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各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 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组 )、B组 (单纯肠外营养组 ,TPN)、C组 (单纯肠内营养组 ,EN) ,每组 2 8例 ;伤后 48~ 72h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 ,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伤后 1周时 ,A、B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上优于C组 ,并且早期并发症少于C组 (P <0 0 5 )。2周时 3组上述指标虽略有高低 ,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B、C组的并发症高于A组(P <0 0 5 ) ;按GOS预后评定A组预后优于B、C两组 (P <0 0 5 ) ,病死率A组最低。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对其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5~8分)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入院48h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B组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指标。结果 A组其营养指标、中晚期并发症及预后均优于B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营养状态,减少中晚期的并发症,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单纯PN,且PN时间超过2周;C组早期单纯给予EN。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与C组(P<0.05),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预后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和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第7天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营养支持过程中肺部感染、腹泻、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88,P<0.01),观察组营养支持治疗第30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时间选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琦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8):710-7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的合适时间。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术后即刻给予鼻饲流质饮食,B组术后48h给予自制的流质饮食,C组采用传统方法1周后行肠内营养,其中不足的营养由静脉补充。比较三组术后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血清白蛋白浓度、体重差值、胃肠道反应等。结果:与A,C组相比,B组获得较好的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血清白蛋白浓度、体重差值等,同时胃肠道反应程度较轻。结论:术后48h给予胃肠内营养,术后身体功能恢复快,胃肠道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英丽  朱京慈  王庆军 《护理研究》2006,20(9):2275-2278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胃黏膜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伤后6h、12h、24h、48h、72h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腺苷酸池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各时相点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三磷酸腺苷(ATP)与总腺苷酸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胃黏膜组织能荷(EC)无明显变化,胃黏膜线粒体能荷水平在伤后6h、72h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而A组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ATP与总腺苷酸含量较B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胃黏膜线粒体能荷水平在伤后72h较B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紊乱,早期肠内营养可能通过有效增加胃黏膜的能量贮备,来实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从而减轻急性胃黏膜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把1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治疗组8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组于入院后48h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液,并观察两组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院内感染及血糖等。结果治疗组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少(P〈0.05,P〈0.01)。提示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百普素+全力营养液交替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百普素+全力营养液混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胃肠不良反应、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百普素+全力营养液混合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预后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A、B、C组,对3组治疗前后呼吸监测结果PaO2、PaCO2、SaO2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患者生存状况。结果:B组应用机械通气后较应用前及A、C组PaO2、PaCO2、SaO2指标有明显改善。B组生存质量优于A、C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伤后或术后48h开始肠内营养,密切观察营养支持后反应,做好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护理。结果:231例患者腹泻106例,便秘56例,恶心71例,误吸5例,高糖血症2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应做好各项护理措施,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肠内营养支持安全与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h肠内营养理想热量达成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h肠内营养理想热量达成率为活动主题,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h肠内营养热量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热量达成率低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ICU医务人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更加重视,颅脑损伤患者72h肠内营养理想热量平均达成率由19.71%提高到76.44%,并发症由83.33%降至50%,ICU的住院日缩短了0.73d。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h肠内营养理想热量达成率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名词解释(1)短肠综合征(2)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2单项选择题(1)重症胰腺炎术后营养支持一般应在术后()A.12~24 h B.24~36 hC.36~48 h D.48~72 h、72 h以上(2)短肠综合征的营养康复治疗不包括()A.补充体液丢失B.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C.每月评估营养治疗效果D.预防和治疗短肠综合征E.促进残余肠管的代偿(3)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一般治疗不包括()A.禁食B.PEG(经皮内镜下胃造口)C.镇痛D.止吐E.全肠外营养支持(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鼻饲管最危险的并发症是()A.误吸B.感染C.腹泻D.消化不良E.肠道菌群失调(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肠外组单纯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肠内外组则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结果:肠内外组总有效率高于肠外组,P<0.05;肠内外组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肠内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英丽  朱京慈  王庆军 《护理研究》2006,20(25):2275-2278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胃黏膜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伤后6h、12h、24h、48h、72h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腺苷酸池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各时相点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三磷酸腺苷(ATP)与总腺苷酸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胃黏膜组织能荷(EC)无明显变化,胃黏膜线粒体能荷水平在伤后6h、72h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而A组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ATP与总腺苷酸含量较B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胃黏膜线粒体能荷水平在伤后72h较B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紊乱,早期肠内营养可能通过有效增加胃黏膜的能量贮备,来实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从而减轻急性胃黏膜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经鼻肠管和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一条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将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采用鼻肠管,对照组采用鼻胃管。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联合营养米粉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性腹泻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6 h给予营养米粉浆200ml注射器灌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性腹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7 d内的腹泻发生8例,对照组患者的腹泻发生17例,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及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单纯肠内营养制剂瑞素相比,应用瑞素联合营养米粉有利于降低肠内营养性腹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时机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5月~2011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其中26例在12h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称A组;21例在12~24h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称B组;另15例在24h后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称C组,对三组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A组治愈好转13例(80.8%),B组治愈好转24例(76.2%),C组治愈好转7例(40.4%),A组治愈好转率明显好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死亡2例(7.7%),B组死亡3例(14.3%),C组死亡7例(46.7%),A组死亡率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12h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能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加强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加强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早期肠内外复合营养加强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浓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加强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恢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一种商品匀浆膳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优越性。方法 :63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3 2例于伤后 72h内予匀浆膳行肠内营养 (EN)支持。B组 3 1例于伤后 72h内予含膳食纤维的整蛋白配方营养制剂行EN ,观察EN前后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B组各指标EN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组间各指标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B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EN并发症。结论 :使用匀浆膳和含膳食纤维的整蛋白配方营养制剂可以有效地维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 ,行EN治疗是安全的 ,匀浆膳可以作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EN治疗的营养制剂。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比较各种营养支持途径对重型颅脑损伤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分的17 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实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6~10 日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的序贯营养支持;与20 例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另将84 例GCS≤8 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TPN EN 序贯营养组、单纯TPN 及EN 3 组,进行有关营养指标及早、晚期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结果: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TPN 途径中获得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合成所必需的成分,1 周时血糖控制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根据病情,7~10 日后逐渐过渡至EN 符合伤者的病理、生理要求,采用该营养支持途径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肠外、1 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