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边菁哲 《河北医学》2013,(12):1866-1868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门诊初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2例,对入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尿常规、肌电图等相关检查,对DR、DN、DUP的患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相比较,DN〈DR〈DUP,DR、DN与DOP间均呈相关关系(P〈0.05)。女性DR、DN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三种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虽然相互关联,但大多不同时发生或者虽同时伴发但程度不等。因此,一旦糖尿病诊断明确后,应及时完善各种相关辅助检查,对于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上述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当今影响人类健康且与年龄相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DR属于一种因糖代谢异常环境下,眼底视网膜细胞发生炎性反应的病变。本综述简述了DR的发病机制,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认为只有更深入了解一些DR相关的信号通路及生理机制,才能更好地研究和预防DR。  相似文献   

3.
模型制作方法及病理特征自发性遗传性动物模型:①OLETF大鼠:OLETF大鼠可自发性产生糖尿病,发病率有性别差异,25周龄雄性大鼠一般100%.5个月时,可观察到内核层细胞由3~4排减少为2排,感光细胞层细胞由8排减少到3~6排,色素上皮层细胞高度降低,基底膜周折发育迟缓,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可观察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②STD大鼠:STD大鼠是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它是SD大鼠的亚型,能自然发生糖尿病,在鼠龄20周左右时发病,不用胰岛素治疗也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眼底的并发症有新生血管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类似于人类增殖性视网膜病变.55周龄时可观察到血管异常和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但视网膜出血不常见;电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基底膜增厚.③GK大鼠:通过对大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并筛选高血糖的个体培育而来,为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Matsubara等[1]对GK大鼠的电生理研究表明,从4周开始糖尿病GK大鼠的a波、b波及Ops振幅下降,a波潜伏期延长,提示糖尿病早期感光细胞即受到损伤,但未观察到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4.
刘学政  王继红  冯闯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4):306-309,383,384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一1)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及血管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只随机分为6组:糖尿病3月组(DM3)、6月组(DM6),Ang—1治疗3月组(ANG3)、6月组(ANG6)及正常对照3月组(CON3)、6月组(CON6)。ANG组大鼠每只眼球球后注射Ang一1溶液O.05mL/15d(4μg/mL)。各组大鼠到期后,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葡聚糖,制备视网膜血管铺片;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视网膜VEGF的表达;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视网膜Survivin的表达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扭曲、不规则,可见无灌注区,ANG3组可见明显的改善。DM6组毛细血管末端出现了“芽孢”样的增生,ANG,组并未发现。视网膜VEGF的表达量DM组显著增高,与CON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ANG组较DM组表达量有所减少,差并有显著性(P〈0.05)。大鼠视网膜Survivin蛋白CON组无表达,ANG|组表达量高于DM3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DM6与ANG,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ng一1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并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量的升高;可阻止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毛细血管变化情况。 方法 :将 3 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 ,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 4、6和 12周观察两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情况 ,同时监测两组大鼠的体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糖持续高于 19mmol/L以上 (P <0 0 0 1) ,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视网膜血管铺片见 :糖尿病 4周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明显异常改变 ;糖尿病 6周 ,开始出现血管壁细胞数目减少 ;糖尿病 12周 ,血管壁细胞数进一步减少 ,并出现毛细血管形态的异常。对照组在各实验时点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异常改变。 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最早期的改变是毛细血管壁细胞数目的减少 ,然后才发生血管形态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至2019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T2DM患者。根据眼底照相半自动测量视网膜血管直径并计算视网膜中央动脉等效值(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等效值(CRVE)、动静脉比值(AVR)。按不同微血管病变分为4组:无微血管病变(NC)组有94例,单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有69例,单一糖尿病肾病(DN)组有24例,糖尿病肾病伴视网膜病变(DNR)组有26例。比较4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非增殖期DR患者不同分期之间的血管差异性,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微血管病变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在NC组、DR组、DN组和DNR组四组分组中,CRVE分别为(257.05±22.40)μm、(266.97±23.66)μm、(270.24±17.67)μm及(278.64±25.91)μm,静脉直径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VR分别为(0.69±0.06)、(0.66±0.06)、(0.65±0.06)及(0.64±0.08),动静脉比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医脉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营卫气血理论,探讨脉络末端营卫气血交会生化的基本功能单位"孙络-微血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视网膜血管瘤、出血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科学内涵,阐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机制,为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寻找新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初步证实巴曲酶对NGF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再分别于成模后2个月和3个月时腹腔注射巴曲酶进行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重检测N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糖尿病(DM)造模后2个月时视网膜中NGF的含量明显减少,且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而巴曲酶治疗后NGF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DR大鼠视网膜中NGF表达减少可能参与DR的发病机制。