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μg/mL,诊断时为1.92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μg/mL,前1d为2.04μg/mL,诊断时为2.28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所特有的代谢物。当纤溶系统被激活,交联纤维蛋白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等复合物[1],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检测100例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和B型超声诊断为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对照组10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8±2.1)和(0.2±0.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2±1.8)和(0.8±1.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DVT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0例CVS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VS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ST组80%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即阳性.结论 血浆D-二聚体可以反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纤溶亢进,可能会成为CVST患者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栓组)的血浆和其中3l例的脑脊液t—PA、PAI-l和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与35例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及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l和D-二聚体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l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了187例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组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呈递增趋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肿瘤分期之间有密切相关性,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无密切相关性;与临床分期有密切相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以反映肺癌患者呈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与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判断生存和预后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金标定量渗滤法对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外伤性脑梗死组在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O.01),在伤后2周病情好转时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初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首诊胃癌患者的病历,从中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D-二聚体水平和临床特征等信息。比较胃癌患者与80例健康个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个体增高(P0.01)且其水平随患者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级的递进而增加(P0.01)。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增高(P0.01)。D-二聚体与肿瘤大小、癌抗原72-4呈正相关(P0.01)。肿瘤病理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关。结论胃癌患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处于活化状态。D-二聚体是潜在的胃癌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液流变特性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6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分析,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冠心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液流变性因素,血浆D-二聚体对冠心病的形成、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和肺结核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7~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130例肺癌患者、126例肺结核患者和50例健康者血浆标本,应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所有血浆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和肺结核患者(Z=2.704,P0.01);肺结核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Z=2.54,P0.05);血浆中D-二聚体在晚期肺癌(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Z=2.195,P0.05)。血浆D-二聚体在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61.2%)显著高于肺结核患者(41.3%)(χ2=10.525,P0.01)。结论肺癌和肺结核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和纤溶激活状态,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间关系。方法通过对53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与肿瘤不同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选取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可作为辅助诊断及判断病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肿瘤、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和预后估计方面有重要意义,综述如下。1 D-二聚体的形成 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形成D-二聚体碎片。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是血栓已被溶解的直接证据。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标志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和特异指标。FDP的敏感性高,D-二聚体的特异性强,二者配合,可提高对DI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 选取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水肿型胰腺炎2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发病24h,48h,72h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同时,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水肿型胰腺炎组显著增高,并且回落较慢。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48h内即下降至正常者,预后较好。发病48h后仍居高不下者,提示胰腺损害重,预后较差。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可代替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对继发性纤溶,动脉或静脉血栓性疾病,妊高症和恶性肿瘤的检测。方法选择20名继发性纤溶深静脉血栓、妊高症、白血病病人分别做D-二聚体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进行对比。结果D-二聚体比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的敏感性高。结论D-二聚体是检测继发性纤溶的最佳指标,D-二聚体检测如阴性,则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再次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及门诊体检儿童各70例,以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前白蛋白、原子吸收法检测红细胞锌水平。结果手足口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足口病组危重型患儿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P〈0.05),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低于普通型(P〈0.05);患儿经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死亡,患儿出院时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前白蛋白浓度高于入院时水平(P〈0.05)。结论观察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前复发及转移性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测定40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高表达患者生存期较中、低表达者短;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相关(P〈0.05)。结论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高表达者生存率较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系统化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对该院130例骨折住院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骨折的监测指标,但不能作为其并发症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前列腺癌疾病进展评估的意义。方法测定3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监测前列腺癌病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并且前列腺癌伴骨转移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不伴骨转移者,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低危组,提示纤溶功能障碍的情况随前列腺癌进展而加重。结论 D-二聚体在前列腺肿瘤中可以反映纤溶功能的过度激活,还可以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建议将其作为疾病分期、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