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丁螺环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惊者平之"情志疗法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2、4、6周后,2组HAMA总分平均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间HAMA总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AMA评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惊者平之"情志疗法能够降低广泛焦虑症患者焦虑程度,提高其自身心理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3.
广泛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精神、躯体焦虑和觉醒度提高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以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治疗本病,虽有一定疗效,但有成瘾性、耐药性强、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笔者基于中医情志理论,采用“惊者平之”情志疗法结合辨证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46-1147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焦虑症属于中医学"惊悸"范畴,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使心绞痛症状发作更为频繁,中医学认为此乃《内经》"惊则气乱""因惊致病",病之根本在心,并与肝胆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心与肝生理病理的联系、病因病机、方药研究等方面的阐述,提出"惊者平之"的治则,并以安神定惊、补血宁心、疏肝理气、泻肝清热、养阴柔肝为基本治法,为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经》曰:逸者行之,惊者平之。意即:对过度安逸的人,要鼓励其适当运动;对某事物感到惊恐的人,要使其象对待平常的事物一样对待感惊恐的事物,那么就没有惊恐了。  相似文献   

6.
试论“内伤七情”与情志护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王燕宁关键词护理,七情中医学把人的七种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认为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又认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  相似文献   

7.
中医“七情”在健康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汶川大地震四点启示,新创了斗鸡摸拟地震实验,拟定量分析惊与恐的气机变化。方法将四川斗鸡,人工剧烈地上下震动(惊为中心),机械持续地左右震动(恐为中心)。计量观察斗鸡惊与恐的3种神情行为活动状况和3种生理变化指标。结果在纵震为惊、横震为恐的摸拟地震与常态比较中,发现斗鸡在神情、体态、呼吸、心率和泄殖腔温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文章对惊则气乱与恐则气下的定量分析做了创新性的尝试,分析了惊急、恐缓生理强度的差异,并前瞻性对恐惧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七情致病中“思所伤”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学说是中医病因学与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整体观“形神一体”的具体体现,它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7种: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中医学认为,七情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形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七情之中,脾主思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0.
邢玉瑞 《中医杂志》2015,(3):262-263,268
现代对七情之“思”含义的认识,有隶属情志范畴与认知范畴的争议,如果将七情之“思”视为某种基本或复合情绪看待,不仅至今难以确定“思”为何种情绪,而且也与现代情绪心理学难以融通。如果将七情之“思”作为思考、思虑看待,则明显不属于情志活动的范畴,同时与病因之劳神过度重复,不符合理论简洁性的原则。因此,在中医理论框架的建构中,应将“思”从情志病因中剔除,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可置于有关神的论述之中;从病因的角度,应归属于劳神过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阴阳五行干支学说以及脏腑经络理论探讨胆与肾的相关性。认为胆为甲阳木,肾为癸阴水,两者存在阴阳互用,五行相生,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的关系。胆主决断可以帮助肾藏精,精能生髓,脑髓充盈,精神活动与感觉运动正常,继而有利于肾藏志;而肾气不足将会影响胆主决断,肾又主骨,骨赖肾髓充养,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二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胆主决断与肾藏志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肾藏精失司,肾不藏志,出现神志惊恐不安;胆气升发不利,胆失决断,出现惊恐不安等情绪变化,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二者对情志病的影响主要是人体气机的变化,治疗时应注意疏肝胆之气,补胆肾精以固升发之本。上述认识对焦虑症、抑郁症等相关情志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证古今“忧”的含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辨明“忧”的内涵、重新认识“忧”的本质。从而发现“忧”是气结,归属于情绪不愉快、紧张、平静的一极。“忧”在情志中按阴阳划分属阴、按五行划分属土,对应五脏为脾。“忧”与抑郁症密切相关,探讨“忧”的本质为中医治疗抑郁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辨析“胆”“卵”话奇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别论》之论,必有所误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胆独为其“两栖之府”,即既属“传化之府”,又属“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以下简称《别论》)曰:“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之“六府”,当包括胆无疑。盖《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据此,胆当为“传化六府”之一。然于同一篇《别论》,其前又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府。”据此,胆又当为“奇恒六府”之一,然胆究当属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治中情志因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对脏腑功能与情志的联系,五态性格分类与七情之间的类比,探讨现代中医临床对于情志因素的发展和应用,中西医相关学科的交融及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和设想。揭示了中医诊治"形神合一"的思想,也为临床多角度治疗情志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散者收之”的病机与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素问》"散者收之"是临床使用收敛固涩法的理论依据。"散者"指人体生命物质的耗散不固,即精、气、血、津液等滑脱不禁、散失不收,主要表现为遗精滑泄、久泻久痢、尿频遗尿、自汗盗汗、各种出血、神志不定等。治疗当用"收之"之法,施以固精、涩肠、缩尿、敛汗、止血、安神等具有固涩作用的方药收敛之,以保护正气。  相似文献   

16.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诸家认识不一.若是针对疾病的症状、体征,为“病机十九条”所论述者,可根据“病机十九条”所述,以探求其病位、病性之归属;若非“病机十九条”所论述者,可根据“病机十九条”而在“病机十九条”之外去寻求.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七情病”指七情过激,超过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进而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通常,一情可伤及多脏,一脏也可被多情所伤。本文就“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探讨“七情”致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通过翻阅近几年的文献,对"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肿瘤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它体现了中医攻逐祛邪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结法)治疗各种肿瘤疾病的方法。经临床研究显示,在扶正的同时,采用攻邪之法来治疗肿瘤疾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熹 《江西中医药》1994,25(2):31-32
“下者举之”治则的临床研究刘熹(江苏省靖江县中医院214500)关键词下者举之,原理,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下者举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意是正气下陷,用升举的方法使其上升,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它对正气下陷病理的各种病证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肾者,胃之关也"源出《素问·水热穴论篇》,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关",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以理解为"肾者胃之关"即为"肾为胃之门户".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水人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