巴曲酶对DR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对NGF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50例糖尿病并发肾病或/和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52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肾病或/和视网膜病变组的QTd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1),结论:(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影响心室复极,从而使QTd增大;(2)糖尿病患者QTd增大时,可提示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即QTd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糖、血压对微血管病的影响,旨在强调糖尿病及并高血压者调糖及调压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它的发生、发展、预后,与糖尿病代谢紊乱的关系,有不少学者探讨,本文统计老年糖尿病86例,分析血糖、血压对微血管的影响(主要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单纯糖尿病血糖增高>11.1mmol/L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是血糖<11.1mmol/L的2.5~2.8倍。如同时合并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增加达71%~86%。结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结论:在高血压组,血糖小于或大于11.1mmol/L对微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无太大差别。还发现同组病人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重建及非酶糖化抑制剂对其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糖尿病组 (DM )及氨基胍组 (AG) ,分别饲养 3月和 6月 ,运用视网膜消化铺片和图像分析方法 ,观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结构改变及非酶糖化抑制剂对其影响。结果 DM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数目较 12周明显减少 (P <0 0 5 ) ,内皮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 ,核染色深 ,形态异常 ,毛细血管闭塞。AG组病变减轻。结论 非酶糖化抑制剂对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重建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观察膳食中添加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1%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5%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2个月后测定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ERG),并应用免疫组织荧光双标化学技术检测视网膜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表达.结果 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视杆细胞反应a波、b波、最大反应b波、phot-ERG b波、OPs p4波的潜伏期分别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OPs Os1波的幅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5%牛磺酸干预可明显缩短以上各波的潜伏期,升高OPs Os1波的幅值.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整个视网膜GFAP表达明显增加,其阳性表达主要出现在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视网膜中Taut的表达明显减少,只在外界膜、外核层和外网状层有少量表达;1%牛磺酸和5%牛磺酸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GFAP的表达,增加视网膜中Taut的表达,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膳食喂饲牛磺酸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视网膜中GFAP表达、增加Taut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myc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以及胰岛素或灯盏花素对心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DM组)、胰岛素治疗组(Insulin组)和灯盏花素治疗组(Bre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血糖值≥16.65 mmol/L作为成模标准。待模型成功建立后,Normal组、DM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kg-1.d-1),Insulin组皮下注射胰岛素(2U.kg-1.d-1),Bre组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00 mg·kg-1·d-1),各组连续给药7天。各组在成模后第1、3、7天分别测定其体重及血糖,并于第3天时提取各组大鼠心脏左心室总RNA,采用PT-PCR的方法测定原癌基因c-myc mRNA的表达。结果①在第3天、第7天时DM组大鼠体重均比Normal组的体重明显减轻(P<0.05),其余各组大鼠体重与Normal组比较无明显变化。②在第1天、第3天、第7天时DM组大鼠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Insulin组、Bre组大鼠各时间点血糖浓度均低于糖尿病组(P<0.01),但高于正常组(P<0.01)。③第3天时DM组大鼠心肌c-myc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Insulin组或Bre组的大鼠心肌c-mycmRNA表达均低于DM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灯盏花素可抑制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对糖尿病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AGE) an d protein kinase C (PKC), and their effects on renal alteration in diabetic rats .
Methods Insulin or aminoguanidine was administered to diabetic rats. Blood glucose, hem oglobin A1C (HbA1C), glomerular tissue extracts AGE (GTE-AGE), PKC,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thickness (GBMT) and urine protein/creatinine ( Pr/Cr) ratio in diabetic rat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sed.
