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原因及治疗,对12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术中发现10例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袢再压迫,2例无血管压迫。经再次神经血管减压术或神经松解术治疗后疼痛消失,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 ̄4年无复发。对显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桥小脑角Ⅴ、Ⅶ、Ⅸ颅神经手术211例,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8例,半面痉挛27例,舌咽神经痛6例。对桥小脑角探查有血管压迫神经的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患者,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主,辅以神经梳理术;无血管压迫神经的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患者,只作神经梳理术;对显微血管减压和/或神经根梳理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舌咽神经痛患者,均作舌咽神经切断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愈率分别是94.3%、92.6%和100%。结论神经梳理术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的必要补充,神经切断术仍为治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乙状窦后进路行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5例,发现蛛网膜粘连10例,血管压迫并蛛网膜粘连12例,血管压迫3例,证实血管压迫及蛛网膜粘连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并对蛛网膜粘连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神经根减压术是目前根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减压术治疗第Ⅷ颅神经血管压迫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以血管减压术治疗6例第Ⅷ颅神经根血管压迫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术前予桥小脑角空气造影高分辨率CT检查,其中5例可见神经根血管交叉压迫。经乙状窦后经路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第Ⅷ颅神经根被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它们的分支血管压迫。术后失,随访0.5-1.5年无复发。并对该症的术前诊断,发病机理和微血管减压术的适应证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双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附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勃  孙志庭 《耳鼻咽喉》1998,5(3):134-136
本文报告6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男2例,女4例,年龄41~70岁,病程6个月~18年,1例为双侧同时发病,5例为两侧先后发病,其间隔时间为1~17.5年,两侧受累支别呈不完全对称性,经双侧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例,单侧微血管减压术并感觉纤维部分切断术治疗1例,单侧感觉纤维部分切除断术治疗3例,双侧周围支无水酒精封闭术1例,单侧无水酒精封闭和单侧周围支撕脱加热凝术治疗各2例,均获治愈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原理及方法,评价其长期随访结果。方法1994-2000年对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探查术。其中30例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时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20例单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50例手术中发现28例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12例小脑下前动脉压迫神经根,10例未发现有血管压迫。50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随访4—8年,疼痛复发2例,其他48例疼痛无复发。9例面部轻度麻木,痛、温、触觉大部分存在,另41例面部感觉正常。结论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没有血管压迫或不能确定责任血管的患者。若手术中确定有责任血管压迫神经,在行减压术的同时对三叉神经根神经进行梳理术,是避免复发并获得长期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6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男2例,女4例,年龄41-70岁,病程6个月~18年,1例为双侧同时发病,5例为两侧先后发病,其间隔时间为1-17.5年,两侧受累支别呈不完全对称性。经双侧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例;单侧微血管减压术并感觉纤维部分切断术治疗1例;单侧感觉纤维部分切断术治疗3例;双侧周围支无水酒精封闭术1例,单侧无水酒精封闭和单侧周围支撕脱加热凝术治疗各2例,均获治愈,随访8-24月无复发。总结双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注意点,指出应根据患者的多种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血管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15例报告刘志涛,闫俊霞,于立新,王莉我科自1988年开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例,面肌痉挛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三叉神经痛10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68...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以来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62例,其中桥小脑角胆胎瘤7例,听神经瘤4例,动脉瘤1例,血管压迫所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0例,对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迷路后或乙状窦后径路施行感觉根切断术9例、血管减压术41例,有效率达100%,治愈率98%,经1.5-6年随访仅一例于术后8个月复发,再次减压后症状消失,作者认为三叉神经根部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根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6例,其中包手同时进行桥小脑角胆脂瘤摘除术和三叉神经第Ⅰ支梳理术各2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4例。结果随访1-7年,仅1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年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A型肉毒毒素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的效果。方法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每点2.5 ̄5U)治疗眼睑痉挛12例(15侧)及半面痉挛38例。结果 完全缓解分别为10例(13例,占86.7%)及32例(84.2%),明显缓解分别为2例(13.3%)及5例(13.2%),部分缓解分别为0例及1例(2.6%)。总有效率100%。