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组织中尾侧同源框相关基因2(CDX2)和生存素基因(Survivin)表达与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2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有无癌前病变分为癌前病变组96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0例(胃炎组),癌前病变的96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血瘀热毒型组51例、阴虚有热型组27例、脾胃虚弱型组18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X2、Survivin基因蛋白在各组患者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癌前病变组CDX2、Survivin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炎组;CDX2、Survivin在血瘀热毒型组、阴虚有热型组、脾胃虚弱型组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中CDX2和Survivin基因蛋白的差异表达是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之一,血瘀热毒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肠化)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已发现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涉及组织病理、免疫生化、血液流变学及肿瘤基因及动物模型实验等多个方面的病变和功能状况均与胃癌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任玲  徐力 《江苏中医药》2014,46(7):79-81
近年来,胃癌中医证型与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成为了热点,目前以下几个基因的异常状态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其变化可指导辨证分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基因、HER-2基因、EGFR基因、ER、PR等。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目前辨证分型仍不规范统一;其次,研究多为小样本、单因素,研究结论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后,还有很多基因的证型相关性研究仍是空白,特别是胃癌转移相关基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规范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多个基因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深入了解转移相关机制,切实提高基因检测对中医药临床治疗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病变(PLGC)中医分型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为本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开辟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PLGC患者的P^16、CyclinD1、pRb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中医辨证分型情况相比较。结果:胃热型的pRb表达明显高于血瘀型(P<0.05)。气滞型和胃热型的P^1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血瘀型(P<0.05)。结论:提示胃粘膜良性病变的加重与中医分型的演变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瑛  王萌  薛洁 《新疆中医药》2007,25(1):25-26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根据其中医证型分为两组,其中阴虚热盛型30例,气阴两虚型36例。分别观察其年龄、性别、体重、病程,检测其血糖、胰岛素、血脂的值,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①两组在性别、年龄、BMI、TC、HDL-CH无明显差异(P>0.05)。②FBG、PBG、FINS、HOMA-IR、TG气阴两虚组高于阴虚热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H气阴两虚组低于阴虚热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M病程气阴两虚组长于阴虚热盛组、DBP、SBP气阴两虚组高于阴虚热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证型的发展,患者血糖、血脂更大程度的紊乱,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加重以及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可将糖尿病辨证与客观指标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术及化疗对胃癌患者中医证型演变的影响,为胃癌中医的辨证论治及分阶段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00例胃癌患者按手术前后、手术方式、化疗前后及化疗频次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中医证型的动态演变。结果单证型及两证夹杂的胃癌患者手术前后,以脾虚证为主;手术后(根治术后和姑息术后)脾虚证、血虚证明显增加;化疗前后证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对前6次化疗的证型频次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以虚证为主,在中医药参与治疗胃癌的过程中,宜分期论治,但中医药对化疗后患者证型的出现频次是否存在远期作用,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胃癌的中医证型与病理诊断关系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86年8月~1997年7月,笔者选了有中医辨证治疗的61例胃癌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与病理组织学关系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61例胃癌患者均有完整的中医辨证资料及病理诊断结果,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在40~78岁。本组癌肿所在部位:贲门7例,胃窦部45例,胃体9例;大体标本:结节蕈伞型6例,溃疡型46例,弥漫型9例。2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结果2.1肝气犯胃9例,胃脘胀痛,走窜不定,连及两胁,呕吐暧气,泛酸纳差,苔薄黄,脉弦。病理结果:管状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2例,早期浸润癌1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雌激素受体(ER)α、β和孕激素受体(PR)蛋白与mRNA的表达差异.方法 60例胃癌患者术前按中医辨证分为6型(实证:肝胃不和、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虚证:脾胃虚寒、胃热伤阴、气血双亏),术后标本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组织ERα、ERβ、PR蛋白表达,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Rα、ERβ、PR mRNA表达,观察不同证型表达差异.结果 ERα、ERβ阳性率分别为15%、48.33%,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阳性率26.67%,6种证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 4).ERαmRNA、ERβmRNA、PR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910±2.461、1.559±1.452、5.592±7.896.ERαmRNA、ERβmRNA表达6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 mRNA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虚实证型比较,ERα、ERβ、PR蛋白表达和ERβmRNA表达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RαmRNA、PR mRNA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结论 胃癌证型ERα、ERβ与PR在蛋白与基因上存在部分表达差异,可能为胃癌证型差异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应用胃癌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对300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胃癌患者以中年组比例最大,占42.3%,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实证的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在胃癌中占的比例较大,位居前三位,尤其是肝胃不和者,占胃癌中医证型的比例接近一半;不同性别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P<0.05),其中男性以实证多见.结论 胃癌患者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别不大,证型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3 种证型居于前三位,肝胃不和占比例最大,而不同性别的胃癌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临床常见6种基本证型,对1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及分类统计,并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贫血及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80例)、气血双亏(35例)、痰瘀互结(19例)、胃阴亏虚(14例)、肝胃不和(8例)、湿热内蕴(6例)。出现较多的症状的例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腹痛消瘦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寐差咳嗽咳痰黑便呃逆嗳气烧心。