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轮状病毒(RV)引起新生儿疾病的作用是有争议的。1983年5月,一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转我们新生儿抢救室(NICU)行肠切除。5天后,一例以前无胃肠炎症状的新生儿发展成暴发性NEC,并发肠穿孔于24小时死亡。经粪便、肠病理等多种检查证实为轮状病毒。血清学检查证实两例均为RV感染。我们立即开始进行RV在NICU中流行的监测及严重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对照研究。方法对NICU中每一例患儿均进行了历时18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粪便自诱导分子-2(AI-2)监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例NEC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胎龄、日龄、生产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等选择12例与NEC组患儿匹配的非NEC新生儿为对照组。NEC诊断时定为急性期,再次开奶3天后定为恢复期。采集NEC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粪便标本,以BB170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粪便AI-2浓度,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粪便菌群。结果在菌门水平,拟杆菌门比例在NEC组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C恢复期比例最低。在菌属水平,肠球菌属、拟杆菌属比例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C急性期肠球菌属比例最低,恢复期拟杆菌属比例最低。三组粪便AI-2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NEC急性期为最低。结论 AI-2在监测NEC病情变化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粪钙卫蛋白 (FC)联合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足月新生儿NEC36例 (病例组)和同期非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39例 (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FABP及粪便中FC的水平,并评估I-FABP联合FC诊断NEC的临床价值。结果 病例组I-FABP和FC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病例组患儿血清I-FABP与粪便中FC呈现正相关 (r=0.71,P < 0.05);分别以I-FABP、FC及两指标联合为参考,诊断NEC的敏感性分别为83.3%,81.5%和79.5%;特异性分别为72.5%,75.8和86.3%,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0.82,0.81和0.88。联合检测诊断NEC的特异性和AUC明显高于单一检测 (P < 0.05)。结论 I-FABP与FC在NCE患儿显著升高,且两者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NEC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粪便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在早期诊断和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纳入有腹胀、呕吐或肉眼血便,疑似NEC新生儿;以及同期住院无腹胀、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的住院患儿,分别为NEC组和对照组。收集患儿入院后1、3、5、7 d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MGB1水平。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6例NEC患儿和15例对照组。NEC组中,29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Ⅰ期,全部在入院后4 d内恶化为Ⅱ期,其中10例进一步恶化到Ⅲ期;17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Ⅱ期,其中7例恶化为Ⅲ期;17例Ⅲ期NEC患儿中,11例手术治疗、6例放弃手术治疗,手术患儿中8例存活、3例死亡。NEC患儿入院后第1、3、5、7 d 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EC患儿病情由Ⅰ期恶化至Ⅲ期,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NEC患儿病情恶化,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HMGB 1对于早期诊断NEC,以及在评估NEC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急症,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其治疗中常遇到各种矛盾,如禁食与喂养、抗生素应用及益生菌应用、是否手术治疗等。现就NEC治疗中常见矛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预后因素及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11年10月10年间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62例NEC早产儿患者。根据患儿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n=20)和非手术组(n=42)。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合并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后等各因素。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肠鸣音消失比例、CRP及血小板水平、血培养阳性比例、X线表现为气腹和固定肠绊及机械通气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儿预后因素分析显示治愈患儿多处穿孔率及循环衰竭率显著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20例患儿中,19例(95%)在NEC诊断后1周进行手术,15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是多因素的;手术的预后与肠道病变及是否循环衰竭有关。NEC手术时间一般在NEC诊断后1周内。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胃肠道疾病。积极探寻早期诊断NEC的生物标记物,对于及时诊断NEC,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粪便及尿液生物标记物监测具备无创性的特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标志物包括尿液源性的肠源性脂肪酸结合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补体C3a和C5a;粪便源性的乳铁蛋白、肠道菌群谱变化、钙卫蛋白、S100A12蛋白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等。文章对这些标志物在应用于早期诊断NEC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寄生虫病     
0540 新生儿钩虫病10例临床报告阳思尧等基层医刊 3(6):19,1983 1973年1月~1982年12月,共收治10例新生儿钩虫病。年龄最小3天,最大28天。男7例,女3例。临床特点:10例均无皮炎及其蚴虫移行症状。成虫寄生的表现为进行性面色萎黄、黑便,腹胀,腹泻,精神萎靡,发育及营养欠佳等。全身衰竭、呼吸困难、发绀6例,全身水肿3例。实验室检查:10例粪便直接涂片均查见钩虫卵,粪便隐血试验均为强阳性。  相似文献   

9.
