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20例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比较2组治疗前、后4、12周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UAER和Scr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CRP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CRP下降不明显(P>0.05)。2组中血脂正常的老年DN患者结果也类似。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CRP的抗炎效应减轻微量白蛋白尿,发挥肾脏保护作用,该作用不依赖阿托伐他汀的降血脂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的应用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在高危、极高危Ⅱ及极高危I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136/18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颈动脉易损斑块(OR=5.308,P=0.000)及糖尿病病史相关(OR=1.789,P=0.032)。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出院医嘱规范者用药依从性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存在差距,标准出院医嘱能够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与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法检测阿托伐他汀组、吡格列酮组、联用组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有TF表达;阿托伐他汀与吡格列酮单独及联合作用下,主动脉TF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吡格列酮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均能抑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提示阿托伐汀与吡格列酮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择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全部患者经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胺碘酮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第1周0.2g/次,3次/d;第2周减至0.2g/次,2次/d;第3周减至0.2g/次,1次/d维持,6个月后胺碘酮减量为0.2g,每周5次,此剂量持续维持到1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内径比较、CRP的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6、9、12个月,对照组、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22(73.3%)、19 (63.3%)、17(56.7%))和26(86.7%)、24(80.0%)、23(7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对照组、治疗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8.1±1.0)mm和(35.3 ±1.1)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CRP的变化分别为(8.05±1.21) mg/L和(3.03±1.32) 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降脂药物,能降低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As)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且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血栓形成、稳定血管内皮、抗凝血等作用。他汀类药物对多发性硬化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它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疗效,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于健康人群中,将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在小鼠卵巢组织自体移植中的效果和机制。方法:选择6~8周雌性ICR小鼠80只。10只小鼠制备新鲜卵巢组织(新鲜卵巢组),另取10只小鼠切除双侧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冷冻-解冻卵巢组)。余下的60只小鼠切除双侧卵巢玻璃化冷冻-解冻后自体移植至背部肌肉,随机分成2组(各30只),移植后第1天开始分别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和辛伐他汀(5 mg/kg,辛伐他汀组)灌胃至移植后第7天。2组分别在移植后第3,7,21天,每组每时间点各处死5只鼠(共处死30只),回收卵巢组织和血清。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的卵巢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核增殖性抗原ki67和CD3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计数Tunel阳性细胞数,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2组分别在移植后第3,7天,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5只鼠(共处死20只)测定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本实验中移植术后小鼠死亡4只,灌胃死亡2只,最终剩余4只脱颈处死按动物伦理处理尸体。结果:冷冻-解冻卵巢组比新鲜卵巢组的窦卵泡数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均P0.05)。新鲜卵巢组织和冷冻-解冻卵巢组织均可见ki67表达。移植后第3,7天辛伐他汀处理组比生理盐水组原始卵泡数多、凋亡细胞数少(均P0.05)。移植后第21天卵巢组织生长良好,2组都可见窦卵泡,辛伐他汀组原始卵泡数和窦卵泡数比生理盐水组多(均P0.05)。移植后第3,7天,辛伐他汀组卵巢组织血管数比生理盐水组多(均P0.05)。辛伐他汀组在移植后第21天血清E2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血清FSH水平在第21天比生理盐水组低(P0.05)。移植后第3,7天,辛伐他汀组卵巢组织MDA低于生理盐水组,SOD高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抗氧化、促血管再生改善小鼠卵巢组织自体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先给予氯吡格雷后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对照组直接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7%;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钙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在小鼠卵巢组织自体移植中的效果和机制。方法:选择6~8周雌性ICR小鼠80只。10只小鼠制备新鲜卵巢组织(新鲜卵巢组),另取10只小鼠切除双侧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冷冻-解冻卵巢组)。余下的60只小鼠切除双侧卵巢玻璃化冷冻-解冻后自体移植至背部肌肉,随机分成2组(各30只),移植后第1天开始分别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和辛伐他汀(5 mg/kg,辛伐他汀组)灌胃至移植后第7天。2组分别在移植后第3,7,21天,每组每时间点各处死5只鼠(共处死30只),回收卵巢组织和血清。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的卵巢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核增殖性抗原ki67和CD3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计数Tunel阳性细胞数,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2组分别在移植后第3,7天,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5只鼠(共处死20只)测定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本实验中移植术后小鼠死亡4只,灌胃死亡2只,最终剩余4只脱颈处死按动物伦理处理尸体。结果:冷冻-解冻卵巢组比新鲜卵巢组的窦卵泡数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均P<0.05)。新鲜卵巢组织和冷冻-解冻卵巢组织均可见ki67表达。移植后第3,7天辛伐他汀处理组比生理盐水组原始卵泡数多、凋亡细胞数少(均P<0.05)。移植后第21天卵巢组织生长良好,2组都可见窦卵泡,辛伐他汀组原始卵泡数和窦卵泡数比生理盐水组多(均P<0.05)。移植后第3,7天,辛伐他汀组卵巢组织血管数比生理盐水组多(均P<0.05)。辛伐他汀组在移植后第21天血清E2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血清FSH水平在第21天比生理盐水组低(P<0.05)。移植后第3,7天,辛伐他汀组卵巢组织MDA低于生理盐水组,SOD高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抗氧化、促血管再生改善小鼠卵巢组织自体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红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成丹红组32例,常规组30例。丹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共3周,常规组仅予普通治疗。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组。