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四逆汤组方中所含的有毒中药附子,从毒理学角度研究四逆汤组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平行比较附子、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四逆汤全方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大鼠心脏毒性和毒性成分,测定小鼠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心脏毒性半数中毒剂量(TD50)和水煎液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从急性毒性、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3个方面研究四逆汤组方中不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结果四逆汤组方中附子配伍甘草急性毒性的 LD50和心脏毒性的 TD50高于单用附子与四逆汤全方。而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的急性毒性的 LD50和心脏毒性的 TD50影响不明显。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于附子配伍干姜。结论四逆汤组方配伍药物中甘草对附子毒性具有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附子配伍不同比例大黄对附子毒性和药效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40 mL·kg-1体质量灌胃给药,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大黄的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SD大鼠10 mL·kg-1体质量灌胃给药,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大黄的心脏毒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与大黄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含量;通过小鼠耳肿胀试验、醋酸扭体试验和回阳救逆试验考察附子配伍大黄对附子药效的影响。结果 随着大黄配伍比例的增高,附子急性毒性LD50有增加趋势,大黄对附子心脏心律失常抑制率逐渐增大,附子配伍大黄后主要乌头类生物碱成分含量降低,但附子配伍大黄后对附子抗炎、镇痛和回阳救逆药效无明显影响。结论 大黄对附子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大黄配伍附子在减轻附子毒性的同时不影响附子的药效,附子配伍大黄减毒时应该考虑大黄的配伍比例。  相似文献   

3.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附子相杀、相畏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古代本草关于附子相杀、相畏的记载,研究与附子具有相杀、相畏配伍的中药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方法:ICR小鼠,40μL.g-1体重灌胃给药,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SD大鼠,十二指肠注射给药,20μL.g-1体重,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结果:附子配伍各药后可不同程度的提高附子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减毒作用与药物的配伍比例有关。结论:相杀、相畏配伍是我国古代先贤在应用有毒中药过程中实践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环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姗珺  陈长勋  高建平 《中成药》2006,28(4):526-530
目的:探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否为甘草中降低附子毒性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环节。方法:将附子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附子与甘草酸、附子与甘草次酸分别合煎,用HPLC法分析各种煎液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的煎出量,同时用动物实验测定各煎液不同给药途径的急性毒性,比较各煎液的LD50。结果:口服给药,甘草、甘草次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减小,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毒性略有减小;腹腔注射给药,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增加。合煎时甘草能降低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而甘草酸、甘草次酸均有增加溶出的作用,甘草酸的作用强于甘草次酸。结论:甘草与附子合煎口服可减小附子毒性,部分原因是其可减少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煎出。但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不能减少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煎出,而可能与有毒生物碱结合,延缓其在胃肠道吸收,发挥一定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四逆汤中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后药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以甘草单煎液、甘草附子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四逆汤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配伍不同药味之后4种药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均为甘草单煎液 > 甘草干姜合煎液 > 甘草附子合煎液 > 四逆汤。其中甘草苷质量浓度分别为11.18,9.89,9.67,9.17 mg·g-1;甘草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76,15.58,11.30,8.52 mg·g-1;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6,0.57,0.45,0.24 mg·g-1;异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7,0.03,0.01 mg·g-1。因此,甘草配伍干姜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为甘草可缓干姜之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草配伍附子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为甘草解附子之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甘草与附子、干姜共同配伍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以共奏药效,体现了四逆汤药味之间相畏/相杀、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基于化学组分动态变化的附子配伍甘草煎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与甘草配伍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确定最佳煎煮条件;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附子-甘草配伍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 min;在煎煮0~90 min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的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 min时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 min的单附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但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优选的配伍煎煮工艺可为中药复方及临床应用中附子的"减毒存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探索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最佳比例。