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63例(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病人60例(肝炎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ALB、CHE、PTA水平。结果肝硬化组ALB、CHE和PTA明显低于肝炎组和对照组(P < 0.01);肝硬化组Child-pugh C级病人ALB、CHE和PTA明显低于Child-pugh B级和Child-pugh A级病人(P < 0.05~P < 0.01);ALB、CHE和PTA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0.897和0.746,截断值分别为31.41 g/L、3 785.41 U/L和36.59%时,灵敏度分别为73.30%、85.00%和93.30%,特异度分别为81.00%、79.40%和44.44%。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ALB、CHE、PTA水平明显降低,可反映病人Child-pugh分级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夏瑞雪  黄正涛  杨萱 《河北医学》2007,13(12):1224-1225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清蛋白(A lb)、胆碱酯酶(Che)、及前白蛋白(PA)的水平变化,用于了解各种肝病的性质、转归和判断预后。方法:血浆清蛋白(A lb)为终点法、胆碱酯酶(Che)为酶动力学法、及前白蛋白(PA)免疫投射比浊法。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中A lb降低并不明显,而Che、PA降低明显,在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中A lb、Che、PA浓度均明显减低,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三者呈正相关。结论:血浆Che、PA比白蛋白能更早更敏感的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损伤、恢复程度,三者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分型鉴别、预后、用药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胆碱酯酶及出凝血试验与各型肝炎肝脏合成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胆碱酯酶及出凝血试验在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功能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贝克曼CX9全自动生化仪对177例肝脏疾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进行胆碱酯酶测定,同时用ACL9000测定出凝血各项指标,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凝血4项指标和CH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慢性肝炎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TA和CHE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仅血浆PTA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1800U/L和PTA〈20%的肝硬化患者和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率与CHE〉1800U/L和PTA〉20%的肝硬化患者和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率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CHE和出凝血功能可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良好指标,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对该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间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按设计要求自入院后24 h内及以后每周抽取患者抗凝全血1次,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A,并同时检测有关血清生化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将其中资料完善的79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有关资料.结果死亡组平均PTA为(25.5±14.3)%,存活组平均PTA为(46.9±15.2)%,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发现PTA迅速下降者病情恶化,预后不良;PTA稳步回升者预后良好,始终低于10%者无一例存活.结论该组资料显示血浆PTA值在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判断疗效、估计预后是最敏感和可靠的指标,比其他肝功能试验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5.
肝脏功能复杂多样,具有强大的储备和代偿功能,应用敏感的血清学指标来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对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血清CHE及Ⅱ、Ⅴ、Ⅶ、Ⅸ、Ⅹ等多种凝血因子均由肝脏合成而分泌入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血清CHE和PTA势必受影响。本篇旨在研究血清CHE、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315例不同肝病及100名健康供血员,检测血清CHE水平.结果 ,急性黄痘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组血清CHE水平分别为(251±84)、(231±78)、(221±75)IU/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65±95)IU/L,皆P<0.01,重型肝炎组(151±87)IU/L显著低于其他各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皆P<0.01).结果 表明,CHE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升降的幅度反映了病情变化,是评价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a)在重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9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和36例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同时与测得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a)做了对照分析.结果96例重型肝炎中Pa≤40%的90例,占93.7%,Pa>40%仅6例,占6.3%;而重型CAH者36例中,Pa≤40%的3例,占8.3%,Pa>40%的33例,占91.7%,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Pa可间接反应肝细胞坏死程度,对鉴别重型肝炎和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动态观察Pa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症肝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凯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41-141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具有高度敏感性,临床用作早期诊断重症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对2001 ̄2005年收治的重症肝炎40例进行PTA检测,发现PTA与重症肝炎存活率有密切的关系,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288例不同肝病及100名健康供血员,检测血清CHE水平.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组血清CHE水平分别为251±94、231±88、221±85IU/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65±105IU/L,皆P<0.01),重型肝炎组(151±97IU/L)显著低于其他各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皆P<0.01).结果表明,CHE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升降的幅度反映了病情变化,是评价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各种慢胜病毒性肝炎中含量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28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PT检测。结果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胛值不同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类病例间PT含量也不相同,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有助于了解肝内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细胞受损的状况,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发展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Ecarin测定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和灵敏度较高的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的方法。方法:以巨齿蛇毒中的有效成分Ecarin作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分别采用Ecarin凝固时间法(ECT)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酶原的活性。