使用高分辨B超检测3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较各组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的水平及丹红组与常规组治疗结束前1周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结果:ACS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NO低于正常人(P〈0.05);治疗后2组FMD功能明显增强,NO增加,ET-1含量显著减少(P〈0.05),丹红组以上改善优于常规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组疗程结束前1周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常规组低(P〈0.01),次数减少与FMD功能增强、NO增加及ET-1含量减少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丹红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院在2005年1月至12月期间观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们选择2005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云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5):42-4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无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QMI)为冠心病(CAD)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它们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松动、裂纹或破裂,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的物质暴露于血流中,引起血小板在受损表面黏附、活化、聚集,形成血栓,最终使心肌血流灌注受损,因而常将三者归为统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已成共识。本文重点探讨ACS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共入选400例,包括对照组90例,冠心病(CHD)组310例,其中ACS亚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93例;对各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外周血浆Resistin浓度检测,分析各组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浆Resistin水平之间的关系;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并行亚组分析。结果.CHD组Resistin水平[(889.1±248.2)pg/m1]明显高于对照组[(261.64±111.9)pg/m1](P〈0.05);CHD组内,ACS亚组Resistin水平[(1260.04±368.0)pg/m1]明显高于SAP亚组[(518.34±128.4)pg/m1](P〈0.05),软斑块亚组血清抵抗素水平[(1097.834±259.69)pg/m1]、纤维斑块亚组[(981.464±107.73)pc,/m1]较钙化斑块亚组[(487.924±98.52)pg/m1]血浆Resisti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浆Resistin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HD患者(尤其是ACS患者)血浆Resistin水平明显增高,并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提示血浆Resistin可能促进易损斑块的形成。血浆Resistin水平结合64层螺旋cT检测可初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冠脉内注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慢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4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过程中出现慢血流患者76例,在常规应用拜阿司匹灵、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基础上把PCI过程中出现慢血流患者奇偶法随机分为单纯应用硝酸甘油组(对照组)和应用硝酸甘油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冠脉TIMI血流恢复情况及术后1个月出血、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比较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病变相关动脉血流达到TIM13血流,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组37例患者血流达到TIMI3血流(X^2=5.65,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组少量出血稍高于硝酸甘油组,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大出血发生。结论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中慢血流情况可显著改善,未增加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药物治疗体会如下.1 抗缺血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或解除心肌缺血,防止持续缺血引起心肌坏死,发生心肌梗死.1.1 硝酸酯类这类药物中最常应用的是硝酸甘油,其作用的机制是扩张静脉血管,大剂量是同时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脏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及喷雾剂可用于心肌缺血的预防和紧急处置.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用于ACS的紧急处置及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而发挥抗炎效应.方法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40 mg/d×30 d;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10 mg/d×30 d;对照组30例.结果(1)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后第5天和第30天CRP水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P<0.05,P<0.001),而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在第30天CR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2)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第5天和第30天的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均<0.05).(3)CRP水平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CRP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联合依折麦布10mg每晚一次,对照组82例,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s-CRP,并观察肌酸激酶及转氨酶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TC、LDL-C、hs-CRP均有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肌酸激酶及转氨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口服治疗可以更有效的抗炎、调脂。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降脂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冠心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如北欧辛伐他汀生存试验(4S)、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冠心病事件复发研究(CARE)、普伐他汀对冠心病的长期干预(LIPID)和空军得克萨斯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实验(AFCAPS/TexCAPS)结果证实,积极降低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并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1~4] 。正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公布,在全球掀起了“脂质革命”。进入二十一世纪,他汀类调脂药仍是冠心病治疗中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研究更是方兴未艾。1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所谓他汀类药物为一大类其英文词尾均为—statin的药物统称,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其化学名称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HMG -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代谢中的关键性限速酶,而他汀类降脂药正是竟争性抑制该酶的作用,使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血中浓度降低,触发肝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受体的表达增加,从而使循环中有更多的LDL -C及其前体进入肝脏与LDL -C受体结合而被清除。此外,...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