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报告提及不少非洲国家与艾滋病(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很高。因此,中非国家的许多学者将隐球菌感染视为AIDS的一个指征。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一向只能发现于户外的鸽、鸡等粪中,但室内的灰尘、空气中也可分离到。本文作者对布隆迪城市的20例与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患者室外土壤及尘埃标本作了检查,同时也检查了3例患者室周围的鸽粪;另外,对19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研究表明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感染在中非国家的发生率高于欧洲,以致该地一旦发现隐球菌病患者即疑合并有AIDS。此外还提出除鸽粪外,居室内灰尘、空气中也有该菌存在,作者为此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对隐球菌的传染源进行了研究。作者取800个样本,来自AIDS伴有隐球菌病的患者的居室、病房及附近未住人的房屋中空气、家具、墙壁、地板等处的尘埃,架子上的蜘蛛网,患者曾接触过鸽舍的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PC)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常少见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CN仅侵犯肺脏或首先累及肺脏称之为PPC,由于PPC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征性,临床多误诊为肺癌或其他肺肿瘤。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55%。武警总医院院收治1例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隐球菌,现将护理实践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被新型隐球菌感染的 AIDS 患者的增多,对该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最小限度合成培养基(MSM)是进行各种致病真菌包括新型隐球菌生理、生化研究的常用培养基,而一直认为在 MSM 中硫胺素(VitB_1)是必须成分,近来有人提出异议。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将宽大荚膜型新型隐球菌接种入 YM培养基中,室温下晃动培养3天后用 MSM洗涤菌3次,最终按二种菌量(OD675=0.1  相似文献   

5.
kaposi肉瘤及播散性隐球菌病在一般人群中均罕见,但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增加.本文报告1例艾滋病(AIDS)患者,患有口腔Kaposi肉瘤及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41岁,  相似文献   

6.
新生隐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真菌,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中引起播散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有两个变种,并分为5个血清型。文献报道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血清型为A、D和AD型,在CGB培养基上不生长;格特变种的血清型为B和C型,能够在CGB培养基上生长。作者报告了3株来自鸽排泄物,能在CGB培养基上生长,血清型为A或D型的新生隐球菌。  相似文献   

7.
真菌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说明对真菌作为重要的致病原因,提高了认识。和职业有关的深部真菌病的增多,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对这些感染的致病原因已有更多的了解。下列真菌病的感染方式,主要为在掘土时吸入包含真菌孢子的灰尘:如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及隐球菌病等。申克氏孢子丝菌的孢子已经在木材、某些灌木的树叶以及苔藓中发现,因此,创伤接种就可发生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的发生与鸽子有关,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生与蝙蝠及鸟类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标准血清型菌株,采用生化鉴别培养与血清学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的血清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全国共九个地区收集新型隐球菌菌株,经过系统的真菌学鉴定,其中的60株被确定为新型隐球菌株。分型结果表明,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血清型的最大特点为缺乏C型,作者由此提出C型可能是中国以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缺乏型”,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1)A型占大多数;(2)D型少见;(3)可见AD型及U型,(4)有一定比例的B型,但缺乏C型。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型隐球菌的实验诊断,方法较多,我科从1978年开始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诊断进行了研究,现将此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仅有培养基上菌株超微结构的检查,而直接电镜检查脑背液(CSF)中的新型隐球菌尚未见有报告。本文报告一例SLE患者因每日服80mg强的松龙4个月,结果并发了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乃对其(CSF)中的隐球菌作了透射电镜检查,并与直接涂片及培养的菌相比较。取患者治疗(以两性霉素B20mg/d及5-氟胞嘧啶800mg/d)前及治疗后的10及20天CSF沉淀物分别作镜检、培养及电镜观察。并以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作电镜观察对照。结果:直接镜检:治疗前可见到大量菌,呈球形,外围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应用氟胞嘧啶治疗24例真菌感染取得良好结果。21例系单独使用氟胞嘧啶,3例则并用两性霉素B。致病菌有新型隐球菌、白色串珠苗,热带串珠菌及球拟酵母菌(Torulopsis glabrata)。 24例中3例肺部隐球菌感染、2例白色串珠菌眼内感染以及8例由白色串珠菌或球拟酵母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疗效最佳,结果痊愈。1例隐球菌引起的肺及脊椎感染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4例有其他严重疾病并发播散性串珠菌病的患者2例获得痊愈,作者综合应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了3例重笃患者,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有椎管感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氟康唑和酮康唑的体外抗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活性结果。念珠菌117株,新型隐球菌2株。氟康唑MIC相对偏高,酮康唑的MIC相对偏低,说明酮康唑对白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的抑菌尖性强于氟康唑。据文献报告,在动物体内试验抗白念珠菌活性氟康唑中于酮康唑,氟康唑和酮康唑对新型隐球菌均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隐球菌病多起始于肺部,继而向其他内脏播散,尤其是脑膜和脑。10%病人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发性小丘疹,结节,痤疮样脓疱,皮下肿胀,丹毒和溃疡等。无其他脏器或全身累及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罕见,作者报告一例。患者男,53岁。1983年6月右手腕发现生长迅速的硬性块状物4周,曾因哮喘自服强的松龙每日~10mg达10余年。1975年左手掌患手癣,1977年患花斑癣。患者喂鸽子数年,发病前无外伤史。检查:环绕右腕有一边界清楚8×12cm红斑鳞屑性  相似文献   

