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讨血清肌酸激酶MM同工酶亚型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诊断价值,1988年至1993年采用琼脂凝胶电泳方法对45例AMI患者血清MM3/MM1比值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40例同期住院患者相比较,发现在梗塞后血清MM3/MM1比值动态变化曲线呈“反S”型,即MM3/MM1达峰值并逐渐恢复到基础水平以后,继续下降并一度低于基础水平,然后再逐渐回升到基础水平(48 ̄120小时),并证明这是由于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快速简便的血清肌酸激酶MB(CK-MB)亚型(MB_1和MB_2)检测方法,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采用DYY-Ⅲ型电泳系统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出一种合适的不连续缓冲液体系。结果表明,应用上述条件和方法,恒流40mA,起始电压240V,终末电压500V,电泳20分钟可很好地分离MB_1和MB_2,从血清分离到扫描测定的检测全过程仅需45分钟;线性范围为CK-MB亚型活力1.9~93.2U/L,批间变异系数<7.5%;测定了30名健康人血清,有5名可检出CK-MB及其亚型,其MB%为3.3%~4.5/,MB_2/MB_1比值为0.29~0.65。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检测出CK-MB含量极微的正常人血清中的CK-MR亚型,且避免了国外“Rep”电泳系统所需的高电压(1400V)及昂贵的仪器设备,适合在国内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家兔四动脉闭塞法建立急性完全性脑缺血后给予再灌注,观察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脑组织部分电解质和含水量、脑组织和血液丙二醛(MDA)、环核昔酸(cAMP、cGMP)、血栓烷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改变。结果:再灌注后实验组脑组织Ca ̄(2+)、MDA、TxB_2和cAMP较对照组升高(P<0.05),GSH-Px活性、6-keto-PGF_(1α)含量降低(P<0.05);实验组血液中cAM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脑组织Ca ̄(2+)过载、氧自由基增多、cAMP/cOMP和PGI_2/TXA_2比值异常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骨髓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免疫酶标(APAAP)法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等方法对15例骨髓移植(BMT)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诱导缓解后即有CD_4 ̄+细胞,CD_4/CD_8比值和LT值异常。强化巩固治疗后上述异常进一步加重。BMT后早期(90天内)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血清IgG、IgA和IgM水平以及LT值均低于正常,而激活淋巴细胞增加。BMT后2年仍有CD_4 ̄+细胞、CD_4/CD_8比值和OT试验异常。BMT的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值的改变不是平行的,因此,应综合地评价两者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亚型的变化在早期诊断和评价病情上的价值。方法采用不连续缓冲体系电泳法,在稳流和低压条件下电泳,将CK-MM亚型分离并荧光扫描。结果测定40例DMD患儿血清中CK-MM亚型,在3~7岁、~10岁、~14岁不同年龄组患儿中,MM3/MM1比值分别为0.608±0.309,0.781±0.452和1.158±0.565,而40例对照组MM3/MM1比值为0.159±0.062。各年龄组DMD患儿的CK-MM亚型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MD患儿各年龄组间CK-MM亚型改变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CK-MM亚型可为DMD患儿的早期诊断和评价病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电聚焦法对14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单纯AMI61例、出现合并症的33例、AMI后5h内出现再灌注的34例以及AMI后5h以后出现再灌注的21例)的线粒体肌酸激酶(CKmt)亚型进行分析,并对肌酸激酶活性(CK)、CK-MB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发现CKmt亚型在AMI后存在有规律的变化,并提示CKmt-3和CKmt-2亚型可以作为判断AMI预后情况的指标:在AMI后,CKmt-3和C  相似文献   

9.
