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过程中运用干扰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且针对不良反应做出应对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7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这些不良反应采取的措施。结果:在本院治疗的7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采取干扰素治疗后均出现了上述各种不良反应,并且随着药物治疗的进行,不良反应逐渐加重。结论:在运用干扰素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所以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复查相应指标,通过各种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不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将40例丙肝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180 μg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安福隆500万U皮下注射,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20例治疗结果均出现ACT,AST正常,血清HCV-RNA正常,完全应答率为93%,发生不良反应中,流感样症状20例,外周血低下15例,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60%,流感样症状17例,外周血低下5例,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结论 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但不良反应也有所增加,良好的心态和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决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乙肝患者时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方法:收集乙肝患者共55例,患者均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7例(12.7%)显效,10例(18.2%)有效,38例(69.1%)无效,总有效率为30.9%;51例(92.73%)患者出现骨髓抑制,49例(89.09%)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15例(27.27%)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出现了脱发现象.部分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论:在乙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对部分患者起到降低病毒复制的作用,但是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中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或者缓解患者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8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9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并采取护理措施.结果治疗过程中29例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经过精心护理,症状均缓解,最终患者HCV-RNA阴转率为89.66%,ALT复常率为82.21%.结论良好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出院后行干扰素持续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和护理结局,总结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法。结果:36例患者均遵医嘱完成用药,用药期间出现发热11例,疲乏18例,干扰素注射部位硬结3例,心理不良情绪2例。结论:延续护理可提高MM患者出院后干扰素治疗依从性,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40例乙肝患者,对其进行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下来,对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提出相应对策。结果:40例乙肝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感样症状(92.5%)、骨髓抑制(100.0%)、消化系统症状(27.5%)以及神经系统症状(5.0%)。治疗总有效率为77.5%。结论: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应根据产生的不良反应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8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何给予患者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所研究的18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22例,百分比为67.8%,给予患者适当、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由于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强,所以在治疗丙肝中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可减轻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探讨干扰素(IFNα-2b)单用及联合胸腺肽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5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干扰素组.联合组28例,采用IFNα -2b和胸腺肽联合治疗;干扰素组30例,单用IFNα-2b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在治疗结束时和停药3个月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 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停药后3个月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60.71%和33.33%(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8.57%和53.33%(P<0.05).79.30%的患者注射IFNα-2b时出现短暂发热和流感样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不同.结论:IFNα-2b单独或联合胸腺肽治疗CHB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齐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641-164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两组治疗、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经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均有程度不同的了解.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治疗后,给予相应综合护理措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常规护理,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杨静宁 《大家健康》2016,(3):151-152
目的:研究分析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添加苦参进行干扰素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复合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17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其α-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患者及1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的水平,并对这20例患者干扰素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17、肝功、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7较健康人无明显升高;α-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血清IL-17在18周后出现明显升高,而无应答组血清IL-17呈现水平波动;应答组中HBeAg转阴者较未转者血清IL-17水平在18周升高明显。结论: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可能参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α-干扰素治疗后期的持久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109例,均采用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将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 109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按发生率高与低依次排列为:血象改变;类流感样症状;脱发;精神异常;内分泌系统症状;皮肤改变;视网膜病变;心血管毒性等。结论将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应用于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其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症状,临床医生只有高度重视,才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与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TBIL、AST、ALT恢复正常患者分别为32例、27例和17例,治疗组分别为45例、44例和38例,两组患者肝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V-DNA、抗Hbe转阴、HbsAg转阴患者分别为20例、12例和1例,治疗组分别为44例、24例和23例,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指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占2%,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占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干扰素α-2b用于乙型肝炎治疗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该院感染病科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给予患者长效干扰素治疗,并在此基础上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实施护理分析,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70例患者中2例因反应较重停止治疗,2例皮疹、2例脱发、1例消化道症状、3例血小板减少、3例白细胞减少,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的护理满意度(P<0.05).结论: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不良反应较多,所以必须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氩气高频电刀+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患者单用氩气高频电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00%(P <0. 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LTN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IL-17较治疗前降低,但是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尖锐湿疣的治疗中,采用氩气高频电刀联合干扰素的方法,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并能提高患者血清LTN水平及降低血清IL-17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武常峰 《吉林医学》2014,(25):5641-564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失败改用恩替卡韦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疗贯组和初始组。序贯组停用干扰素后立即改用恩替卡韦,初始组口服恩替卡韦。结果:治疗后序贯组HBeAg、HBV-DNA阴转高于初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进一步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8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何给予患者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所研究的18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22例,百分比为67.8%,给予患者适当、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由于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强,所以在治疗丙肝中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可减轻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口服羟基尿治疗,实验组40例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得出结论.结果 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发音的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阿德福韦酯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HBV-DNA定量等的影响,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两组均进行常规保肝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BV-DNA定量变化、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及合并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ALT、TBil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ALT恢复正常率、HBe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头痛3例,恶心2例,乏力1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3.9%;观察组出现头痛1例,恶心1例,乏力2例,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9.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较观察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率较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高,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80例尖锐湿疣患者,运用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微波治疗基础上加用了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后痊愈人数为25(62.5%)例,显效人数为13(32.5%)例,无效人数为2(5%)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微波治疗后的痊愈人数为18(45%)例,显效人数为14(35%)例,无效人数为8(20%)例,总有效率为80%,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尖锐湿疣患者使用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能够大大的提高患者的有效率,且治疗后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人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