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纤维化的形成关系密切。实验通过艾灸对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探索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7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三级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75只,体质量200g左右。②实验分组及处理: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模型组和正常组仅固定不做治疗。治疗结束后麻醉下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③实验评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结果:每组取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大鼠结肠黏膜缺损,溃疡形成,胶原纤维增生,Ⅰ、Ⅲ、Ⅳ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增多;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增生。②模型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温和灸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分泌量减少(P<0.05,P<0.01),隔药饼灸、温和灸和西药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分泌量减少(P均<0.01)。结论: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能抑制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促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达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关?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及隔药灸的调节作用.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6完成.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140±20)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抽取模型大鼠4只与正常组大鼠2只剖取远端结肠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剩余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隔药灸组在双天枢及气海穴施以隔药灸,药饼以附子、肉桂等配制,艾炷约90mg置于药饼上施灸,1次/d,共灸10次.治疗结束后3组大鼠同时处死,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取以上各组按150稀释的培养上清液,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纳入大鼠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4只大鼠与正常组2只大鼠处死作组织病理学观察,进入结果分析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和8只.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2.80)%,(52.33±9.94)%,(q=-35.99,P<0.01)],而正常对照组[(48.79±11.30)%]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经治疗后隔药灸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36.03±8.31)%]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q=19.69,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q=-16.30,P<0.05).结论调节和/或减轻溃疡性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凋亡被抑制的状态,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mRNA和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 对22例UC病变肠黏膜和20例正常结肠黏膜的活检组织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22例UC病变组织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率均为100%;对照组COX-2 mRNA的表达率为30%,COX-2蛋白表达率为15%,U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UC肠黏膜组织中COX-2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与UC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荣  赵琛  施茵  龚烨靓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236-238,F003
背景:隔药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关?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及隔药灸的调节作用。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6完成。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140&;#177;20)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抽取模型大鼠4只与正常组大鼠2只剖取远端结肠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剩余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隔药灸组在双天枢及气海穴施以隔药灸,药饼以附子、肉桂等配制,艾炷约90mg置于药饼上施灸,1次/d,共灸10次。治疗结束后3组大鼠同时处死,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取以上各组按1:50稀释的培养上清液,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纳人大鼠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4只大鼠与正常组2只大鼠处死作组织病理学观察,进入结果分析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和8只。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177;2.80)%,(52.33&;#177;9.94)%,(q=-35.99,P&;lt;0.01)],而正常对照组[(48.79&;#177;11.30)%]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经治疗后隔药灸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36.03&;#177;8.31)%]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q=19.69,P&;lt;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g=-16.30,P&;lt;0.05)。结论:调节和/或减轻溃疡性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凋亡被抑制的状态.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隔药饼灸加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道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隔药饼灸配合灌肠,治疗35例,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65例病人,根据结肠病损程度分溃疡性结肠炎21例,非溃疡性结肠炎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5~63岁,平均35.2岁;病程1~21年,平均9.1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1岁,平均33.8岁;病程0.5~23年,平均8.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等方面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期50例,缓解期25例。另选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中性粒细胞凋亡和Bcl-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活动期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活动期Bc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活动期不同病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和Bcl-2基因表达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Bcl-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  相似文献   

7.
背景:肠壁纤维化是克罗恩病的常见表现.转化生长因子β1是炎症性肠病中控制胶原合成和介导肠纤维化复杂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特异性下游效应分子.目的:实验拟观察隔药灸与电针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三级实验室、临床免疫三级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48只用于制备大鼠克罗恩病模型;三硝基苯磺酸由Sigma公司提供.方法: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作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隔药灸组:取天枢(双)、气海穴,每次每穴灸2壮,每日隔药饼灸1次,连续10d.电针组:取天枢(双)、气海穴,采用LD202H型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电针刺激,频率2/50Hz,20min/次,1次/d,连续10d.药物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2次/d,连续10d.正常组:无任何干预措施,作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纳入SD大鼠60只,每组各取1只用于模型鉴定.模型组4只大鼠死亡,7只进入结果分析;其他4组随机取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正常组可见正常结肠壁组织,黏膜完好;模型组溃疡形成,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而明显增宽,肉芽组织增生.隔药灸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病理组织学均较模型组改善.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以及结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升高(P<0.01).经治疗后,隔药灸组、电针组大鼠结肠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变化不显著(P均>0.05);隔药灸组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下调作用较电针组更显著(P<0.01);药物组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变化不显著(P均>0.05).结论:隔药灸和电针治疗能够下调克罗恩病大鼠结肠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隔药灸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调节作用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本组70例,随机分隔药灸组40例,西药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隔药灸组90%,对照组66.7%,隔药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里急后重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肠鸣症状的改善效果(P<0.05).结论隔药灸组治疗效果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愈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δ阿片受体(DOR)、β-抑制蛋白1(β-arrestin1)、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愈灌肠方组和美沙拉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5%TNBS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肠愈灌肠方组、美沙拉嗪组分别予肠愈灌肠方药液和美沙拉嗪悬浊液灌肠,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肠,连续15d,第16d处死大鼠,取结肠标本。分别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NF-α、T GF-β1及DOR、β-arrestin1、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精神萎靡,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及便血,造模3d后DAI评分高于正常组(P0.01),大鼠结肠肠管变粗、肠壁增厚,黏膜水肿、充血。肠愈灌肠方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抑炎因子TGF-β1显著降低(P0.01),炎症因子TNF-α及DOR、β-arrestin1、Bcl-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肠愈灌肠方组与美沙拉嗪组抑炎因子TGFβ1明显升高(P0.01),炎症因子TNF-α及DOR、β-arrestin1、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P0.05),但肠愈灌肠方组和美沙拉嗪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抑炎因子TGF-β1减少,炎症因子TNF-α及DOR、β-arrestin1、Bcl-2的表达升高,炎症相关因子及DOR-β-arrestin1-Bcl-2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展过程,肠愈灌肠方对其改善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该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PGE2、PA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9例活动期和21例缓解期UC患者血清中PGE2、PAF含量变化,并同时进行临床活动指数(CAI)评分的比较。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PGE2、PAF含量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缓解期组PGE2、PA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活动期组临床活动指数CAI评分明显高于缓解期组CAI评分(P0.01)。活动期组患者血PGE2、PAF含量与活动期C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缓解期组血PGE2、PAF含量与缓解期C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血清PGE、PAF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判定UC患者疾病活动的指标,对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