应用一对引物(ETOU_1/ETOD_1)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1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AML_1-ETO融合转录本,12例初治患者(M_111例、M_41例)中一致性扩增到预期的200bp大小的片段,其中7例证实有典型t(8;21)或其变异型。扩增片段大小及其限制性内切醇谱提示t(8;21)易位的AML_1和ETO基因断裂点局限于一个内含子。5例M_2已完全经解2~38个月仍检测到相同的AML_1-ETO融合mRNA,提示体内仍残存少量t(8;21)异常克隆。AML_1-ETO融合转录本的检测是诊断和监测t(8;21)AML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110例正常人血清内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LF)浓度。结果显示:AMI患者血清DELF浓度显著增高(p<0.001),但随梗塞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合并有心律失常的患者血清EDLF浓度高于无心常者(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升高<100U/L的患者血清EDLF浓度显著高于GOT<100U/L者。初步探讨了AMI患者血清EDLF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K和巨CK的临床意义,提高临床医生对CK的认识。 方法: 对1例巨CK引起CK-MB大于总CK活性病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对CK-MB活性大于总CK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出现CK-BB或巨CK的干扰时,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总活性假性升高。巨CK1不具有病理意义,而巨CK2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结论:CK-MB超过总CK活性浓度的30%以上,一定要警惕有无巨CK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酶同工酶(CK-MB)和血糖(Glu)对多发性创伤病人救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7例多发性严重创伤病人的血清,采用速率法和终点法分别测定CK、CK-MB和Glu。结果多发性创伤病人血清CK(754.6±673.2)U/L,CK-MB(87.4±63.5)U/L,Glu(12.17±9.04)mmol/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若2项或3项同时升高,则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结论检测血清CK、CK-MB和Glu可作为判断病情危重、评价疗效及估计预后的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在评价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对3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后即刻、CPB后30min和1h、术后2h采血,用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cTnⅠ、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激同功酶-MB(CK-MB)和肌酸激酶(CK)。结果:cTnⅠ、CK-MB、CK在CPB停止时均明显增高,其中cTnⅠ、CK-MB在CPB后1小时达高峰,术后2小时开始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K呈逐渐升高。另外,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cTnⅠ增高越明显,不同时间段各自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cTnⅠ在判断心脏直视手术心肌损伤及程度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动态检测cTnⅠ快速,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对心肌损伤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心肌梗死患[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0例]、100例心脏手术患、60例非心脏手术患和20例健康人进行了血清cTnT、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检测。结果 (1)血清cTnT、cTnI、CK—MB和CK检测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cTnT(72.4%,100.0%)、cTnI(81.8%,100.0%),CK—MB(54.6%,87.5%)和CK(64.8%,62.2%)。(2)AMI和心脏手术组cTnT、cTnI、CK—MB和CK四项指标浓度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急性心肌梗死组、心脏手术组3h内cTnT和cTn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56%)和(44%,45%),明显高于CK—MB(24%,22%)和CK(20%,28%);急性心肌梗死组、心脏手术组5d后cTnT和cTnI阳性检出率为(70%,66%)和(66%,61%),而CK—MB仅为(4%,6%),CK仅为(8%,10%)。结论 血清cTnT、cTnI能确切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心肌损伤程度,具有较宽的诊断窗口时间,是心肌损伤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分析2013年4—7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肝硬化诊断符合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治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病史;(3)心电图无ST-T动态变化;(4)cTnI正常。排除标准:(1)脾脏切除史;(2)合并肝癌,肝移植者,进行干扰素、免疫抑制剂或抗病毒治疗者;(3)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对患者入院进行Child-Pugh分级测评,记录各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肝脏疾病、肝功能、血常规等,分别采用酶动力法和免疫抑制法,检测入选患者的CK和CK-MB水平。