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周血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4000/mm~3),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10~9/L(1800/mm~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本症为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是血液病中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旨在从中性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及病因、发病机理入手,对本症的诊治问题作一概述。正常中性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应用~3H—TdR(氚—胸腺嘧啶核苷)DF~(32)P(氟磷酸二异丙酯)标记粒细胞可了解粒细胞增殖动力学。粒细胞从定向干细胞发育为成熟粒细胞经过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等动力过程。前三个过程在骨髓内进行,后一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g/L,其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明确病因有利于治疗,现将2001年以来收治43例白细胞减少症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3例均为外周血白细胞数两次低于4.0×109/L;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7-76岁,中位年龄42岁。1.2临床症状:23例有乏力、倦怠、纳差等症状,其它部分病例系住院期间检查发现。1.3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1.7-3.7×109/L,平均2.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0.5者14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0.40者16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4-2.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者26例;伴血小板减少者6例,伴贫血者9例。1.4病因分析:见下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化疗药物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并观察脐血输注在防止化疗后骨髓抑制,加速骨髓损伤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 22例不同实体瘤患者因使用含NVB、DDP、IFO的方案化疗,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最终低于0.5×10~9/L时的综合救治;60例实体瘤患者应用含DDP、紫素、ADM的方案化疗,随机分为二组,采用自身交叉对比的方法,观察预防性使用脐血输注后血象的变化。结果 22例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绝对值降至最低值的时间为12.24±2.08天,其中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1×10~9/L者5例,低于0.5×10~9/L者17例,经采用rhG-CSF、脐血及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等措施,没有一例发生感染,ANC最低值<0.5×10~9/L,持续4.31±1.97天后恢复至大于1.5×10~9/L,WBC最低值持续9.47±5.10天后恢复至大于4×10~9/L;预防性使用脐血输注使骨髓抑制的程度减少,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缩短。结论 在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救治中,严格的隔离措施及应用rhG-CSF、脐血及抗菌素等综合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脐血输注能加速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帮助患者顺利渡过骨髓抑制的危险期,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如期化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谁主沉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何谓白细胞减少症? 1.1白细胞减少症的回顾 临床上,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占循环中白细胞的比例最高,它的升高或降低直接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增减.因此,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时,往往同时有白细胞减少[1].  相似文献   

5.
张英  岳玉 《淮海医药》2002,20(4):322-322
我院 6年间共收治药物源性粒细胞减少症 2 8例 ,本文着重对其病因、治疗及转归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患者中 ,男 10例 ,女 18例 ,最大年龄 78岁 ,最小 16岁 ;其中 4 0~ 6 5岁 19例 ,约占 6 8% ,6 5岁以上 6例 ,约占 2 1% ,4 0岁以下 3例 ,约占 11%。1.2 诊断标准  (1)本组均排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伤寒、脾功能亢进、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 )有明确服药史 ;(3)连续 3次以上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4 .0×10 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 10 9/ L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 0 .5× 10 9/ …  相似文献   

6.
王璟 《首都医药》2000,7(11):51-51
所谓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时候,就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其中主要是粒细胞的减少.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而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或完全缺乏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药源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特定药物在不同患者中,通过不同机理,引起外周血液内中性粒细胞数选择性减少或缺乏为特征的血液学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凤茹  陈建彬  王艳  陈静 《河北医药》2004,26(7):576-577
众所周知,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数为4~10×10 9 L ,低于4×10 9 L为白细胞减少,>10×10 9 L为白细胞增高。正常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1.5×10 9 L ,>0 .5×10 9 L而<1.5×10 9 L为中性粒细胞(N)减少症。( 1~1.5 )×10 9 L为轻度减少,( 0 .5~1.0 )×10 9 L为中度减少,≤0 .5×10 9 L为重度减少,即粒细胞缺乏症,≤0 .2×10 9 L为极度减少,重症N缺乏。临床上N减少(缺乏)症时有所见。粒细胞生成障碍,分布异常和破坏增多都可使N减少或缺乏。本文讨论几种常见的N减少(缺乏)症。1 感染后N减少症临床上并不少见。细菌、病毒、原虫、立克次…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减少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因白细胞数通常60%~70%为粒细胞,所以大多数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1],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理化损伤、严重感染、毒素、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性机制所致。为了明确病因,我院对89例正常体检人群白细胞减少者行骨髓穿刺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及骨髓象特点,查找病因,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严重的影响了治疗过程。我们以现代药理为依据,中医的传统理论为基础,自制“益髓丸”,以辅助放射治疗的顺利完成。1 一般资料:①本组共有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3岁~68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均低于4×10~9/L,平均3×10~9/L。2.2~2.9×10~9/L4例;3.0~3.8×10~9/L 21例。  相似文献   

10.
青霉素大量静点致白细胞减少较少见,我院住院病人中先后发现二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男,55岁。支气管哮喘而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入院时白细胞10×10~9/L,中性76%。给予青霉素560万U静点,口服复方茶碱片。用药后的15d发现白细胞降到0.8×10~8/L、中性20%,立即停药,改用红霉素、地塞米松,静点。停青霉素后的d2、d3、d6,白细胞及中性分别为2×10~9/L,中性57%,4×10~9/L,中性60%,10×10~9/L,中性71%,血象完全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49岁。腰痛,尿频,尿痛,白细胞9.6×10~9/L,中性70%,尿蛋  相似文献   

