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Modic改变与颈椎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例Modic改变患者的颈椎退行性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78例患者中30例(38.5%)诊断为轻度颈椎退行性疾病,26例(33.3%)诊断为中度颈椎退行性疾病,22例(28.2%)诊断为重度颈椎退行性疾病。结论颈椎Modic改变好发于老年患者,以Ⅱ型改变居多,多发生于C5~6、C6~7节段,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MRI上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形式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共529例就诊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nta Moniea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的腰痛伴或不伴有腿痛患者(男191例,女338例)的腰椎MRI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组,≤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及≥60岁组.按Pfirrmann's分级系统对每例患者腰椎各节段的椎间盘(LI/2~L5/S1)退变程度进行分级,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其退变模式.结果:71例(13.4%)患者LI/2~L5/Si椎间盘退变程度表现为1-1-1-1-1,为正常椎间盘,是所有组合中最常见的.低年龄组发生严重退变(4级)的几率最低,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较IA/5、L5/S1低;1-1-1-1-1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而1-1-1-1-2和1-1-1-1-3与之相反,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40岁以前,1-1-1-1-1的发生率最高;在40~49岁年龄组中.1-1-1-1-3的发生几率最高,为7.6%,而超过50岁,3-3-3-3-3发生的几率最高.单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而所有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结论:在腰痛患者中,腰椎单一节段退变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而所有节段退变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双后外侧融合结合经后路目的单点椎体间融合目的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8年8月~2006年8月应用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41例,其中男13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腰椎滑脱2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14例.手术前后对患者目的症状进行评估,并对X线平片进行测量,平均随访时间为19.1(12~66)个月.[结果]4例患者使用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手术前目的临床症状优2.4%(1/41)、良19.5%(8/41)、一般21.9%(9/41)、差56.1%(23/41)、良67.7%(21/31).手术后目的临床症状为优68.3%(28/41)、良29.2%(12/41)、中2.4%(1/41)、差0.0%(0/41).X线平片测量椎间隙前部高度,术前(8.05±2.35)mm,术后(11.44±3.38)mm(P<0.05),椎问隙后部高度,术前(6.13±1.45)mm,术后(8.66±2.10)mm(P<0.01).椎体滑目的距离,术前(8.68±2.33)mm,术后(1.92±2.37)mm(P<0.05).[结论]采用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具有符合脊柱目的生理负重特点,只用一个后路切口同时完成前后路融合,植骨量小、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单一后路手术、融合范围5个椎体或以上、随访时间至少2年。其中男49例,女83例;年龄40~78岁,平均61.8±15岁。手术节段5~14个椎体,平均7.9±1.8个椎体。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2年。60例上位固定椎选择于T10或以上,72例选择于T10以下;69例下位固定椎选择于L5,63例选择于骶骨或髂骨;采用三柱截骨37例。统计翻修率,并分析不同翻修原因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中共15例17个并发症行翻修手术,翻修率11.4%。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59±17岁。翻修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占29.4%(5/17),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占23.5%(4/17),冠状位及矢状位失平衡各占11.8%(2/17),远端交界区并发症占11.8%(2/17),椎弓根螺钉误置、急性期深部创口感染各5.9%(1/17)。性别、年龄与翻修率无显著相关(χ~2=0.104,P=0.747,χ~2=0.151,P=0.698);上位固定椎选择与近端交界区并发症无显著相关(χ~2=0.063,P=0.802);下位固定椎选择于骶骨或髂骨组的近端交界区并发症翻修率较L5组显著增加(χ~2=2.033,P=0.041);三柱截骨组棒断裂、冠状位失平衡较未行三柱截骨组显著增加(χ~2=5.214,P=0.022)。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以及脊柱失平衡;三柱截骨会增加棒断裂及冠状位失平衡;融合至骶骨或髂骨会增加近端交界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脊柱整体形态与平衡(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GAP)评分和根据我国健康中老年人群矢状面形态纠正后的GAP(M-GAP)评分在我国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66例年龄50~70岁AD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53例;年龄(60.2±7.1)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及趋势卡方检验分析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作用。另收集67名年龄(58.2±5.4)岁(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将SS、LL和GT相对PI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将所得回归公式替换GAP评分中所定义的理想矢状面参数计算公式,得到M-GAP评分。再进一步分析M-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中国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考值中SS、LL和GT相对PI的线性回归方程为:SS=0.40×PI+12、LL=0.46×PI+22和GT=0.46×PI-5。GAP评分评估结果为"协调"者16例(24.2%)、"中等不协调"者32例(48.5%)和"严重不协调"者18例(27.3%),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8%(3/16)、12.5%(4/32)和22.2%(4/18)。不同GAP评分结果患者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且发生率与评分结果无线性关系(χ^2=5.022,P=0.822);M-GAP评分结果为"协调"者32例(48.5%)、"中等不协调"者25例(37.9%)及"严重不协调"者9例(13.6%),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2/32)、24.0%(6/25)和30%(3/9)。