14.
用热变性法测定了致病隐球菌DNA核普酸组成中的硷基比率.结果罗伦隐球菌最低,新型隐球菌最高,新型隐球菌上海变种介于罗伦隐球菌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之间.其变异范围为47.82-61.98.用蜗牛酶辅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破壁,克服了隐球菌壁厚且有夹膜难以提取DNA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最特征性的致病因子是它的多糖荚膜,无荚膜菌株的致病性较正常有荚膜者低.从AIDS病人身上分离的菌株是小荚膜的,这与在动物身上培育病原体形成的大荚膜相反.与A或D型引起的感染相比,B或C型引起感染的治疗时间明显延长.有趣的是,伴有隐球菌感染的AIDS病人几乎总是A/D型感染.宿主的吞噬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杀真菌的,但是,此作用明显地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新型隐球菌的实验诊断,主要是通过培养、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如小白鼠颅内或腹腔内注射等,以鉴定其致病性。全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本文介绍自制兔抗隐球菌抗血清凝集试验,快速鉴定隐球菌的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1.自制兔抗隐球菌抗血清:本室临床分离保留菌株,按孙常省法制备兔抗隐球菌  相似文献   

17.
新型隐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一般新型隐球菌在墨汁制片检查时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带荚膜的菌体,而无长棒状形态.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我们在上海从1例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一种特异形态的新型隐球菌,其菌体有不同形态47种之多,国内外未见同样报道,经专家鉴定认为本菌为新型隐球菌新的变种.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主要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病人,尤其是AIDS病患者。一般由呼吸道起肺部感染,甚至脑膜炎。因此肺和全身的防御功能对预防隐球菌感染是必要的。但其机制尚未阐明。 已知细胞免疫对宿主抗隐球菌感染起重要作用。CD_4~+T细胞对低毒力和高毒力隐球菌都有保护作用,而CD_8~+T细胞(以下简称CD_8)对低毒力有保护作用,但对致死性高毒力感染尤其是播散性感染致死性脑膜炎的作用还不清楚。本实验为此而设计。实验方法:体内注射抗-CD_8单克隆抗体并证实CD_8数和功能完全缺失(以定量及MLR法)的小鼠和注射IgG作对照的小鼠分别气管内和静脉内注射高毒力新生  相似文献   

20.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刘德明,曾庆玉,王华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罕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有皮肤、淋巴结、肺、骨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隐球菌病患儿,现报告如下。患儿胡×,女,6岁。因发热、咳嗽、胸痛6个月,伴有皮疹3个月入院。起病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