-130Ixm厚角膜瓣(LASIK)组,每组各60例(12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Petencam三维眼前节分析及诊断系统检查,得到角膜前后表面中央20°、25°、30°、35°范围的Q值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球差Z(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厚度角膜瓣组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和角膜前后表面像差之间手术前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像差增加和等效屈光度相关,LASIK组角膜后表面像差增加与等效屈光度相关。手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像差Z40和Q20、Q25、Q30、Q35均相关,手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Z40和Q20相关(r=0.306,P=0.029),角膜后表面Z40和Q25相关(r=-0.293,P=0.037)。SBK组角膜前表面Z40和Q20、Q25、Q30、Q35均相关(r=0.610、r=0.560、r=0.442、r=0.381),角膜后表面Z40和Q20相关(r=-0.364)。结论 LASIK角膜非球面的改变不受角膜瓣厚度的影响,薄角膜瓣主要影响角膜前表面,说明通过薄角膜瓣SBK来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A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AQ与SE、A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SP_3 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64 1例(12 10眼)近视在施行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厚度;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4组,对各组所测得中央角膜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6 0 0D以上近视者的屈光度每增加1. 0 0D ,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减少1 .3 1μm ;手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P <0 .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0 5 0D以内及±1 .0 0D以内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 =-0 . 1及r =-0 . 3 ,P <0 .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LASIK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O.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40、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O.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40、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致性。结论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ro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比较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11/2017-09在我院行FS-LASIK手术(FS-LASIK组)和SMILE手术(SMILE组)的近视患者各60例60眼,术前和术后3mo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表面6、7、8、9mm直径范围Q值和角膜前表面像差。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各直径范围Q值均无差异; 术后3mo,均明显高于术前,且FS-LASIK组患者角膜前表面6mm直径范围Q值明显高于SMILE组(0.89±0.43 vs 0.47±0.32,P<0.05)。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和角膜球差均无差异; 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也无差异,但FS-LASIK组患者角膜球差高于SMILE组(0.43±0.23μm vs 0.31±0.11μm,P<0.05)。

结论:FS-LASIK和SMILE术均改变了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术后角膜前表面Q值均向正值方向变化,且SMILE术对角膜前表面Q值和角膜像差的改变均小于FS-LASIK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别测量近视眼及白内障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非球性系数(Q值),探讨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患者240例,按屈光度分为高、中、低三组,性别比例基本匹配,年龄为18~32岁,随机选择其中48例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分别测量摘镜后第1,15d的Q值;白内障患者123例,年龄42~80岁。常规进行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角膜中央厚度等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近视眼组其Q值范围为-0.62~-0.04,平均为-0.296;白内障组其Q值范围为-0.67~-0.01,平均为-0.232,白内障患者的Q值低于近视眼患者的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近视眼的Q值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Q值与屈光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无明显相关,高、中、低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眼组同一个体左右眼Q值、隐形眼镜脱镜后第1,15dQ值分布线性关系显著,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是表示角膜最平坦子午线角膜变陡或变平的程度表面形状系数。近视眼及白内障患者两个群体角膜Q值均呈正态分布,两组数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与角膜曲率、屈光度、角膜厚度无明显相关,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的测量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角膜前表面是人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眼总屈光力的80%以上。正常角膜前表面从中央到周边逐渐变平坦,这种非球面特性和其它屈光成分相互协调,保证视网膜成像的质量。随着角膜屈光手术、个体化切削理论的发展及人们对像差认识的不断提高,角膜非球面性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本文就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