结果:Earin浓度在1~8 u/ml范围内,随着血浆的稀释,ECT逐渐延长,ECT(lg)和血浆稀释度(lg)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43以上,P<0.01;Ecarin浓度(lg)和ECT(lg)的相关系数均在-0.957以上,P<0.01。血浆稀释度为1:50、1:100、1:200、1:400时,Ecarin发色底物法所测血浆稀释度(lg)与A值(lg)之间的相关系数γ=-0.974,P<0.01。结论:Ecarin凝固时间法和发色底物法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能较好地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陈皋 《海南医学》2008,19(4):7-8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胆碱酯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肝患者77例(分为两组),分别对患者在疾病早期、缓解期和恶化期胆碱酯酶(CHE)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早期好转组(45例)与恶化组(32例)间:CHE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E与PTA、TBIL、ALT相关性均不明确。整个病程中CHE变化与病情缓解程度一致,病情越轻,CHE越高(好转组t=27.75,P<0.01;恶化组t=32.44,P<0.01),与已经公认的PTA、TBIL、ALT变化趋势相同,CHE与PTA、TBIL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好转期r=0.656,-0.582,均P<0.05;恶化期r=0.691,-0.522,均P<0.05)。结论重肝胆碱酯酶变化对早期诊断可能无帮助,但可用于重肝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血浆凝血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病人15例,并设健康成人对照组30例。用Ecarin—发色底物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总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用一期法测定PT。结果:患PT、凝血酶原总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均高于对照组,后在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为93.33%(14/15),如以超过正常值一倍为诊断值,其阳性率为73.33%(11/1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血浆中异常凝血酶原量明显增多,可作为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肝脏病人血浆凝血酶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脏病人血浆凝血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20例,肝硬化10例,原发性肝癌15例,对照组30例,用Ecarin-发色底物法检测其血浆中全凝血酶原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PT用一期法测定。结果:所有患PT延长,肝炎与肝硬化病人全凝血酶原量降低,肝癌病人增高;吸附后凝血酶原在肝癌病人增高显,阳性为93.33%。结论:肝炎与肝硬化病人PT延长与全凝血酶原下降,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作为治疗监测。异常凝血酶原增高可用作原发性肝癌的筛选诊断。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PT、TT、KPTT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值及聚集功能,研究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血液粘滞性改变。结果发现切变率在5.75(1/S)时全血粘度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强(P<0.01);PT、TT延长(P<0.01);血小板数量及聚集功能均未发现明显改变。提示急性黄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粘滞性发生明显改变,以血液粘度升高,外源性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浆凝血酶原的变化。方法: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30例,并设正常成人对照。用Ecarin发色底物法检测其血浆凝血酶原总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用一期法测定PT。结果:患PT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总量改变不明显,吸附后凝血酶原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析后数据下降。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出血倾向与正常凝血酶原丢失及异常凝血酶原增加有关,后可能由Vit.K代谢失常诱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本室建立的方法平行检测了192例各类肝脏疾病及721例非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谷胱甘酞-S转移酶(EC2.5.1.18,GST)及GPT水平。结果表明,血清GST活性测定是一项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好的肝功能指标,诊断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性与GPT相似,诊断慢性肝损害的敏感性明显优于GPT;对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也有重要意义,“GST/GPT分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血清GST活性变化与肝脏的病理改变一致,动态观察血清GST活性变化可能是一项间接了解肝脏病理改变的可靠指标。此外,血清GST活性测定还有助于肝细胞性黄疸与其他性质黄疸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庞增  谢俊强 《河北医学》2006,12(9):874-87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临床特点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e系统状态,PCR法检测HBV-DNA,同时检测肝功能(TB、ALT、AST、ALB、GLB、PT)。然后随机选择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与同期单纯慢性乙肝患者各50例分成重叠感染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重叠感染组与对照组中谷草转氨酶(AST)与球蛋白(GL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叠感染组重肝存活率为53%。结论:提示HBV与HEV重叠感染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比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更易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重叠后发生重肝存活率相对较高,预后并不一定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广州地区输血后肝炎患者、血透患者、急性非甲~戊型肝炎患者及对照组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状况。方法:根据HGV感染者5’-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对庚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GV-RNA)进行检测。结果:共检测360价标本,上述各组中HGV感染率分别为22.6%、14.8%、4.0%及2.5%。结论:输血后肝炎患者、血透患者及急性非甲~戊肝炎患者中HGV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P值均<0.005);有血液接触史者高于无血液接触史者( P值<0、 005);HGV-RNA与抗-HGV无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何英武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89-1790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它的升高和减低可以反映体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为临床不同疾病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1用于药物的检测血栓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肌梗死、人工瓣膜置换术、血管移植术后等均需服用华法林。华法林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使用,并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使这些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为了避免因华法林用量不足而引发栓塞,或抗凝过度而导致出血,在使用时必须监测PT。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给接受华法林治疗的老年患者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患者必须知道药物的性质、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定期监测PT和INR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PT及INR明显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给以相应处理。2应用于肝病PT是一项反映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综合活性的敏感试验。这些凝血因子在肝细胞合成,因此各类肝病时,PT有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延长,凝血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