方法使用均匀设计表确定附子、甘草的配伍比例;以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进行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急性毒性评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多元函数模型,针对函数模型求偏导数,得到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比较附子及最佳配比附子、甘草的急性毒性,验证其减毒效果。结果随着甘草剂量增加,小鼠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针对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多元函数模型求偏导数得附子、甘草最佳配比为0.42∶1。附子半数致死剂量为30.9 g/kg,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最大耐受量为100 g/kg,小鼠死亡率为20%,附子毒性明显减小。结论附子、甘草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有一定影响,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甘草剂量的增加,附子的毒性逐渐越小。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配伍甘草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确定最佳煎煮条件,继而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在0-90min煎煮过程,附甘配伍前后其乌头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min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min的单附煎液和附甘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而附甘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性”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min。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附子甘草药对在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对比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对正常大鼠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清/心肌组织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血清代谢轮廓的影响,利用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构建甘草对附子增效、减毒的代谢物-靶点-通路关联网络,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网络中的代表性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甘草合煎液均可降低模型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含量,改善心肌病理损伤,同时也均可使正常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含量异常升高,导致心肌病理损伤,在正常大鼠与模型大鼠组间表现出配伍减毒与配伍增效2种结果;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附子单煎液相比,附子甘草合煎液回调模型大鼠体内代谢物种类更多,且回调作用更优,同时干扰正常大鼠代谢物水平的作用弱于附子单煎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甘草增强附子抗心力衰竭药效网络共涉及112个代谢物,89个靶点,15条通路,包括钙离子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甘草降低附子心脏毒性网络共涉及36个代谢物,59个靶点,11条通路,包括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三羧酸循环等,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关联分析的可靠性。该文通过研究说明,附子甘草药对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发生改变,同时其配伍增效与配伍减毒结果是基于不同代谢途径与生物通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含水量和单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探究栽培附子(江油附子)和野生附子(南阳附子)去皮的差异。方法:测定江油附子和张仲景使用的南阳附子去皮前后含水量,采用药典法测定附子去皮前后单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江油附子皮含水量显著高于南阳附子,南阳附子皮占整个附子的重量比例显著高于江油附子,江油附子去皮前含水量显著高于去皮后,南阳附子去皮后含水量显著高于去皮前。南阳附子皮单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显著高于江油附子。江油和南阳附子去皮前和去皮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江油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去皮前显著高于去皮后,南阳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去皮前显著低于去皮后。结论:江油附子去皮原因可能与附子皮中含有较高的双酯型生物碱和含水量有关,张仲景使用南阳附子去皮可能与其占比高,含有较高的双酯型生物碱,去皮后能降低毒性且便于生物碱溶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产业化生产中草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和药效的相关性,确定"减毒-存效"的最佳炮制方法。采用HPLC测定草乌及其不同炮制品中6种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Bliss法分别测定草乌及其不同炮制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给药剂量;以二甲苯致耳肿胀法和醋酸扭体法试验考察不同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显示:①草乌生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为0.358 8%;药典水煮法炮制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为0.002 2%,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为0.036 2%;常压蒸制法炮制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为0.006 0%,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为0.056 7%;②生草乌的LD50为5.4 g·kg^-1,药典水煮法和常压蒸制法炮制品的最大给药剂量为133.34 g·kg^-1;病理观察显示,与正常组比较,2种炮制品对于小鼠的心、肝、肾均有一定的损伤;③药典水煮法和常压蒸制法炮制品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P<0.01或P<0.05),其抗炎镇痛作用强弱为:常压蒸制法>药典水煮法。