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又称副神经节瘤。以颈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瘤在鉴别诊断上易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等相混淆,需要从影像学的角度把握其特点,从而提高正确诊断率。颈动脉体瘤一旦确诊,应在充分的术前准备条件下,及时手术切除,诊断和处理不当均会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报道1例巨大颈动脉体瘤的诊疗体会,术中对于破裂的颈内动脉的处理与常规血管外科不同,可能对后来的颈内动脉手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体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体瘤是源于动脉壁上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又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与颈静脉球瘤,主动脉弓瘤,均属于化学感受器来源肿瘤。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极易损伤大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出现严重并发症。我院30年来共收治颈动脉体瘤3例,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成功摘除,现就血管损伤的防治及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3—2008-07来我院就诊的5例颈动脉体瘤和11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进行64-MSCT及CTA检查,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4-MSCT、CTA图像可清楚显示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征。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地显示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肿瘤使颈内、外动脉移位,颈内、外动脉夹角变大,呈典型的"杯口状"影像。神经鞘瘤位于颈动脉的深面,肿瘤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颈总动脉分叉角度无明显改变,肿瘤与颈动脉无粘连。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64-MSCT、CTA在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颈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安全高效治疗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方法及相关技巧。方法:回顾分析33例35侧颈动 脉体副神经节瘤的不同手术方法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术后疗效的随访观察。结果:33例均临床治愈,1例 面神经下颌缘支、2例迷走神经暂时性麻痹,2例术后血栓形成;随访19例,均健在,除1例未切净者肿物稍有增大 外,其余未见复发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体积较小的肿瘤均能采取血管外膜下单纯瘤体剥离术,包裹神经血 管严重者,术前、术中判定、监测和建立脑血流侧枝循环是保证手术安全、力求彻底切除肿瘤的关键。血管缝合、移 植修补损伤或缺损必须辅以抗凝药,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化学感受器瘤诊治体会解放军第四七五医院(310003)吴云才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刘建华付其宏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是一种较少见的来源于鳃节(branchiomeric)副神经节的肿瘤。由于其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所以也被称为颈动脉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5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6例颈动脉体瘤,4例颈静脉球体瘤,3例迷走神经体瘤,2例喉部副神经节瘤。结论:副神经节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生长缓慢,有特殊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散发性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患者中SDHD基因体细胞突变情况,为PGL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5例经病理确诊、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9例为颈动脉体瘤患者,6例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利用PCR技术对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的SDHD基因各外显子进行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布的标准序列比对。结果:15例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均未发现SDHD基因外显子体细胞突变。结论:散发性副神经节瘤发病与SDHD基因体细胞突变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99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8例颈动脉体瘤和14例神经鞘瘤患者进行CDFI与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的CDFI和DSA特征为:颈总动脉分权处单发性肿块,并与其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权角度增大明显,DSA呈高脚杯状改变;神经鞘瘤紧邻颈动脉,颈总动脉分权处角度无改变,瘤体内血流信号不丰富。瘤体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CDFI及DSA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 ,易误诊 ,手术治疗风险大 ,我院自1987~ 2 0 0 0年收治 13例 ,现结合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9例 ,女性 4例。年龄 30~ 5 4岁 ,病程 7d~ 12年 ,颈右侧 9例 ,颈左侧 4例。肿瘤为(3 1cm× 2 7cm)~ (5cm× 6 9cm)。 13例均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搏动性肿块 ,其中 3例分别伴有局部疼痛 ,讲话含糊不清和活动后眩晕。2 术前检查和诊断 :本组有 12例作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9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 ,l例诊断为血管瘤 ,另 2例诊断为颈部肿瘤。 10例行颈动脉造影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 3例CT检…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有:颈总动脉分叉处单发性肿块,并与颈动脉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结论CDFI、DSA、MRA均有明确的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诊疗方法。方法:报告一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病例,同时复习关于此病的文献。结果: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头颈部肿瘤,多以颈部肿物、声嘶、咳嗽为主要症状。结论:CT,MRI及DSA为主要诊断手段,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引起脑神经损伤的症状,如声嘶,呛咳,伸舌偏斜等。