Results
Levels of blood glucose, HbA1C and AGE, PKC activity, the Pr/Cr ratio an d GBMT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values all less than 0.01) in di abetic rats. Insulin could decrease the formation of HbA1C and AGE, and improve PKC activity. Aminoguanidine had no influence on PKC activity (P >0.05) although it decreased the formation of AGE. Both drugs could delay t he increase of urine Pr/Cr ratio and GBMT (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Chronic hyperglycemia may lead to an increase of PKC activity. HbA1Cand AGE may not directly contribute to alterations of PKC activity, but the increa se of PKC activity could promote the action of AGE on GBM thickening. It is imp ortant t o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AGE and reduce the PKC activity so as to prevent or d 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的形态学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年龄、高血压持续时间与肾内小动脉形态学重建的关系。方法:16,26,40和55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使肾内小动脉处于最大舒张状态后,在肾组织切片上用光镜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观测肾内小动脉的几何形态。结果:与同龄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WKY)相比,4个年龄组SHR肾内小动脉的壁厚、壁厚内径比都显著增大;外径在50-200 μm间的小动脉还伴有壁面积的增加;40和55周SHR外径在20-50 μm间的小动脉内径减小。肾内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与年龄和高血压状态有关。结论:高血压是16-55周龄SHR肾内小动脉重建的主要因素,外径在50 μm以下的肾内小动脉的重建以中膜平滑肌细胞的重排为主,外径在50 μm以上的肾内小动脉的重建则存在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非酶促糖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与血糖和血脂的关系,以及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7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测定其空腹血中血糖、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脂蛋白浓度以及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指数。结果: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指数与血糖、血清甘油三酯、β脂蛋白、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0(P<0.05),r=0.938(P<0.05),r=0.92(P<0.01),r=0.993(P<0.05)和r=0.999(P<0.0005)。结论: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促使低密度脂蛋白高糖化形成,进而可干扰胆固醇代谢,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7.
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非酶糖基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高级糖基化终未产物(AGEs)的致病机制,探讨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D、E、F六组,用链脲佐菌素制做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糖尿病大鼠氨基胍治疗24周,分别测定治疗8周、12周、24周时,糖尿病大鼠的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AGEs(GTE-AGEs)、肾小球基底膜厚度(GBMT)、肾小球系膜体积和24h尿蛋白定量,与其它各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8周、12周、24周后,测得糖尿病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肾重/体重比值,肾小球AG-ES(GTE-AGEs)、肾小球基底膜厚度(GBMT)、肾小球系膜体积和24h尿蛋白定量均增高。氨基胍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下降。结论AGEs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氨基胍可通过抑制AGEs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蓄积,降低尿蛋白排泄,抑制系膜增生及其它间接作用,发挥其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其抑制AGEs的作用大小与药物持续时间长短有关,与治疗时机无关。  相似文献   

18.
水飞蓟素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非酶糖化及氧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动脉血管病变同高血糖引起蛋白非酶糖化及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体内晚期糖化终产物(AGEs)、糖氧化产物Pentosidine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升高,导致动脉血管病变。当前尚缺乏有效手段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展。本研究观察了水飞蓟素、氨基胭对糖尿病大鼠非酶糖化及氧化抑制作用。1材料和方法1.1试剂和仪器链腺佐菌素(STZ),牛血清白蛋白(BSA),V、VI型胶原酶,氨基肌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水飞蓟素为上海朝晖制药厂产品;OneTouchR血糖仪为美国Lifescan公司产品;高速冷冻离心机和850型荧光分光光…  相似文献   

19.
链脲佐菌素诱发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STZ1次建立DM大鼠模型;CON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注射前DM组、CON组平均体质量、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成模后每周测量各组体质量、血糖等一般生理指标。成模后第10周,各组随机抽样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血管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STZ腹腔注射诱导DM成模率100%。STZ腹腔注射后,DM组体质量增加不明显,后期甚至有所减轻;CON组体质量逐步增长,10周时DM组体质量明显低于CON组[(169.9±26.9)gvs(439.2±23.5)g,P<0.001]。STZ腹腔注射72h后,DM组血糖明显高于CON组[(26.63±4.54)mmol/Lvs(6.37±0.49)mmol/L,P<0.001],至第10周DM组血糖均>16.7mmol/L,CON组保持在5.6~...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