中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者以气血双亏证多见,脾胃虚寒证发生较少。气血双亏、脾胃虚寒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少,肝胃不和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多。结论进展期胃癌证型以脾胃虚寒最为多见,气血双亏证患者多有贫血,肝胃不和证患者多有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疏肝健胃,清热解毒法,以自拟香连复胃汤为基本方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拟香连复胃汤(香附、黄连、黄芪、灵芝、薏苡仁、柴胡、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莪术、全蝎),治疗本病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病变(PLGC)中医分型与CDK4、PCNA和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为本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开辟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PLGC患者的CDK4、PCNA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中医辨证分型相比较。结果CDK4在气滞、胃热、血瘀各型当中均有较明显的表达,各型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气滞型的PCNA、Ki-67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血瘀型(P<0.05)。结论胃黏膜良性病变的加重与中医分型的演变规律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6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辨证为毒瘀交阻并/兼气阴两虚、毒瘀交阻并/兼脾胃虚弱(虚寒)两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1.7%。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不少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研究胃黏膜癌前病变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对早期诊断胃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CAG多局限于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消化不良等对症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具有辨证论治、灵活加减、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使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使胃癌前病变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就目前对中医血瘀证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反流、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组织细胞过度增殖、阻断胃癌前期病变近一步向胃癌转化、上调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癌基因的表达、降低ICAM-1蛋白表达等多种作用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征状,逆转其病理改变。积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效果。复习近几年的文献,详细论述了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及其基本治疗原则。总结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本病的临床分型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其他型",并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的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同时也分析了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癌前病变(PLGC)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PLGC机制。 方法: 将1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方蜥蜴散80目组(B,1.4 g·kg-1),100目组(C,1.4 g·kg-1),80目100目等量混合高、中、低剂量组(D,E,F,2.8,1.4,0.7 g·kg-1),模型对照组(E),维酶素组(H),除A外,均以0.017 mol·L-1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按5 mL·kg-1给大鼠ig,1次/d,连续24周,辅以饥饱失常,情绪刺激等制作PLG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A组大鼠仍充足供食及清洁蒸馏水,B,C,D,E,F组大鼠分别给予复方蜥蜴散80目,100目,80目100目等量混合糊剂高、中、低剂量,混悬液10 mL·kg-1 ig,1次/d;G组大鼠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1 ig,1次/d;H组大鼠给予维酶素混悬液(1.0 g·kg-1)ig,1次/d。连续12周。观察复方蜥蜴散对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Stat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等抗凋亡蛋白影响,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图像的吸光度进行测算。 结果: 治疗前,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tat3,Bcl-2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tat3,Bcl-2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复方蜥蜴散各治疗组与维酶素组比较有差异(P<0.05),尤其以复方晰蜴散80目100目等量混合3个剂量组差异显著(P<0.01)。而复方蜥蜴散各治疗组间比较,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而与D,E,F组比较则有差异(P<0.05),复方晰蜴散80目100目等量混合3个剂量组比较,D,E组与F组比较,P<0.05。 结论: 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可逆转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增生肠化,降低Stat3,Bcl-2阳性表达,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且呈剂量相关性,这可能是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干预PLG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常见病因有饮食劳倦,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位在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涉及肝胆肾等脏腑。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主要研究方法:①分型论治;②专方加减。实验研究主要涉及模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甲皱微循环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治疗组65例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62例,采用XW880型微循环检测仪,选取左手无名指甲襞边缘涂擦香柏油后,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并按田牛提出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要求对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及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胃癌前病变患者在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管袢流态、管袢状态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且以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的总积分值为高,与其他组比较,P<0.05。[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是影响胃黏膜细胞萎缩变性的主要因素,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胃湿热内蕴对胃黏膜微循环的影响较大,也可能具有更大的癌变趋势,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疏肝解郁、清利湿热药物的合理选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和PCNA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胃黏膜癌病变模型,采用TRAP-ELISA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低剂量乌梅丸组(简称低剂量组)中重度异型增生病变数少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乌梅丸组(简称高剂量组)中重度异型增生病变数少于低剂量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端粒酶活性低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端粒酶活性低于低剂量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剂量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梅丸能抑制端粒酶活性和PCNA的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乌梅丸干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