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所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即应用曲安西龙促进自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ILM)的剥离。12例黄斑裂孔患者的12只眼,2~4级,裂孔大小从0.12视盘直径(D D)到0.39DD(珔x=0.20DD),接受使用曲安西龙的玻璃体切割术伴ILM剥离。ILM剥离前,在黄斑裂孔周围喷洒曲安西龙混悬液(平衡盐中含8g/L),曲安西龙在玻璃体腔内缓慢吸收,使ILM更加明显。术后,所有眼黄斑裂孔均闭合,视力由20/200~20/40(M=20/130)提高到20/60~20/20(M=20/40)。通过短期观察发现,该技术有助于ILM剥离而无任何不良反应。自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曲安西龙辅助内界膜剥离@Horio…  相似文献   

2.
背景和目的:研究玻璃体手术中使用的吲哚青绿染料(ICG)术后残留时间。患者和方法:接受内限制膜(ILM)或视网膜前膜剥除黄斑手术的33例患者(34只眼),术中使用ICG染色以清楚辨认增殖膜。术后行红外线眼底摄影检查直至红外线下荧光完全消失。比较全层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和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ICG残存时间。结果:ICG主要残留于黄斑裂孔、未移除的ILM和视盘处。黄斑裂孔患者ICG平均消失时间为7.3个月,其他黄斑患者为3.4个月(P<0.01)。结论:黄斑手术中使用的ICG染料在黄斑区可能会残留达7个月,而黄斑裂孔患者似乎持续时间更长。因而,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并内界膜(ILM)剥离术后,未曾报道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1年间,232例连续性患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进行玻璃体切除并内界膜(ILM)剥离术。4例患者术后发现有医源性偏心性黄斑裂孔。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这些黄斑裂孔。结果: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外伤性黄斑裂孔伴内界膜(ILM)破裂的病例。该类ILM破裂仅于玻璃体切割术中吲哚青绿(ICG)着色后方可明显观察到。方法: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例,20岁男性患者1例、13岁男性儿童1例。结果: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仅在ICG着色后能够沿着黄斑裂孔的定位区发现ILM破裂。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黄斑裂孔关闭、视力提高。然而,与明显的内层视网膜损伤相关的视野缺损将长期存在。结论:眼钝挫伤可引起严重的内层视网膜损伤和内界膜破裂、明显的黄斑裂孔和脉络膜破裂。眼钝挫伤时吲哚青绿着色显示内界膜破裂@Hirat…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对黄斑裂孔患者注射曲安奈德辅助剥离内界膜(ILM)的功能和解剖学预后。方法:15例被确诊为3期和4期原发性黄斑裂孔的连续患者的15只眼纳入本试验,患者接受曲安奈德辅助剥离ILM治疗黄斑裂孔,回顾相匹配的15例被确诊为3期和4期的原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15只眼作为对照,患者  相似文献   

6.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发生于很多情况下,包括变性、炎症、外伤和遗传,所有的均以Bruch膜的破裂为特征。文献中已有报道黄斑裂孔手术后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M)的少数病例。方法:对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在其行成功的黄斑裂孔手术后形成CNVM。1例70岁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的右眼行黄斑裂孔手术。抽吸法分离后部玻璃体并行玻璃体切除术。在空气下用台盼兰对内界膜(ILM)染色并剥离ILM。用全氟丙烷(C3F8)气体填压。术后6周,可见黄斑裂孔已闭合。6个月后,表现出视力下降。同时该眼发现了中心凹下典型性CNVM。讨论:行黄斑裂孔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内界膜(ILM)染色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机制。患者和方法:3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40只眼(裂孔尺寸<0.5视盘直径,病程<12个月)。评估使内界膜显影的ICG浓度、暴露时间和用量的最小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19例患者的20只眼)不用ICG染色行ILM剥离,组2(19例患者的20只眼)用ICG染色后行ILM剥离。在随访的12个月中进行常规检查。对30例患者的31只眼行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黄斑裂孔均已闭合。12个月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提高。而组1(M=…  相似文献   

8.
报道在黄斑裂孔修补术中短期使用小剂量吲哚青绿(ICG)剥离内界膜(ILM)的术后视力效果。前瞻性、非随机、干预性病例研究。对患有全层黄斑裂孔的14例连续性患者的16只眼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及ILM剥离,在玻璃体内使用0.05%ICG且时间少于10s,16例中的5例单次使用ICG后ILM即能被安全剥离,剩下11例在再次使用ICG后剥离。术后进行OCT评估,16例患眼中15例(93.7%)黄斑裂孔闭合,1例在二次手术后闭合。视力有显著性提高(P<0.0001),最小视角分辨率由术前的0.600(在常规20英尺计数表中约等于5/20)提高到随访结束时的0.213(12/20)。无1例发生周边…  相似文献   