M-GAP评分不同组间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且不同评分结果间力学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线性上升趋势(χ^2=0.093,P=0.034)。结论GAP评分对于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能力较差,根据中国健康志愿者矢状面形态修正后的GAP(M-GAP)评分可较好地适用于ADS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翻修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53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2年内的TKA翻修率,观察LDD和其他临床资料与翻修率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2年内有47例患者行翻修术,翻修率为8.83%。LDD组翻修率显著高于非LDD患者(P<0.05)。翻修组和非翻修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术前阿片类药物、膝外翻畸形程度、术前HSS评分等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分析显示,LDD、体质量指数≥28kg/m2是术后翻修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LDD是初次TKA手术后2年内翻修的风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外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人外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提高老年人外伤性脊柱骨折的预防及救治水平。方法:2002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老年人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271例,其中男129例,女142例,年龄60~89岁,平均68.8岁,分析其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骨折原因、骨折节段、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s,ISS)、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多发性脊柱骨折及合并伤发生率。结果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0~69岁,占60.1%(163/271)。摔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44.6%(121/271)。男性高处坠落伤及重物砸伤比例较女性患者高,女性患者摔伤比例较男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6个损伤节段中胸椎及腰椎占80.8%(344/426),其中胸腰段(T11~L2)占53.3%(227/426)。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有较高的颈椎骨折比例、脊髓损伤发生率、合并症发生率和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有较高的胸椎及胸腰段椎体骨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多发性脊柱骨折最常见原因为高处坠落伤,女性患者为摔伤。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B级、C级、D级分别占7.0%(19/271)、1.8%(5/271)、4.8%(13/271)和18.1%(49/271)。男性患者脊髓损伤分级A级占13.2%(17/129),女性患者为0.8%(2/2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外伤性脊柱骨折的致伤原因、多发性脊柱骨折原因、骨折节段、脊髓损伤分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应根据其性别差异特点对老年人外伤性脊柱骨折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1年河南地区至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1~2011. 12于骨科及急诊外科住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0岁以上)385例,男性127例,女性258例,并对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达高峰,女性发病率 明显高于男性;385例患者中髋部骨折187例(占骨折总数的48.57% ),脊柱骨折174例(占骨折总数 的45. 19% ),腕部骨折6例(占骨折总数的1.56% ),其他部位骨折18例(占骨折总数的4. 68% )。结论2011年河南地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以髋部及椎体为主,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后继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所做的84例脊柱融合术及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出现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及治疗对策。结果84例随访18~78个月,平均(48±7.5)个月。30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35.7%),26例有影像学改变,其中再手术18例,再手术病例根据Stauffer-Coventry疗效评定:优3例(16.7%),良7例(38.9%),可4例(22.2%),差4例(22.2%)。结论脊柱融合术后会增加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采用恰当的治疗策略可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和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脊柱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脊柱脊髓损伤的救治水平. 方法 总结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676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429例,女247例,年龄2~92岁,平均42.2岁,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676例患者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9岁,占41.7%(282/676).59岁以下5个年龄组段男性人数均较女性多,而60岁以上2个年龄组段则呈现女性损伤人数多于男性的趋势.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82.0%(554/676).907个损伤节段中颈椎、胸椎、腰椎及骶尾椎损伤所占比例依次为17.4%(158/907)、27.0%(245/907)、52.1%(472/907)、3.5%(32/907);脊柱骨折多发部位为胸腰段(T10~L2),占59.0%(535/907),其中L1、T12及L2依次为24.7%(224/907)、17.0%(154/907)、13.6%(123/907).在多节段骨折病例中,坠落与交通事故病因分别占50.7%(103/203)和27.1%(55/203);并发伤病例中,坠落与交通事故病因分别占57.4%(78/136)和32.4%(44/136).按ASIA分级,142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脊髓功能分级主要以D级、E级、A级为主,分别占38.7%(55/142)、26.8%(38/142)和17.6%(25/142),术后3周E级患者占51.4%(73/142). 结论 从脊柱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可以看出,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同时易引起脊柱多节段骨折和全身并发伤,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林红  董健 《临床骨科杂志》2005,8(4):379-382