自电脑尿液分析仪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后,尿隐血检查对辅助诊断血尿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临床医师对尿隐血阳性结果的解释意见不尽一致。本文根据87例患儿尿液检查结果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常发生于早产儿的肠道急症,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其病因之一。NEC患儿发病前后的肠道菌群均不同于健康儿。虽然尚未发现NEC的特定致病菌及相关代谢产物, 但潜在致病菌及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石胆酸、色氨酸衍生代谢物等或在NEC中起着保护或促进作用。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如益生菌、粪便菌群移植等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构成, 从而起到防治NEC的作用。另外, NEC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且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一旦确诊往往即为重症, 基于菌群寻找合适的标志物对于NEC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价值及在手术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收住入院的6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根据Bell分期标准分为NECⅠ组(25例),NECⅡ组(11例),NECⅢ组(25例)。统计患儿的出生胎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患儿的腹部X线进行量表评分。结果:NECⅠ组、Ⅱ组、Ⅲ组的X线量表评分分别为3.2±1.4、5.3±1.7、8.9±1.7(χ2 =39.006,P<0.05),NECⅢ组的分数最高,NECⅠ组的分数最低。NECⅢ组手术患儿和非手术患儿的X线评分分别为8.7±1.8和9.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穿孔组的X线评分(9.6±1.1)高于肠坏死组(6.8±1.8)(P<0.05)。手术组患儿X线量表分数为7分以上者占80%。NECⅠ组治疗好转率为96%,NECⅡ组好转率为64%。NECⅢ组患儿中,手术组痊愈出院患儿占71%,非手术组只有9%的患儿好转。结论:腹部X线量表可以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情严重程度,X线评分在7分及以上是手术干预的指征。NECⅢ期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各相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NEC好发于胎龄〈34周者,以非母乳喂养者居多,发病时间大多在2周内。胎龄≥34周的NEC患儿存活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的NEC患儿,尤其见于24h内开始喂养、出生后予以人工喂养和非极低出生体重的NEC患儿。结论 胎龄是影响NE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适当延迟小胎龄儿喂乳时间、应用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肠穿孔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为改善新生儿肠穿孔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1例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肠穿孔的主要病因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41例,40.6%),其次为特发性肠穿孔(17例,16.8%)、先天性巨结肠(10例,9.9%)。特发性肠穿孔组患儿平均出生体重和平均胎龄明显高于NEC组(P0.05);NEC组致病菌以肠球菌为主,特发性肠穿孔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两组病原菌分布不同(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酸中毒、多部位肠穿孔、穿孔至手术时间较长是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肠穿孔病因多样,以NEC为主;NEC所致肠穿孔与特发性肠穿孔具有不同的致病菌,两者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疾病;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是挽救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生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简介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危重症,90%发生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约为7%.NEC患儿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患儿的1%~5%,其病死率高达20%~50%[1-2].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较严重的疾病。近年来由于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腹部X线检查对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加强了治疗和护理,使部分患儿获得治愈的机会。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NEC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可疑NEC早产儿,患儿在诊断可疑NEC后常规行腹部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并在12 h后复查X线片和腹部B超,以出现肠壁增厚、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之中的任何一项判定为阳性结果,均未出现判为阴性结果。采用诊断性检验方法,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评估腹部B超诊断NEC的价值。结果共纳入93例可疑NEC早产儿,男49例,女44例;胎龄(31.4±2.1)周;体重(1825±236)g。第1次检查腹部B超阳性61例,X线平片阳性52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54.9%,准确度66.6%,ROC曲线下面积(AUC)=0.727(95%CI 0.622~0.831)。12 h后复查腹部B超阳性69例,X线平片阳性53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45.0%,准确度74.2%,AUC=0.668(95%CI 0.554~0.783)。结论腹部B超结合临床表现可能优于Bell法在NE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参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发生及作用机制。方法①收集2017年至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NEC患儿和140例同期诊断的非肠道炎症性疾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96例NEC作为患儿NEC组, 男58例, 女38例;早产儿34例, 足月儿62例;出生体重为(2.85±0.75 )g;入院日龄为(11.87±9.96) d; EO绝对值为(0.27±0.23)×109/L。将余140例作为患儿对照组, 男93例, 女47例;早产儿16例, 足月儿124例;出生体重为(3.28±0.52) g;入院日龄为(20.57±16.32) d;EO绝对值为(0.19±0.15)×109/L。患儿NEC组根据Bell分期分为Bell Ⅲ期组17例及Bell Ⅱ期组79例。从Bell Ⅲ期行手术治疗患儿术中切取NEC炎症损伤的肠壁全层作为患儿实验组, 其附近损伤较轻的肠壁切缘全层作为患儿自身对照组。比较Ⅲ期组和Ⅱ期组患儿确诊后24 h内第一次血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联苯胺法(1%),对本院出生的300名新生儿作了大便隐血追踪试验。检查结果:大便隐血阳性率22%;低体重儿阳性率明显高于非低体重儿;剖腹产组分别高于产钳组与顺产组。而在男、女性别、喂养方式、窒息与否、注射维生素K与否的比较中均无显著性差异。一般无症状的阳性者不需特殊治疗,7~10天内均自然转阴(转阴率91%),低体重儿转阴时间较久。本文通过对71名新生儿出生时胃液隐血试验的检查,对大便隐血阳性的原因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灾难性疾病。严重的NEC病死率高,幸存者多面临短期及长期不良预后。与NEC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非母乳喂养、消化道内微生物异常、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高分辨腹腔超声检查有助于NEC的早期诊断。通过营养干预保护肠黏膜、干扰肠道损伤信号、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及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预防NEC。该病进展迅速,目前尚无有效措施,以支持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外科治疗,雷公藤红素、脂多糖结合蛋白、粪便移植可能有助于治疗NEC,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更好的诊断、治疗及减少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NICU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的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1∶1比例随机选取同期确诊为单纯Ⅱa以上的NEC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与单纯Ⅱa以上NEC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起病年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与单纯Ⅱa以上NEC组患儿在超敏CRP>80mg/L和血小板计数<50×109/L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死亡或放弃的人数较单纯Ⅱa以上NE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患儿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有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等,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占50%以上.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美罗培南敏感.(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为血小板计数<50×109/L(OR=3.48,95%CI:1.35~8.68)和男性患儿(OR=2.09,95%CI:1.02~4.85).结论 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儿预后不良,对可疑患儿,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