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辨证论治亦当注重调补脾胃.从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实邪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乃胸痹病因病机的关键,从先哲们注重脾胃治疗胸痹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论述了调补脾胃亦为胸痹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辨证论治亦当注重调补脾胃。从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实邪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乃胸痹病因病机的关键,从先哲们注重脾胃治疗胸痹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论述了调补脾胃亦为胸痹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脾胃与胸痹相关的理论渊源,脾胃失调导致胸痹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指出调理脾胃这一原则对于胸痹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惠莲主任医师认为,胸痹的病机虽为阳微阴弦,但同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均能导致胸痹或胸痹加重。通过脾胃论治、心胃同治,再结合运用《金匮》理法方药治疗胸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杨建飞  鞠斓宁  魏来 《中国中医急症》2023,(10):1829-1831+1839
《脾胃论》中曾提出“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的理论,启示我们胸痹的防治可以从调和脾胃的角度出发。周亚滨教授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脾虚为本,痰瘀实为标,在治疗时不拘泥于化痰药及活血药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顾护后天之本的脾胃,同时还重视养心安神药物的应用。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所以周亚滨教授认为“健脾养心,化痰祛瘀”为本病的主要治法。本文总结了周亚滨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经验,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心胃同治胸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总结张仲景有关心胃同治胸痹的理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思路。结果:虽然胸痹病位在心,然仲景对胸痹的论治不独着眼于心之本脏,因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仲景对胸痹之病常从脾胃进行论治,心胃同治是其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之一。结论:仲景心胃同治法为临床治疗胸痹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心与脾胃部位相邻、经络相通、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制5个方面讨论心胃相关,探讨"心胃同治法"的理论依据;强调心与脾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心胃同治"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凤芹教授对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调理脾胃及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常获良效.本文通过论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心胃同病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了徐教授从调理脾胃,斡旋中州入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思路与经验,并对其相应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经验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宋建平  陶士忠 《河南中医》1993,13(5):209-210
笔者认为胸痹虽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上焦症状为主,但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注重中焦是<<金匮>>治疗胸痹特点之一。其理由有如下几点:脾胃与上焦部位相邻,经络沟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机能失常是胸痹的重要成因:从西医观点看,许多食管、胃及肠道疾病亦可引起胸背痛或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0.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58例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彩霞  王中原 《河南中医》1996,16(5):301-302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58例临床观察报告高彩霞王中原郑州市中医院(450007)主题词/路志正/中医师胸痹/中医药疗法当今人们治疗胸痹多着眼于心,而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主任医师独具慧眼,提出以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冠心病心...  相似文献   

11.
浅谈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金匮要略》中关于胸痹心痛病的病机出发,结合经典和临床体会,探讨了脾胃在胸痹心痛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的思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与"真心痛"的范畴。其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心脾气血相互影响,脾胃与心之经络相通,心脾神志相合。脾胃功能失调,子病及母,母子同病,致心脉失养或者心脉堵塞,故胸痹心痛发作。治疗当补益心脾气血、温补脾阳、化痰祛瘀、调畅情志。  相似文献   

13.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阻痹气机则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俞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士亦指出:“若夫胸痹者,  相似文献   

14.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有联系;中焦阳气不足与胸痹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不得上奉于心而心血不足,不荣而痛;脾气虚清阳不升,中气不举,致使贯心脉行气血的宗气亦虚,气虚无以化,心失所养,不荣而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理中丸治疗胸痹,在古典医书中对中焦阳气不足导致胸痹颇多阐述,现代文献中以温中阳法治疗胸痹获效屡见报道。可分别从理论依据、方剂配伍及脏腑辨证方面来阐明理中汤温阳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 ,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造诣尤深 ,行医 6 0余年 ,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经验 ,善用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其中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胸痹是路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就笔者学习心得简介如下。1 路老调理脾胃治胸痹的理论依据路老认为 ,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 ,在气在血之异 ,然胸中阳气虚衰 ,邪气乘虚入侵阳位 ,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 ,气虚、血少、湿蕴、痰阻、血瘀、寒凝是胸痹的主要病因。胸中阳气 ,又名宗气 ,是心肺二脏功能的总概括。宗气的强弱 ,与脾胃的健运与否有直接…  相似文献   

16.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紧密相关,心与脾胃位置相邻,生化相因,五行相系,主因是正气亏虚,寒、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治疗方法以健运中气补益宗气、补益脾胃充营养血、芳香醒脾运化湿浊、健脾化痰温阳通痹、温中健脾散寒通痹、调节升降通畅气机,保持脾胃功能健旺,对胸痹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有很大比例,中医学从整体论治,以脾胃为重论治胸痹,取得较好效果。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1.中医理论:1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网络系统。心与脾、胃经络关系密切,如《灵枢·脉经》曰:"脾足  相似文献   

18.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文章通过分析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胸痹论治部分,发现其继承《金匮要略》胸痹治疗思想,且多有发挥与创新,治疗胸痹暗含从脾胃入手,心病治脾,补脾益心,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其运用方药及针灸治疗胸痹的特点,结合后世传承与发挥进一步探析其治疗胸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胸痹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属于"冠心病""心绞痛"范畴,病变在血脉,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邪瘀阻心脉进而发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在治疗上注意调理脾胃。本文从脾胃与心之间的关系、脾胃与致病邪气之间的关系两方面来论述脾胃的功能失调乃是胸痹的主要病因病机,并且从宗气不足、脾阳不足、肝脾不和、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六个方面加以论治,以求"治病求本",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购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疗效。1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上亦指出:“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们陆证指南医案·脉痹》)。胸中阳气,又名宗气,是心、肺二脏功sgto总概括。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