腰腿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是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dis-ease,DLSD)。笔者对DLSD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石贵文  朱策  杨超华  王高举  王清 《骨科》2021,12(5):396-402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及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midline appr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术后1年影像学上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男15例,女20例,年龄39~70(5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 :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11年2月~2012年6月通过PLIF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共40例,以常用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中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腰椎前凸角(LL)为观察指标,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术后一年、术后两年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PI、PT、SS、LL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手术前后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α=0.05)。予以比较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评估手术对脊柱骨盆平衡的影响。并通过JOA骨科学会腰腿痛手术评分标准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结果 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具有明显差异(P<0.01), LL从术前的(38.6±5.2)°增加到术后(46.8±7.3)°(t=2.904, P =0.01);SS由术前(28.2±6.7 )°增加到(33.4±5.3)°(t=3.608, P =0.038);PT由术前(21.6±7.8)°减小到(18.2±9.4)°(t=3.062, P =0.041);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3例患者JOA评分与术前分值相等,2例患者JOA评分较术前减低。结论 PLIF术式能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PLIF术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前凸的病理状态,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从而对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数量占到了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特别是肥胖老年人口的增多,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人群剧增。骨与关节退行性病变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其临床治疗仍是难题,这个问题在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研究退行性病的实验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治疗骨与关节退行性变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的筛选。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稳定且重复性较好,因此该药是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常用化学药剂,而本实验室在动物实验中发现TAA可以导致试验动物骨及关节的病变,也有不少文献报道TAA在诱发肝纤维化的同时可导致骨质的破坏,因此,我们推测可以通过TAA建立一种骨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建立TAA诱发骨与关节退行性变动物模型不仅可以证实TAA导致骨与关节病变的因果关系,并能为研究骨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提供研究平台;更能引发自然界中TAA的存在、转化形式、进入人体的途径、在人体特异蓄积部位以及对人体各器官的危害等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Sciatica is a common symptom for many people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diseases. It is by far the most common symptom of disc herniation. However, disc herniation is not the only cause of sciatica. Other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diseases can provoke Sciatica. To date, few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cause of sciatica in particularly in elderly patients.Material and methodsW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cords of patients aged between 35 and 55 (first group) and between 65 and 85 (second group) visited in our departments for sciatica between December 2009 and November 2018.ResultsIn elderly patients, disc herniation from upper levels (L2-L3 and L3-L4) is more common than younger people. Sciatica as a result of exclusive disc herniation reduces with age. Foramen stenosis produces sciatica in elderly patients more than twice as high in younger patients. Statistically, more patients needed to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in comparison with younger population.ConclusionSciatica in elderly patients takes a different clinical aspect in comparison with younger population. The clinical picture associates pain less severe but more persistent, more resistant to treatment. It is caused in less than 50% by disc herni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定位板应用在腰椎后外侧经椎间孔腰骶神经根封闭术的术前定位中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2例,其中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42例,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复发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入两组后行腰椎后外侧经椎间孔腰骶神经根封闭术。