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沙鼠腹腔收集微丝蚴,与加有肝素的兔血混匀人工感染东乡伊蚊,实验分2组进行。1组饲养10天后集体解剖蚊虫收集感染期幼虫(L_3),无菌生理  相似文献   

2.
应用D1E5单克隆抗体(AB1,为小鼠IgM McAb,能识别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表面抗原决定簇)发现有一期特异性表面抗原仅存在于马来丝虫第二期后期和第三期幼虫。感染动物后2~3天内该抗原即从虫体表面丧失。它可能与丝虫传播有关和/或可以作为免疫攻击的靶抗原,然而分离和鉴定这种抗原的工作均未成功,因此制备含有D1E5独特型“内影像”的兔抗独特型抗体来替代该抗原。将AB1免疫兔产生抗独特型抗体(AB2),继用经典竞争试验检测AB2抗独特型特异性,结果表明AB2能特异性抑制AB1与马来丝虫幼虫表面结合,而不能抑制犬恶  相似文献   

3.
在4种培养系统中,马来丝虫Ⅲ期幼虫在改良RPMI1640、20%小牛血清和人胚肾细胞系为饲养层的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良好,可以从Ⅲ期幼虫蜕皮2次发育到童虫,最长存活时间为54d。在单纯改良RPMI1640、TC199和20%小牛血清中培养,从Ⅲ期幼虫发育到童虫的最长存活时间为42d。班氏丝虫Ⅲ期幼虫在上述2种培养系统中,分别存活57和36d,从Ⅲ期幼虫蜕皮进入Ⅳ期幼虫和童虫。对马来丝虫幼虫体外培养蜕皮时间、虫体大小与沙鼠体内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城市株班氏吴策丝虫] 幼虫长1,500~1,880μm(平均1,735μm),宽27.2μm,尾长67.2μm,肛比率为4.31,体长/头之比为15.25。具有3个非常显著的尾乳突。这些乳突大小相等,泡状,看来似乎贴在幼虫近后端的表面上(图1A,2A)。有些标本的乳突细小,有的伸长。随方位而定,有时仅能看到2个乳突。在高倍镜的不同焦点下,特别是在位相显微镜下,这些乳突好象有蒂的,在肛和后端之间略狭窄,外观棍棒样。这个特征和特有的乳突是这种幼虫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5.
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沙鼠睾丸细胞系培养液中发育良好,一般在10~14天开始蜕皮进入第四期幼虫(L_4),成双地扭集在睾丸细胞系中最长可活38天,幼虫长度增加32.6%,宽度增加36.8%,可初步分辨雌雄;在鼠肾细胞系培养液中L_3于10~20天开始蜕皮,少数进入L_4,最长可活23天,幼虫长度增加25.9%,宽度增加34.5%,L_3在单纯Earle、Earle加水解乳蛋白及RPMI-1640中,仅能活2~4天。在培养过程中应防止细菌污染,合适的温度和pH亦系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有关丝虫的营养和代谢情况已有报道,但寄生虫的寄生生活对受感染宿主带来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研究。作者认为研究宿主在感染过程中,某些生化因素及酶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用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在体外培养至第4期和第5期获得了成功。作者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能使幼虫存活7周以上并被用作收集这些幼虫分泌、排泄和脱皮抗原的来源。由压碎东乡伊蚊所得的感染期幼虫用加有青霉素(100μ/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RPMI_(1640)。培养液洗涤3次,然后将其放入30ml容量的有螺旋帽的组织培养瓶中,添加10%灭活人AB血清和LLC-MK_2恒河猴肾细胞作为饲养层的RPMI-1640液进行培养。每瓶盛培养液5ml放入40至50条感染期幼虫并在“空气”中于37℃孵育。在无菌条件下隔天更换培养液一次,使LL-MK_2细胞系长满瓶底和瓶侧。在培养后期,培养液的pH  相似文献   

8.
1985年我室成功地建立了我国第一株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OMC_685).1986年7~10月我们用OMC_685细胞系作营养层的培养系统,体外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L_3可在体外蜕皮发育为第四期幼虫(L_4),幼虫最长可存活66d。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犬恶丝虫在3种培养液中的发育情况。犬恶丝虫的感染期幼虫来自阳性埃及伊蚊,处理后接种于下列3种培养液中:(A)含10%人AB型血清,采用HEPES进行缓冲的RPMI 1640。(B)含有机酸(100ml内含失水苹果酸67mg、琥珀酸6mg和α-酮戊二酸37mg、糖(100ml内含葡萄糖70mg和蔗糖2668mg)和10%胎牛血清的TC-199培养液(C)含10%胎牛血清的Grace昆虫培养液。血清在加热灭活后加入培养液。培养液中加入苄青霉素和链霉素并调节pH值为7.2~7.4。以10~12条感染期幼虫培养于盛  相似文献   