11.
高歌  金晶 《黑龙江医药》2003,16(2):149-149
白细胞减少症系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的综合征。临床较为常见,四年来我院采用注射用生白欣治疗此症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7年11月~2001年5月间的白细胞值:男<400×10~9/L,女:<3.5×10~9/L 的住院病人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周身乏力、头晕、免疫力下降低等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74例,女:39例,男:35例,平均年龄:44.2±14.4岁,放化疗所致34例,病毒感染25例,免疫因素,15例,对照组:45例,女:20例。男:25例。平均年龄:43.3±12.9岁。放化疗所致16例。病毒感染17例,免疫因素12例。  相似文献   

12.
作者前瞻性追踪128例接受邻氯青霉素(150mg/kg)治疗的严重葡萄球菌感染的成年病人。粒细胞数≤2.0×10~6/L者定为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当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在邻氯青霉素给药后适当的时间内出现,又在停药后消失,且无其他可解释的可能性时,即确认为是由该药引起的,嗜曙红细胞数≥0.75×10~6/L定为嗜曙红细胞增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TU/L,而无其他解释时,则为高转氨酶血症。血小板≤1×10~8/L,规定为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发生率高,中性粒细胞<1.0×10~9/L时,48%~60%出现感染发热;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重症感染增加;中性粒细胞<0.1×10~9/L时,致死性感染增加,16%~20%发生败血症。在白血病  相似文献   

14.
葛露  袁骞 《淮海医药》1998,16(1):71-71
患者,女,20岁.1995年5月查体时,发现有血小板减少症.BPC:32×10~9/L,RBC、Hb、WBC计数分类均未见异常.1995年8月查体,无贫血貌,肝脾、淋巴结、NY肺均正常.RBC:3.48×10~(12)/L,Hb105g/LWBC:4.3×10~9/L,BPC:58×10~9/L.N0.52,L0.40,M0.06,E0.0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糖0.02,早幼粒0.02,中幼粒0.04,晚幼粒0.085,杆状核0.075,分叶核0.295.中幼红0.08,晚幼红0.14,淋巴细胞0.23,单核细胞0.015.粒系: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比例增高,杆状核细胞比例减少.红、淋二系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散在少见.诊断印象:请结合临床观察.1996年1月、查体:胸骨压痛(?)、心肺(一)、肝可及、脾肋下4cm,淋巴结(一),双下肢散在出血点.血检:RBC:1.75×10~(12)/L,  相似文献   

15.
药源性血液病(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D-LP)和粒细胞缺乏症(D-AGC)1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概念外周血白细胞(WBC)低于4ⅹ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成人低于2ⅹ109/L,儿童低于1.5ⅹ109/L者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人的粒细胞数受多种因素影响,除遗传、环境因素外,尚可因病人的年龄、活动状态而不同。当ANC低于0.5ⅹ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特定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引起ANC选择性减少或缺乏的病症。2病…  相似文献   

16.
当外周血液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其中主要是粒细胞减少,常见病因有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遗传性疾病等。属中医“虚劳”、“血虚”、“温病”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症的报道较多,本文将其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NL)是骨髓增生性疾病中少见类型,现将作者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因乏力、左上腹包块1年于1991年1月11日入院。患者1年来曾因上述症状多次在本地医院就医,查血象白细胞计数为15~1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15×10~9/L,未作明确诊断及治疗。体检,无贫血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胸骨压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cm、质中等、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15.6×10~9/L、N0.96、E0.02、M0.01、L0.0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变性同骨髓。BPC305×10~9/L。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  相似文献   

18.
陈川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6):743-743
我院于1997年1月~2002年1月诊治继发白血球减少症患儿32例,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我院诊治白血球总数降低患儿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6例个月~3岁11例,3~12岁21例;其中急性上呼吸感染1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幼儿急疹5例,支气管肺炎5例,间质性肺炎1例,小儿急性肠炎7例。有21例患儿首次血常规检查WBC 2.0~4.0×10~9/L;9例首次WBC4.0~10.0×10~9/L、2例WBC>10.0×10~9/L,后面两种情况进行治疗2~3天后复查血常规WBC<4.0×10~9/L。  相似文献   

19.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左口咽鳞形细胞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术区发生感染,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前,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18.9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98.8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17.98×109/L,治疗第4天后,血常规示WBC 2.77×109/L,N% 80.44%,NEUT 2.23×109/L。考虑为药源性白细胞减少,停止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停用第1天, 血常规示WBC 3.53×109/L,N% 76.24%,NEUT 2.69×109/L。停用第3天,血常规示WBC 4.91×109/L,N% 75.34%,NEUT 3.70×109/L,患者生命体征平衡。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以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笔者自1998年~2000年采用以升白汤配合西药治疗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西药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0版,经查周围血象证实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