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61-1562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100例鼻胃管置管困难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诱导吞咽法,而观察组采用等待吞咽联合旋转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舒适度及患者置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舒适度及患者置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升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等待吞咽联合旋转法置管术用于神经外科鼻胃管置管困难患者效果优于诱导吞咽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无导丝结合温水吞咽法在鼻饲肠内营养患者胃管置入术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将84例经鼻置管行肠内营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采用无导丝结合温水吞咽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置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一次置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置管过程中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黏膜出血发生率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置管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意识清晰、感官正常,消化道完整无狭窄的清醒患者,可采用无导丝结合温水吞咽法行胃管置入术,此方法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置管舒适度并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5例由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4 d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气末快速置胃管法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将9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使用呼气末快速置胃管法和传统法置胃管。记录2组置胃管成功的次数、置管操作所需时间、并发症及患者的生理参数。结果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插胃管时间和心率变化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气末置胃管法具有成功率高、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的特点,明显优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经采用改良胃管置入及固定方法后置管、固定的成功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广州新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胃管置入及固定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置管和固定,比较两组置管、固定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 65%,P﹤0.05);实验组胃管固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 60%,P0.05)。结论: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用压舌板、纱布辅助置管成功率优于传统方法,用棉纱绳固定胃管成功率优于传统方法,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胃肠减压置管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规插胃管法(常规法)常因插管时阻力较大、操作者进管动作与病人吞咽动作不协调致进管困难,或因病人吞咽一次胃管,出现一次恶心,甚至呕吐,致使痛苦增加,且胃管易从口中吐出致插管失败。为此,对胃肠减压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200例次应用,证明此法所用时...  相似文献   

7.
芦芳杨莉  李玉妹 《现代护理》2006,12(30):2850-2851
目的为了提高鼻腔狭窄病人经鼻留置胃管的舒适度和成功率。方法对我科术前需经鼻置胃管、胃管通过鼻瓣区困难91例病人的插管方法进行研究.将该组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插管,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呼气法进行插管。对插管时病人的舒适度与置管成功率进行观察。结果使用呼气法插管病人舒适度好。按常规方法进行插管因不易确定鼻瓣区开口,常需反复插管,舒适度差。呼气法能增大鼻瓣区开口角度并有效判断开口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结论使用呼气法可以有效提高鼻腔狭窄病人经鼻插胃管的舒适度与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45~47℃温热水刺激下被动等待鼻肠管留置技术在超声引导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入住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需留置鼻肠管,且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困难的4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温热水刺激下被动等待鼻肠管留置技术进行鼻肠管留置。结果 纳入研究的48名患者中,40名患者采用温热水刺激下被动等待鼻肠管留置技术一次置管成功,占比83.33%;置管失败的8名患者中,7名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床旁胃镜下置管或X线下置管成功,1名患者采用肠外营养联合少量经胃管实施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结论 针对鼻肠管置管困难的危重患者,本方法采用改良式被动等待技术同时利用45~47℃温热水刺激胃肠蠕动可保证鼻肠管留置成功率,尽早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操作简便,可以为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提供可靠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气管插管状态下置胃管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比较经口气管插管状态下口插胃管与鼻插胃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0例气管插管患者的随机分为A,B两组,两种插胃管方法从平均置管时间,恶心发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口插胃管法优于鼻插胃管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经口气管插管状态下口插胃管法优于鼻插胃管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昏迷患者鼻胃管置管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将90例气管插管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置管。实验组1采用螺旋式胃管置管法。实验组2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配合旋转式胃管置入法。比较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46.67%,实验组1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6.67%,实验组2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67%。结论舌钳向外牵拉舌体配合旋转式胃管置管法,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气管黏膜的损伤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营养支持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的基础。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证实EN支持效果优于PN,并发症少,且费用低。重症监护室(ICU)内,常因胃肠营养、胃肠减压而需要留置胃管,而危重昏迷患者及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吞咽功能丧失,不能配合留置胃管,部分患者在留置胃管过程中常出现置管困难。针对置管困难,我们采用钢丝引导法留置胃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传统胃管营养法联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本科收治的116例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胃管营养法;实验组62例,在传统胃管营养法的基础上联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分析对比2种方法对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入院时2组患者饮水能力及吞咽功能均无差异(P〉0.05);30d后,实验组患者饮水能力及吞咽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胃管营养法联合系统的康复训练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置入胃管方法的效果。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及实验组,各50例,传统组按传统留置胃管法操作,实验组采用含服温水吞咽插胃管法,比较2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痛苦程度和操作时间。结果传统组一次插管成功39例(78%),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49例(98%),实验组痛苦程度低于传统组,操作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服温水吞咽插胃管法可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并降低病人痛苦,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鼻胃管固定在置管期间预防非计划性脱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期间留置鼻胃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胶布固定。实验组采用改良式绷带折返固定。观察两组置管期间非计划性脱管情况。结果两组非计划性脱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绷带折返固定鼻胃管能有效防止非计划性脱管。  相似文献   

15.
温开水刺激吞咽在意识模糊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意识模糊患者留置胃管的方法。方法 将220例存在吞咽反射的意识模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传统方法(对照组)及温开水刺激吞咽法(试验组)分别进行留置胃管,并比较两种方法在一次留置成功率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温开水刺激吞咽经鼻留置胃管法的一次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传统方法(75.5%),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传统留置胃管法(P〈0.01)。结论 对于存在吞咽反射意识模糊患者,温开水刺激吞咽经鼻留置胃管法优于传统插胃管法。  相似文献   

16.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此操作为临床护理基础操作之一,其中以鼻胃管置入为关键。鼻胃管置入方法较易掌握,但由于在置管过程中患者易出现不适使置管困难,常导致置管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近些年来,诸多专家对鼻胃管置入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更具有人性化和科学性,现综述如下。新生儿鼻胃管置入方法由于新生儿既听不懂语言,又不会自述感觉,加之吞咽、咳嗽反射不完善,因此增加了置管的难度。冯曰珍等[2]根据新生儿在置管中易哭闹的特点提出屏气间歇置入鼻胃管法,即利用患儿“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浅昏迷患者中采用常规插胃管法和诱导吞咽插胃管法的不同效果。方法将85例浅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胃管法,实验组采用诱导吞咽插胃管法。结果实验组插胃管成功率97.5%,一次插胃管成功率90.4%;对照组插胃管成功率92.9%,一次插胃管成功率69.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浅昏迷患者中采用诱导吞咽插胃管法比常规插胃管法更安全有效,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呼气末快速置胃管法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将9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使用呼气末快速置胃管法和传统法置胃管.记录2组置胃管成功的次数、置管操作所需时间、并发症及患者的生理参数.结果 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插胃管时间和心率变化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呼气末置胃管法具有成功率高、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的特点,明显优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全麻气管插管后置胃管困难的患者,探讨组合胃管置入法在全麻困难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麻后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组合胃管置入法,对照组采用昏迷患者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平均为(2.4±0.7)min,对照组置管时间平均为(5.2±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20/20),对照组成功率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中全麻胃管置入困难者,优选组合胃管置入法,此方法不仅一次插管成功率高,并且操作简单易于为年轻护士掌握,提高了医生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完全拔管置管法在脑卒中急性期鼻胃管置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脑卒中急性期需要鼻胃管置管的7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入胃管,当出现胃管反折入口腔、误入气管等插管意外时,拔出胃管重新置管;试验组在置管过程中出现胃管反折入口腔、误入气管等置管意外时,采用不完全拔管置管法。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及舒适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完全拔管置管法提高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鼻胃管置管的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