比较患者CK、CK-MB水平及CK-MB/CK比值,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CK-MB/CK比值与Child-Pugh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总共入选符合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21例,平均年龄(56.67±10.88)岁,其中男性8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72例。Child-Pugh C级患者年龄明显高于Child-Pugh A、B组患者(P= 0.021),3组患者γ-谷酰转肽酶、CK[(82.18±23.60)U/L、(98.22±33.13)U/L、(117.05±27.31)U/L,F=23.248,P<0.01)]、CK-MB[(29.77±12.75)U/L、(63.26±36.35)U/L、(69.76±27.05)U/L、F=20.588,P<0.05)]、CK-MB/CK比值(0.36±0.08、0.54±0.26、0.75±0.30,F=31.558,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A)[(71.77±14.88)%、(56.82±16.61)%、(41.73±11.43)%,F=54.483,P<0.05)]、血红蛋白(HGB)[(138.21±8.24)g/L、(108.16±23.60)g/L、(78.52±23.64)g/L,F=95.752,P<0.05)]以及血小板(PLT)[(153.86±92.59)g/L、(108.38±51.90)g/L、(93.88±54.51)g/L,F=12.965,P<0.0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原发肝脏疾病、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以及肌酐水平(S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资料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K-MB/CK比值对Child-Pugh评分有显著影响,其OR值为e-0.98=0.375,提示CK-MB/CK比值>0.30时,Child-Pugh分级C级的可能性为CK-MB/CK<0.30时的2.67倍。 结论肝硬化患者CK-MB/CK比值与Child-Pugh分级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影响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检测结果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酶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酶活力单位时,引起临床假阳性的因素,以科学合理地解释每一检测结果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125例非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酶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标本中CK、CK—MB酶活力单位,分析可能引起检测值CK—MB酶活力单位假性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成人非心肌梗死患者中,总CK活力相对较低,癌症患者、脑梗死患者、变态反应疾病患者CK—MB假阳性比例较大,其中CK—MB占CK总活力大于5%有59例,其中53例在6%~21%,6例大于38%;38例新生儿中CK活性范围为145~1974U/L,其中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CKMB占CK总活力达90%;另1例溶血标本也引起假阳性。结论应用酶免疫抑制法检测非心肌梗死患者CK—MB酶活力单位假性升高的影响因素,可能是血清中存在巨CK、CK—BB、AK等,影响试剂单克隆抗体与肌酸激酶中的M亚基结合,存在未被抑制的CK—M、M亚基同时与B亚基参加酶促反应,而且因计算时结果乘以2,更加扩大误差,是该方法学缺点造成的错误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与肌酸激酶(CK)活性的比值在健康体检人员中进行恶性肿瘤筛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9月间的住院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12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排除恶性肿瘤及任何心源性及其它疾病。用BECKMAN COULTER AU680生化系统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酸激酶活性的检测,计算二者的比值,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120例,CK-MB/CK平均值为25.2%,肿瘤组CK-MB/CK的平均值为45.9%,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有显著区别。结论:健康查体人员若CK-MB/CK升高,应该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排除是否有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测定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AMI组CK、CK—MB、LDH以及HCY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CK、LDH以及HCY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7.5%,82.5%,75%和57.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有关因素对心肌细胞损害程度。方法 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 0例,于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其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CK -MB) ,乳酸脱氢酶(LDH) ,肌钙蛋白T(cTnT) ,分别进行多因素组间对比。结果 1、严重创伤组与普通创伤组比较,CK、CK -MB、LDH(P <0 .0 1) ,cTnT(P <0 .0 0 1)均有显著性差异。2、主动脉阻断时间>6 0分钟与<30分钟组比较,停机时CK、CK -MB、LDH及cTnT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3、心脏停跳液用量<10ml/kg组与>15ml/kg组比较,停机时CK、CK -MB及cTnT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4、术中代谢性酸中毒组与无代谢性酸中毒组比较,停机时CK、CK -MB ,LDH(P <0 .0 5 ) ,cTnT(P <0 .0 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术中检测CK、CK -MB、LDH及cTnT是判断心肌损害程度的方法及手段,cTnT能准确反映心肌损害程度并优于CK、CK -MB、LDH ,它可作为心脏手术中检测心肌损害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