10.
用钴~(60)75,15krad照射减毒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6~8周的雄性沙鼠1次,8周后以100条正常L_3进行腹腔内攻击注射,6周后剖检沙鼠,发现免疫的沙鼠腹腔内有许多小结节。结节用Karnovsky's二甲砷酸盐缓冲液在4℃固定72小时,以  相似文献   

11.
体外培养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对丝虫的寄生虫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抗丝虫药物的筛选等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丝虫L_3体外培养,但以后的几年内,进展并不大。直到最近几年,此项研究才有所突破,现已发展到能把马来丝虫L_3和魏氏棘唇线虫L_3培养至早期成虫。下面就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应用6%二甲基亚砜(DMSO)、15%小牛血清的RPMI 1640作为低温保护液。微丝蚴(mf)和感染期幼虫(L_3)经不同时间的液氮内低温保存,其存活率均为96.2%,复苏后mf可在东乡伊蚊体内继续发育到L_3。低温保存321d的L_3经腹腔接种长爪沙鼠,71d后在接种107条L_3的鼠体内检获1条活的雌性成虫。结果还表明,mf或L_3于液氮内保存的时间长短与存活率无明显相关,其形态与未经冷冻的幼虫相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膜饲吸血法,使中华按蚊同时吸入马来丝虫微丝蚴和标记物(~(35)S-蛋氨酸、~3H-尿嘧啶核苷和~(32)P-磷酸二氢钠)。待微丝蚴发育至第三期幼虫后分离并测定其放射性。结果表明幼虫都成功地获得了标记,但幼虫获得标记物的量并不相同,成蚊和幼虫获得的~(35)S-蛋氨酸标记量均较~(32)P-磷酸二氢钠为高。提示成蚊和幼虫对不同营养物具有选择性。本文为研究马来丝虫幼虫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条件的体内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埃及伊蚊收集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置Hanks缓冲盐液(HBSS)中,以1毫升注射器吸取50~190条感染期幼虫分别滴注入27只雄鼠和6只雌鼠右眼球上,于感染后3、30、45、60分钟和30天分别解剖,并作组织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别用25、45或90krad钴60照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长爪沙鼠3—5次,观察其免疫效果。每批采用经199培养液洗涤3次的彭亨丝虫L_3约500条,混悬于盛有15ml新鲜M_(199)的35ml塑料容器内,以每分钟输出1.9krad的钴60照射L_3,剂量分别为25、45及90krad。每个实验方案大体相同,每组10只沙鼠,皮下接种50条经照射的感染期幼虫(L_3),3~5次,间隔2周,于最后一次接种后2~3周,用50条正常L_3以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对沙鼠进行攻击,60天后解剖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沙鼠接受25krad照射的L_3 4次  相似文献   

16.
为了鉴定在丝虫感染时能引起保护性的、致病性的以及变态性的免疫反应的寄生虫抗原,作者制备了一系列针对马来丝虫各期(成虫、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的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首先从血餐后12~14天的埃及伊蚊收集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和成虫均从阳性沙鼠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和简捷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方法 在应用一种新的模板纯化处理技术 (Microcon 10 0 )基础上 ,采用适应于检测我国马来丝虫的两套DNA扩增引物(P1、P2与P3、P4) ,对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中华按蚊进行扩增检测。结果 两套引物均可检出蚊体内不同发育期幼丝虫 (L1、L2 和L3) ,其灵敏度达 1只蚊体内 1/ 6 4条L1和 2 0 0只群体蚊中含有 1只感染蚊 (体内有 1条L3)的水平 ,而对犬恶丝虫及未感染蚊却不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结论 初步建立特异、灵敏和简捷的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来丝虫幼虫经细胞毒作用后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马来丝虫微丝蚴(mf)经细胞毒作用后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宿主体内杀虫机制.方法应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对细胞毒作用前后的周期型马来丝虫mf进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分析比较.结果马来丝虫mf含17种氨基酸,缺少色氨酸.经宿主细胞毒作用后的虫体氨基酸绝对含量明显低于细胞毒作用前(P<0.05).其中,精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和赖氨酸下降显著(P<0.01).结论氨基酸含量下降,尤其是碱性氨基酸与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之间比率下降可能是宿主体内杀伤丝虫mf的后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收集有关媒介昆虫的资料是丝虫病监测和控制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方法有对媒介昆虫的群体解剖法和逐一解剖法,二者各有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既能处理大量昆虫又能获得与逐个解剖法相当的数据的新方法,后者包括媒介昆虫感染丝虫发育期幼虫的感染率和含传染期幼虫(L_3s)的感染率,它兼有前二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