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应用。方法  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 ,行DSA瘤体造影 ,术前再次利用DSA行颈动脉体瘤滋养血管栓塞 ,并行健侧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 ,观察大脑动脉环情况及血流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除颈动脉体瘤常见影像特征外 ,还发现另一种影像特征 :肿瘤将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推向前方 ,使颈动脉呈倒“Z”型 ,颈内、外动脉夹角变小。栓塞后可使术中出血量减少。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 ,综合分析大脑动脉环情况及大脑侧支循环情况 ,可减少肿瘤手术切除的危险性。结论 DSA在颈动脉体瘤术前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副神经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绝大多数发生于颈动脉体,故又称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 1岁,因右颈部无痛性肿物4年入院。检查见右上颈部隆起,可触及3 .0cm×2 .0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质硬韧。左右动度小,上下不能活动,可触及搏动感,按压肿物可诱发咳嗽,未闻及血管杂音。超声波检查:颈动脉分叉增大,分叉处可见颈内动脉壁增厚约6mm ,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约4mm ,横断面可见颈内动脉周围实性低回声区包饶。临床诊断:颈动脉体瘤。入院后行颈动脉压迫训练,2 5d后达到压迫颈总动脉40min患者无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生长方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震  曹罡  刘锐  董震  李季  朱正宏 《口腔医学》2011,31(10):600-603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对7例(8侧)包裹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肿瘤生长具有下列特点:①肿瘤血运丰富;②包绕神经血管生长;③临床观察未发现侵犯神经及大动脉中膜;④颈总、颈外动脉多被推向肿瘤外侧,颈外、颈内动脉间距离变大,血管可受压变细;⑤包膜菲薄,与动脉外膜间有微小血管交通;⑥肿瘤与神经、动脉外膜间可分离,但在分叉处联系较紧密。结论 颈动脉体瘤生长方式与肿瘤的起源、发生的部位和周围解剖环境有关;对肿瘤是否侵犯神经及大血管的组织学证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颈动脉三角区肿瘤的准确诊断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关系的价值。方法:分析收治的19例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和4例颈动脉体瘤的MSCTA影像学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能提供高分辨率、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准确显示肿瘤实质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MPR能提供神经鞘瘤瘤体精确的影像,但与血管的关系显示较差;MIP和VR则能直观地显示颈动脉影像及其移位情况。MPR和MIP能从不同观察面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实质情况,同时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VR是颈动脉体瘤最佳的成像方式,能提供精确的瘤体与动脉的关系,如瘤体包膜与血管外膜的关系等。联合应用MPR、MIP和VR技术,能提供敏感精确的影像。结论:MSCTA后处理技术能为神经鞘瘤及颈动脉体瘤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信息,有效鉴别肿瘤;同时其能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三维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李然  卢向阳  曹罡  董震  杨震 《口腔医学》2012,32(6):351-35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对12例(13侧)采用手术治疗的包裹型颈动脉体瘤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行肿瘤+颈外动脉切除术,1例肿瘤+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颈总动脉吻合,4例(5侧)肿瘤完整从血管表面剥离。结论 充分理解肿瘤生长方式和精湛的手术技巧是将瘤体完整从动脉壁上剥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 颈动脉体瘤位在颈总动脉的分歧处,又称为他感瘤等。手术切除是唯一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成功地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报道如下: 病例1:王××,男,28岁。住院号:6934。因右腮腺颌下区肿块2年、右腭部包块2月而于1979年12月5日诊断为“涎腺混合瘤”而被收住入院。检查:于右腮腺区及颌下区有7×5×3cm大小肿块;口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儿童及青少年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经验.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6例原发于颈侧和咽旁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外科切除,患者均为儿童及青春期少年,其中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膜瘤3例,副神经节瘤1例.神经来源包括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丛、颈丛神经、舌下神经及颈动脉体.结果 6例肿瘤中5例完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的Horner氏征1例,暂时性呛咳1例,暂时性伸舌偏斜1例,暂时性手臂握持无力1例,随访期内均完全恢复.持久性迷走神经切除1例.结论 在显微镜下切除神经源性肿瘤有一定优点,主要有尖源明亮、组织辨别度高、神经损伤小、重要结构观察清晰的特点,易于同期做神经修复等.  相似文献   

19.
杨震  孟昭业  曹罡  刘锐  苏寒 《口腔医学》2004,24(5):283-283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3年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左上颈部肿块约5 cm×4 cm,界清,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可左右活动,无触压痛,外院CT报告:左上颈部占位性包块。入院诊断:左颈动脉体瘤。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包裹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约5 cm,于肿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球体瘤 ,又称颈动脉体样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等 ,是一种少见病 ,肿瘤生长主要是按解剖通道扩张 ,治疗以手术为主 ,但需根据肿瘤侵犯程度而定。我科曾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 :1180 0 0辽宁省丹东 2 30医院五官科患者 ,男 5 9岁 ,1983年曾因“左外耳道肿物”入我科治疗 ,经手术切除左外耳道肿物 ,病理诊断 :颈静脉球体瘤。近17年来左外耳道内又出现肿物 ,渐增大至完全堵塞外耳道 ,来我院 ,门诊以“左颈静脉球体瘤”收入科。检查 :全身状况尚好 ,左侧外耳道可见一肿物完全堵塞 ,表面光滑 ,息肉样 ,色白带有淡蓝色 ,质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