上述结果提示:生草乌毒性较大,采用常压蒸制法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又保留了良好的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与药典水煮法相比,常压蒸制法具有工艺可操作性强、饮片质量稳定、抗炎镇痛作用更强等优势,适用于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的药理研究与处方原料选择的评价,促进乌头类制剂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方法:按照乌头注射液的工艺,制得生草乌与生川乌(合称生乌头)以及制草乌与制川乌(合称制乌头)的混合提取物,以生药0. 152 5 mg·g~(-1)为基础,配得生乌头与制乌头的不同剂量组,开展了镇痛、减慢心率、抑癌等药效和急性毒性、脏器观察等毒理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给药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注射液的疼痛抑制率(60. 91%)比制乌头注射液的(53. 42%)大,口服给药的生乌头提取物疼痛抑制率(73. 94%)远大于制乌头提取物(29. 97%)(P 0. 01)。减慢心率实验,大鼠给药后第30 min的心率与0 min心率相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生乌头组依次呈现减慢、平稳、加快的趋势,制乌头组则表现为平稳、减慢、加快的顺序,表明生乌头提取物低剂量时可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结果显示,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明显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的作用,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提取液的抑制作用较制乌头的更强。大鼠急性毒性实验测得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液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3. 9,21. 0 g·kg~(-1),相当于临床剂量的4,20倍,制乌头的LD_(50)是生乌头的5倍。中毒致死大鼠的解剖发现,肝、肾等脏器均已发黑,中毒症状明显,而临床及其以下剂量的大鼠,各脏器均为正常。结论:生乌头安全性比制乌头的小,但镇痛、减慢心率与抑癌作用来的大,建议乌头注射液等制剂在治疗胃、肝癌晚期等重症疼痛时,原料选用生乌头,治疗一般疼痛的乌头制剂选用制乌头提取物为处方,做到真正安全与疗效相结合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附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强心类中药,从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等方面,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有了较为广泛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附子药理及毒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七饮片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三七配方颗粒、三七粗粉、三七超细粉的三种饮片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为不同规格的三七饮片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炎症实验研究其抗炎作用;用大鼠甩尾镇痛法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不同规格的三七饮片在较小剂量抗炎和镇痛作用不明显,而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抗炎和镇痛作用。结论应根据临床用途不同使用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诃子制草乌对蒙药嘎日迪-5(以下简称嘎日迪-5)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 比较不同诃子制草乌方法以及不同剂量的嘎日迪-5对小鼠热板镇痛效果和耳廓肿胀消炎效果.结果 12h低剂量组30min痛阈值为(48.31±11.81)s、60min为(45.10±14.01)s,12h高剂量30min痛阈值为(50.31±14.09)s、60min为(47.17±7.34)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41±4.37)s、(31.78±15.21)s,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24h低剂量组60min后痛阈值为(24.65±5.43)s、24h高剂量组为(21.34±5.57)s、4d低剂量组为(26.14±5.81)s、4d高剂量组为(23.40±6.51)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78±15.21)s,12h低剂量小鼠耳朵肿胀程度为(9.324±4.167)mg、12h高剂量的为(9.528±2.389)mg、24h高剂量组为(8.876±3.320)m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58±3.751)mg.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研究表明使用浸泡12h,蒸煮2h的制草乌配置而成的嘎日迪-5镇痛抗炎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7.
郭传彬 《光明中医》2009,24(12):2369-2371
本文从对附子的简单介绍入手,主要对附子的炮制与临床应用进行研究,较详细地介绍了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米制附片、刨附片的炮制方法,以及附子在实际临床中的各种不同应用、注意事项和解毒方法.附子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上极为常用,关键在于去除附子毒性.炮制方法是否得当,对于附子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马钱子配伍赤芍前后毒性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马钱子配伍赤芍前后毒性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变化。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马钱子单煎剂组、马钱子赤芍(1:1)配伍组、马钱子赤芍(1:3)配伍组、马钱子赤芍(1:5)配伍组,利用急性毒性实验,分别测得马钱子单煎剂和马钱子赤芍各配伍组的 LD_(50);利用热板法和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法以及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观察了马钱子配伍赤芍前后镇痛及抗炎作用的变化;利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马钱子配伍赤芍前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马钱子赤芍配伍组与马钱子单煎组比较,LD_(50)明显增大,镇痛作用未见明显改变,抗炎作用配伍组显著优于单味药组(P<0.01),且配伍组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马钱子赤芍配伍后毒性明显低于单味马钱子,抗炎作用优于单味马钱子,而镇痛作用与单味马钱子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及与制川乌不同配比和剂量变化对无水乙醇致胃溃疡模型小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按2因素7水平,以小鼠胃溃疡指数和胃黏膜病理损伤积分为指标,观察白及制川乌合煎液灌胃给药后对胃溃疡小鼠的影响,并选取有显著意义的配比和剂量进行验证.结果 白及制川乌总剂量在3.64~29.32 g/kg范围内,小鼠溃疡指数和病理损伤积分随合煎液中白及剂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制川乌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二药未见交互作用;当总剂量固定不变,小鼠溃疡指数和病理损伤积分即随合煎液白及配比增加而降低、随制川乌配比增加而升高.结论 白及和制川乌合煎液对小鼠胃溃疡的影响与二药的剂量和配比密切相关,为十八反中白及与制川乌反药组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