药效作用时间分别为10 ̄24周(平均18周)I及14 ̄32周(平均22周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历目前仍不清楚,正常人脑标本显示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感觉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三叉神经感觉根的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有肯定关系。神经血管接触在三叉神经痛病人与无此症同龄人之间有质和量的区别,三叉神经退行性改变,尤其脱髓鞘改变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理改变,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经皮射频热凝选择必破坏、甘油用于三叉神经节注射术及颅后窝手术等。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铲有待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术治疗多血管挤压诱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采用乙状窦后进路术式治疗.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术中见3支动脉骑跨三叉神经,动脉间有较多细小吻合支;右侧三叉神经痛4例,其中3例三叉神经根受粗大动脉压迫、移位,张力较大;1例三叉神经感觉根呈分支状,并有多条动脉血管伴行,压迫神经.由于神经血管关系复杂,本5例患者均不适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暴露三叉神经根后,在三叉神经根距出脑桥处远端约2/3处,用特殊的电凝镊行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电凝输出≤3 W,手术显微镜下可看到神经由淡黄色变为银白色.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面部痛、温觉存在,无明显后遗症,随访2.4~5年,疼痛均无复发.结论 颅内段三叉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术是治疗多血管挤压诱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64岁,其中27~33岁9例。病程5个月~2年。临床症状:颈痛13例,放射性肩背痛11例,咽喉部异物感10例,颈部发胀不适10例,上胸部隐痛8例,深呼吸颈深部疼痛6例,上肢蚁走感5例,上肢厥冷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2例,上胸部不适1例。13例中有9例接受过多种抗生素治疗,2例行扁桃体切除术,1例服用消炎痛片1个月。来院就诊次数最多达8次。检查:锁骨上方1.0~2 .5 cm有明显压痛点 7例。本组 13例颈部X线照片显示,左侧颈肋6例,右侧4例,双侧3例,均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面神经梳理术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对1991~1994年亲自做的110例患者的手术记录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蛛网膜肥厚、粘连22例(20.0%),无血管压迫35例(31.8%),有明显血管压迫66例(60.0%),较Jannett等报道血管压迫率达95%以上者为低。其中血管穿行于Ⅶ、Ⅷ颅神经间者16例,如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将十分困难或有一定危险。手术100%有效;随访1~4年,复发6例(5.4%)与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或因血管包绕影响梳理程度有关。现认为面神经梳理最少应在20个层面以上,使术后面神经反应最小刺激阈达10mA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式快速梯度回波(B FFE)技术对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分析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常规T1、T2WI、术中所见以及B FFE图像。结果B FFE图像示50例患者均清晰显示了三叉神经。45例患者桥小脑角区微血管均表现为以等信号到略高信号,与桥小脑角池内呈极高信号的脑脊液形成明显对比,血管周围轮廓清晰。42例三叉神经周围有微血管“压迫”的病例中,有17例三叉神经不同程度受压移位,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B FFE技术在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甲状腺癌(摘要)李淑兰,黄菊,颜献辉,农辉图,莫立根报告13例儿童甲状腺癌,占我院同期180例甲状腺癌的7.22%。男3例,女10例,年龄7~16岁。患者从发病到治疗为期2个月~8年,平均2.75年,半年以内5例,1年2例,3年以上6例。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椎动脉数字减影(DSA)、桥小脑角池充气与椎动脉插管造影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起来,自1989年起对36例患者进行检查,全部病例都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自脑干至内听道受动脉血管压迫的情况。责任血管系小脑下后动脉(55.6%),小脑下前动脉(44.4%),内听动脉(25.0%),椎动脉(11.1%)。36.1%病例有二条以上责任血管。其对面神经的压迫为1点占22.2%,2点占38.9%,3点占25.0%,伴行压迫占13.9%。85.7%的压迫点在面神经出根区,14.3%在内听道口附近。24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所见与影像学研究结果相符。术后面肌痉挛消失23例,显著进步1例,无1例死亡。本文报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的动脉分布及对面神经的压迫情况,对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桥小脑角区其他手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探讨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hemifacialspasm,IHFS)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手术方法。方法对8个(16侧)经甲醛固定的脑桥行矢、冠状面常规冰冻切片、染色,观测脑桥内面神经核的位置及面神经纤维行走方向、方位。对25例IHFS面神经入脑段(rotexitzone,REZ)无血管压迫者做了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面神经核距脑桥腹侧表面距离为12.0~12.5mm,距中线为6.0mm,距脑桥腹外侧表面为7.5~9.0mm;面神经纤维在距脑桥出口部4.0mm之内这一段,距脑桥表面为1.0~2.0mm,平均1.65mm。25例IHFS术中见血管压迫部位在REZ前上方4mm之内脑桥表面,压迫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8例术后症状即消失,17例于1周内消失,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IHFS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而REZ无血管压迫者面神经核功能异常可能为原因之一,REZ前上方脑干表面有血管压迫者,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与半面痉挛神经超微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对比研究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例特发性半面痉挛、2例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及2例正常三叉神经、面神经根的透射电镜结果,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半面痉挛的超微结构改变基本相同,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正常神经根的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证实血管与肿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导致了神经超微结构改变。结论:三叉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