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押重刑罪犯的个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在押重刑罪犯与普通人群人格的差异。方法: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575名男性在押重刑罪犯与265名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男性在押重刑罪犯EPQ-E,N,P量表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具有显著的外向型人格特征,情绪不稳定,精神病质的个性倾向。结论:在改造罪犯的同时,应矫正其不良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押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个性特征与正常群体相比有何差异,财产型罪犯与正常人相比又有何偏差,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566)对某监狱在押财产型男犯进行了测查,并与中国常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年来在押罪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对1994年后经该院鉴定的87例与1993年前鉴定的33例在押罪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94年后组在押罪犯鉴定的案例明显增加(P<0.01).服刑能力的鉴定,1994年后组较多(P<0.01),服教能力的鉴定,1993年前组较多(P<0.05).1994年后组经济类案件有上升趋势(P<0.05),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有明显下降(P<0.01),诊断为拘禁性精神障碍的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押罪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已成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法定能力的评定需进一步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242名男性罪犯人际信任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行为是由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格与犯罪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人际信任水平与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际信任水平的降低就可能会产生欺诈、偷盗等多种犯罪行为。本研究旨在了解在押男性罪犯的人际信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在押罪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近年来在押犯罪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对1994年后经该院鉴定的87例与1993年前鉴定的33例在押罪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94年后组在押罪犯鉴定的案例明显增加(P<0.01)。服刑能力的鉴定,1994年后组较多(P<0.01),服教能力的鉴定,1993年前组较多(P<0.05)。1994年后组经济类案件有上升趋势(P<0.05),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有明显下降(P<0.01),诊断为拘禁性精神障碍的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 在押罪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已成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法定能力的评定需进一步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1999-08初,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在押的886名罪犯中862人进行了性病检查,受检率达97.29%,结果检出淋病34例,尖锐湿疣2例,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检出率为4.1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的人格特征。方法:比较52例男性服刑罪犯中的精神分裂症与48例普通医院中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的MMPI量表分。结果:罪犯组精神分裂症MMPI测试的L、Hs、D、Pd、Pa、Si量表分明显高于罪犯组精神分裂症患。结论: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更加表现为掩饰、消极沮丧、诸多躯体不适、多疑及敌对等,应关注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家庭动力学结构对男性盗窃犯的影响以及盗窃犯罪的心理动力学成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在押男性盗窃罪犯(n=280)和正常对照组(n=420)进行调查.结果 罪犯组与对照组在"独生子女"、"5岁前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现已去世"、"母亲现已去世"、"双亲均已去世"、"父母已离异"、"5岁前只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缺位)"、"成年后父亲去世,母亲健在"以及"成年后母亲去世,父亲健在"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组和对照组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度干预"、"母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条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男性盗窃犯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动力学结构中的5岁前父亲在场母亲缺位以及成年后父母任何一方的去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度干预"、"母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  相似文献   

9.
男性少年暴力罪犯人格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男性少年暴力罪犯的人格特征,探索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方法 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调查86名服刑期男性少年罪犯和33名中专学生。结果两组Pd、Hs、Pa、Sc、D、pt、Si量表T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Pd、Pa、Sc、Mf、Hy、pt量表T分在60分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d、Hs量表T分在70分界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男性少年暴力罪犯可能有多型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以病态人格和疑病人格最为显著,其他多为轻度偏离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谢咏璠  郑莹灿  杨国愉 《重庆医学》2021,50(8):1356-1359
目的 探讨监狱男性罪犯负性认知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动思维问卷(AT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监狱1000名罪犯进行团体心理测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罪犯自动思维阳性率为62.90%;(2)罪犯ATQ得分存在显著的年龄间差异(P<0.01),高龄罪犯自动思维更明显;(3)ATQ得分不同婚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异罪犯ATQ得分高于未婚、已婚罪犯;(4)ATQ得分在不同刑期、剩余刑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Q得分在不同已服刑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刑时间在1年内的罪犯ATQ得分明显高于其余时间的罪犯;(5)多次入狱罪犯ATQ得分均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P<0.01);(6)ATQ得分不同抑郁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TQ与SD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监狱男性罪犯负性认知明显,与抑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志榕  黄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23-2024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在押犯罹患精神疾病与服刑能力的关系。