A组54例,手术节段为L3/4 8例、L4/5 28例、L5/S1 18例,采用新型定位板术前定位;B组48例,手术节段为L3/4 8例、L4/5 26例、L5/S1 14例,采用金属定位针术前定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保守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术前的透视次数和准备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期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穿刺术后1h穿刺区疼痛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前的准备时间为5.2±1.0min、透视次数为1.1±0.3次,穿刺时间9.6±2.2min,穿刺期透视次数3.1±1.0次;B组术前的准备时间为10.7±2.3min、透视次数为3.8±1.2次,穿刺时间16.3±3.3min,穿刺期透视次数4.6±0.6次,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均优于B组。两组均未出现椎管内血肿、腹腔脏器损伤、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B组出现硬膜刺裂1例(1/48)、穿刺区域皮下血肿4例(4/4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h穿刺区域疼痛VAS评分,A组为3.4±0.5分,B组为5.0±0.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经椎间孔腰骶神经根封闭术,使用新型定位板术前定位,并进行穿刺路径设计,可减少术前透视次数、术前准备时间,有助于缩短穿刺时间及穿刺期透视次数,定位板具有使用方便、可靠、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coflex system)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接受coflex治疗患者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9~70岁;接受PLIF治疗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1~75岁。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疼痛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摄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结果手术时间coflex组(66.8±4.8)min,PLIF组(117.8±7.2)min;术中出血coflex组(78.9±7.4)mL,PLIF组(134.2±11.3)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末次随访coflex组VAS、ODI、JOA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L4~5)活动度coflex组(7.47±1.66)°,PLIF组(1.07±0.53)°;邻近节段L3~4、L5S1活动度,coflex组(10.42±2.19)°、(8.07±1.68)°,PLIF组(11.86±2.88)°、(9.12±2.0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flex组有2例腰痛,1例下肢麻木;PLIF组有3例腰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融合动态稳定技术可以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前提下取得与融合术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由于植入后对邻近节段的应力小,减少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和复发可能,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治疗轻中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次序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男29例,女35例,年龄40~79岁(59.7±13.5岁);病程1~10年(3.1±1.6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0~31kg/m2(25.3±3.1kg/m2);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退变性椎管狭窄21例,退变性椎管狭窄伴腰椎不稳18例,退变性侧凸伴椎管狭窄5例;单节段病变59例,双节段病变5例。其中38例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标记-置入导丝-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置钉的手术顺序(A组);26例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标记-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置入导丝-经皮置钉的手术顺序(B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程和病变节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按Gertzbein-Robbins等的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术前和术后1年时随访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观察术后1年时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有统计学差异(A组189.6±35.4min、13.1±3.5次,B组210.4±33.5min、15.9±5.4次,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57.5±16.3ml、110.8±55.0ml、2.0±1.2d、7.3±1.2d和7.89%;B组60.4±18.8ml、119.8±49.0ml、2.2±0.9d、7.4±2.2d和19.23%)(P>0.05)。A组置钉优良率(91.8%)优于B组(77.8%)(P<0.05)。两组术后1年时的VAS评分(A组1.9±1.0分,B组1.8±1.0分)、ODI[A组(27.6±7.2)%,B组(26.8±6.7)%]与术前VAS评分(A组6.7±1.5分,B组6.4±1.6分)、ODI[A组(72.4±11.2.2)%,B组(73.5±13.6)%]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A组36.2°±6.5°、15.8±2.4mm、11.4°±1.4°;B组32.9°±6.5°、15.3±2.0mm、11.2°±1.1°)与术前(A组21.6°±6.5°、12.6±2.0mm、8.5°±1.9°;B组22.2°±7.7°、12.3±2.0mm、8.0°±1.9°)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两种手术顺序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确切可行,但采用C型臂辅助下定位标记-置入导丝-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置钉的顺序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置钉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