9.
陈君虹  吴韩飞  陈焕  李亮  陶继伟 《浙江医学》2018,40(23):2541-2545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nnerlimitingmembrane,ILM)翻转对比ILM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差异。方法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ILM剥除、ILM翻转,MHRD、ILMpeeling、ILMflap等中英文检索词检索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library)、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以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纳入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转对比ILM剥除治疗MHRD的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病例对照试验,共165眼,其中ILM翻转组79眼,ILM剥除组86眼。视网膜脱离复位率ILM翻转组与ILM剥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5,95%CI:0.84~7.69,P>0.05)。黄斑裂孔闭合率ILM翻转组明显高于ILM剥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35,95%CI:4.82~26.72,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8,95%CI:-0.25~0.09,P>0.05)。结论ILM翻转相较于ILM剥除治疗MHRD可明显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但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揭示近视性黄斑劈裂症(M F)的病理改变。临床病理报道。收集10例M F患者的内界膜(ILM s),5例特发性黄斑洞(IM H)的ILM作为对照组。样本经透射电镜研究。比较两组中ILM的特点。在7例M F眼(70%)的ILM的内表面上均发现胶原纤维及细胞碎屑,明显比IM H组(0%)多(P<0.05)。在ILM的内表面发现较多的纤维胶质细胞。两者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附着无明显差异。胶原纤维及细胞成分提示它们在M F发生起重要作用。ILM的剥除对M F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是必要的。近视性黄斑劈裂症患者的内界膜超微结构@Bando H. @Ikuno Y. @Choi J.-S. …  相似文献   

11.
环氧化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环氧化酶 (COX)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期和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34例开放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标本及对照组 7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标本运用 COX- 1及 COX- 2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表达情况 ;并运用 RT- PCR对 COX- 1及 COX- 2的 m 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正常膀胱中未见 COX- 2表达 ,而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均有 COX- 2表达。在移行细胞癌组织中 COX- 2的表达强度随肿瘤分级程度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 (P<0 .0 0 1)。肿瘤临床各期的 COX-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值均 >0 .0 5 )。COX- 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中均有表达。结论 环氧化酶 - 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异常表达 ,该异常表达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探讨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及4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率(47.83%)明显低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90.00%)(P<0.01),Caspase-3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学分级有明显关系(P<0.01),但与其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Caspase-3的表达降低在膀胱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度牡丹江市卫生局系统共获科研成果42项,现将部分成果介绍如下: (一)实验科学 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一种3600非组蛋白细胞核多肽,是DNA复制的必需物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来评价细胞的增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PCNA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PCNA表达与病理分级关系显著(P<0.05),PCNA增殖指数随肿  相似文献   

14.
研究吲哚青绿(ICG)辅助下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术对黄斑裂孔修补的长期疗效。回顾性、干预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纳入自1999年8月至2003年1月间,被诊断为2、3或4期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ICG辅助下黄斑裂孔修补术的114例患者的121只眼。所有患眼接受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必要时联合后极部玻璃体皮质剥离术。在黄斑上方滴注0.5%吲哚青绿,去除ICG后剥离视网膜ILM。并采用中长期气体交换术,术后保持面部朝下的姿势1~2周。结果评价指标为术后长期解剖复位、视力(V A)及并发症。术后平均观察26个月(极差12~53个月)。接受1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将面向下体位从1周减至3d是否会影响黄斑裂孔手术后的解剖复位成功率。方法:50例有持续2~24个月(平均10个月)的全层黄斑裂孔患者的53只连续眼纳入本研究。20只(37.7%)眼中的裂孔已出现1年以上。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术,去除玻璃体后界膜,行完全气-液交换,未进行内界膜(ILM)剥离。手术后,两组连续病例间的面向下体位持续时间不同。第1组(29例患者)被要求保持面向下7d,而第2组(24例患者)仅维持该体位3d。结果:所有病例中,90.6%的黄斑裂孔经过一次手术闭合。1周组29只眼中27只(93.1%)眼的黄斑裂孔成功闭合,3d组24只眼中21只(8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TEN和MDM2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TEN和MDM2基因的表达.结果 PTEN和MDM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7.69%(31/65)和69.23%(45/65).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PTEN和MDM2的阳性率逐渐降低(P<0.0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TEN和MDM2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42,P<0.05).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TEN和MDM2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探讨影响患者视力恢复以及裂孔愈合的有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接受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的22例患者,对其进行术前以及术后的裂孔形态以及各项参数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裂孔的高度(H)、底径(BASE)及最小径(MIN)、在水平方向处光感受器的内外节缺失区域的直径大小(DIOA)、光感受器和起点的脱离与裂孔两侧的外界膜断端间的实际距离(M、N),进而对影响患者视力恢复以及裂孔愈合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得出,影响裂孔愈合的最显著因素为黄斑裂孔的愈合指数(MHCI)[愈合指数=(M+N)/BASE],影响视力恢复的最显著因素为裂孔牵拉指数(THI)(牵拉指数=H/MIN)。结论: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评定裂孔是否愈合,可以参考黄斑裂孔的愈合指数,如要判定视力恢复程度,可以参考裂孔牵拉指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44s和CD44v1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标本CD44s和CD44v10的表达。结果:CD44s的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浅表组和浸润组间有显著差异,CD44v10的表达在复发组和初发组中表达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D44S和CD44V10均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浸润过程,联合检测CD44s和CD44v10有助于对膀胱移行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 、caspase-3的表达, 探讨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survivin、caspase-3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的蛋白表达率(63.3%)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20.0%), 并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 阳性率增加.而caspase-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53.3%)明显低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90.0%).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914,P<0.05).结论 survivin的蛋白高表达和caspase-3的蛋白低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和细胞的凋亡调控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钙黏蛋白-E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黏蛋白-E在38例膀胱移行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18/38)、81.6%(31/38),有显著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肿瘤的发生、进展、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