方法:对65例男性服刑在押犯人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65例中被鉴定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者有46例(70.8%),均被评定为无服刑能力;被鉴定患有应激相关障碍、癔病、人格障碍、无精神病等19例(29.2%),其中17例评定为有服刑能力。36例(55.4%)被鉴定者病程≤0.5年,22例(33.8%)病程0.5—1.0年。结论:服刑在押犯人在服刑期间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应加强对服刑犯的心理卫生辅导,提高服刑人员的服刑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男性暴力犯罪的人格特征,以及年龄、受教育程度、服刑前后婚姻状况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重庆市监狱服刑暴力犯罪者294名,分别填写PDQ-R、EPQ、SCL-903种问卷,在SAS软件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暴力犯罪人群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年龄、受教育程度、服刑前后婚姻状况变化与人格特征有相关性。讨论男性暴力犯罪人群存在人格障碍。年龄、受教育程度、服刑前后婚姻状况变化均对人格特征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女性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人格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雪梅  况利  陈建梅 《重庆医学》2008,37(11):1191-1194
目的探讨女性罪犯的人格特征,以及年龄、受教育程度、服刑前后婚姻状况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重庆市女子监狱服刑的女犯将其分为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两组,分别填写PDQ-R、EPQ、SCL-90 3种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暴力和非暴力犯罪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犯罪人群都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女性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在人格特征上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人格、自我控制、价值观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自我控制量表、青少年价值观问卷对137名男性在押少年犯施测,以140名男性普通中学生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普通少年组相比,犯罪少年在谨慎性、冲动冒险性、自我情绪性、道德观、接受权威及需要表达等维度上差异显著;Logistic回归表明,外向性、冲动冒险性、自我情绪性、接受权威和需要表达对青少年犯罪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谨慎性、道德观及个人主义对青少年犯罪有负向的预测作用;人格、自我控制、价值观变量联合预测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预测成功率达到76.5%。结论人格、自我控制、价值观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其中外向性、谨慎性、冲动冒险性、自我情绪性、道德观、接受权威、需要表达及个人主义等变量对青少年犯罪的预测作用比较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男性罪犯冲动行为的特征,为心理矫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南京地区某监狱因暴力、强奸、抢劫等入狱服刑的男性罪犯245名为研究组,某医院健康体检男性187名为对照组,运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评估其冲动行为.结果 男性罪犯BIS总分及各因子分[分别为(64.63±9.34)分,(18.16±3.36)分,(25.79±4.18)分.(20.69±3.9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7.07±7.48)分,(16.67±2.60)分,(22.20±3.75)分,(18.20±3.1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重犯BI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累犯组BI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分别为(68.59±14.54)分,(19.68±4.92)分,(27.54±6.61)分,(21.37±4.50)分]均高于初犯组[分别为(64.81±10.35)分,(18.01±3.69)分,(25.86±4.60)分.(20.83±4.25)分],其中BIS总分及注意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间BI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男性罪犯冲动水平较高,不同案由、犯罪次数、年龄罪犯冲动行为表现不同,评估罪犯的冲动行为有利于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心理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的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犯罪危险性人格问卷对青少年暴力犯、问题应征青年、某部队新兵3组被试进行测试,比较其差异性;并对问题应征青年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青少年暴力犯组在逆反社会、家庭问题、学校行为、社会认知、法律观念、冲动倾向、愤怒失控和显性敌意各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4.53±1.99)分、(13.70±5.09)分、(6.71±2.86)分、(7.60±2.84)分、(9.30±3.43)分、(6.54±2.67)分、(14.50±5.27)分、(7.24±3.39)分]和问题应征青年组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4.33±1.91)分、(14.78±6.62)分、(5.39±3.19)分、(8.37±3.75)分、(9.70±3.84)分、(6.52±3.28)分、(16.03±6.69)分、(8.39±4.09)分]均显著高于新兵组[分别为(1.30±1.64)分、(4.77±1.69)分、(2.62±2.09)分、(3.46±2.81)分、(4.37±2.25)分、(1.89±2.10)分、(5.45±4.25)分、(3.25±2.63)分、(P<0.01)];青少年暴力犯组与问题应征青年组在学校行为、法律观念、愤怒失控三个维度上差异无显著性;在515名问题应征青年中,冲动性人格特征者411人占79.8%,反社会性人格特征者328人占63.7%,家庭环境存在问题者358人占69.5%.结论 青少年暴力犯存在明显的犯罪人格特征;问题应征青年具有暴力犯罪的倾向性,是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家庭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以及自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对24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集体测查和对照研究。结果 犯罪组人格N维度(情绪性)和P维度(精神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维度(内外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犯罪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不完全家庭较多。就犯罪组内部看,家庭因素对不同类型罪犯E维度影响较大,而对N、P维度不大。结论 犯罪青少年具有情绪不稳定性、精神病质和内倾性人格特征,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服刑女犯人人格特征与述情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服刑女犯人的情感辨认和交流能力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系统抽取法抽取广东省某女子监狱88名犯人和50名工厂女工人为样本,以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中国修订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和自制一般调查表为调查工具,集中回答问卷。结果服刑中女犯人在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3.00±0.69)分]和外向性思维[(2.79±0.65)分]差于对照组[(2.21±0.63)分,(2.09±0.44)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职业地位差、财产型犯罪者“情感表达不能”明显;TAS-26的总分及因子分与CPI-RC的各分量表存在广泛的显著性负相关,(P<0.05~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的人格特征对述情障碍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并能较好解释各自的影响作用。结论TAS-26与社会认可的良好个性特征的多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性关系,部分人格特征能较好解释述情障碍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