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阴睿媛  郭亚鹏  张圣惠  高宏 《海南医学》2022,(15):1979-1983
目的 分析影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360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术后VAP的发生情况分为VAP组(n=78)和非VAP组(n=282),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及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影响术后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VAP组患者中15例死亡,死亡率为19.23%,非VAP组6例死亡,死亡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ACHS-1分级结果>Ⅱ级、手术总时长>120 min、术中体外循环持续时长>10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0 min、术中输血量>150 m L、延迟关胸、术后使用抑酸剂时长>3 d、术后乳糜胸、术后引流时间>3 d、二次开胸、呼吸机使用时间>4 d、ICU治疗时间>7 d、住院总天数>7 d的CHD患儿VAP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体...  相似文献   

2.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连续512例施行先心病手术患儿,根据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定义为≥48h)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组Ⅱ437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未延长。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7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肺动脉高压、清蛋白、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氧和指数、引流液总量、术后并发症与术后发生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50m in,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氧和指数〈300mmHg,引流液总量超过300m l,术后心、肺、脑、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氧和指数、引流液总量、术后并发症预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采取更多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姜洪伟  马龙 《中外医疗》2014,(17):135-136
目的:分析0~14岁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或相关因素。方法对某省级医院收治的0~14岁CHD患儿进行开胸手术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病例组,将没有合并呼吸道感染和其它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照组患儿要求与病例组患儿同性别、同民族、同类型CH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在术前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时间等14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住院天数、术前血红蛋白、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CHD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导致该类患儿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 10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83例(7.5%).单因素分析术前年龄、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功能、心胸比率、血浆清蛋白浓度,二次体外循环,术后氧合指数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于6个月患儿、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术后血气分析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小于6个月患儿、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术后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提早干预,减少呼吸功能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行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体肺分流术的73例青紫型CHD患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搜集患儿围术期的客观指标,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事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4例患儿发生早期失败。χ2检验结果显示: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年龄≤60 d、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同期行肺动脉扩大术和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最大值(ISmax)>20是影响患儿早期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同期行肺动脉扩大术及术后ISmax>20是早期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危险因素的青紫型CHD患儿,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应加强监护,以减少术后早期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丹  卢仲毅 《重庆医学》2013,(28):3379-3381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为如何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提高疗效提供干预方法。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2012年1~10月转入的2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时间(CPB)、主动脉阻断时间(ACC)、术前清蛋白、术前肺部感染情况、术前肺动脉压力、术后并发症8项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7例患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0.5~312.0h,平均(28.42±2.99)h。多元逐步Logistic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术前肺部感染及CPB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术后并发症、术前肺部感染、CPB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ICU收治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患者纳入研究中,其中男250例,女262例;年龄1~36个月。全部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根治术。根据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将512例患者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48 h);组Ⅱ:437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不延长(<48 h)。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组Ⅰ死亡8例,病死率为10.7%;发生呼吸功能衰竭45例,低心排血量12例,脑卒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0R=16.468),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OR=4.398),二次体外循环(OR=18.653),术后入ICU时Pa O2/Fi O2<300 mm Hg(OR=4.606),术后48 h每公斤体重胸腔引流液总量>18 ml(OR=5.666)为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Pa O2/Fi O2、术后48 h每公斤胸腔引流液总量预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先天性先脏病患者CPB(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CPB后有45例出现低氧血症,其余53例未出现低氧血症,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PB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结果:低氧血症组患儿术后2h、6h以及12h和24hPaO2/FiO2水平均显著低于非低氧血症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存在右向左分流、术前肺动脉高压、术中机械通气模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小、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CPB后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和患儿的低龄、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于术后6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5例)于气管插管拔除48h后开始进食或鼻饲流质饮食,重症患儿均在术后第3天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前营养状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前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6月的375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CLS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CLS发病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组资料体外循环术后CLS的发生率为6.13%,单因素分析显示CLS组的年龄、体重、心脏畸形种类、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最低温度明显比非CLS组低(P〈0.01),经历二次转机、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以及有紫绀表现的患儿更倾向于术后出现CLS(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因素是CLS发生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体外循环时间、心脏畸形的种类、CPB术中最低温度是CLS发生的次要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是CLS发生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体外循环时间、心脏畸形的种类、CPB术中最低温度在CLS发生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中经肺动脉灌注低温组胺酸-酮戊二酸-色氨酸灌注液(HTK)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30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灌注组和对照组。灌注组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HTK,对照组常规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取右下肺组织活检,观察病理变化。检测围手术期动脉血气分析及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监护室(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返回ICU后0、12、24和48 h,灌注组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前,灌注组血浆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返回ICU后0、12、24和48 h灌注组血浆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灌注组体外循环术后肺泡轻度水肿,肺泡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对照组体外循环术后肺泡水肿,肺泡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改良肺动脉灌注低温HTK可以明显减轻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肺内炎症反应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直径大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对比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体外循环治疗不同直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胸外一科收治的63例缺损直径在3~10 mm的先天性干下型VSD 2~6岁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体外组和微创组,再依据直径大小差异各分为两组,经胸微创封堵治疗34例,男女比例为19/15,其中直径3~5 mm 13例,>5 mm 21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治疗29例,男女比例为16/13,其中直径在3~5 mm 11例,>5 mm 18例.分别对其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体外组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微创组长,两种手术方式总体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在3~5 mm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在5~10 mm时,体外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微创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手术失败患者的缺损直径均在8~10 mm.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成功率均不受缺损直径大小的影响(P>0.05).两种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总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体外组的总体发生率为5.75%,高于微创组的1.67%.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不受缺损直径大小的影响(P>0.05).结论 VSD缺损直径大小对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成功率有影响.体外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微创组高,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不受缺损直径大小影响;微创组较体外组术中优势明显.缺损直径较小选择微创封堵优势明显,缺损直径越大选择体外循环手术治疗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ight anterolateral minithoractomy and median sternotomy for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METHODS: In this study, 82 patients, whose age ranged from 4 to 46 years with a mean of 15.7+/-8.6 years, underwent surgical repair of the atrial septal defects on the beating heart through right anterolateral minithoractomy. Ten of these cases were complicated by moderate to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3 by 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nother 67 patients with an age range of 3 to 49 years (mean 17.0+/-12.5 years) underwent surgical repair of the atrial septal defects through full-length median sternotomy with the heart beat arrested, and complication of moderate to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as identified in 11 cases and partial anomalous venous connection in 5. Comparison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erms of the length of skin incisio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time, postopera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and the volume of postoperative drainage. RESULTS: There was no operative mortality in either of the 2 groups. In the former group, the CPB time (35.2+/-14.1 min), postopera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6.5+/-2.5 h),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237.6+/-172.5 ml),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7.4+/-1.2 d) and skin incision length (6.5+/-0.9 cm)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group of patients, whose CPB time was 42.7+/-11.8 min, postopera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7.9+/-3.8 h,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304.3+/-192.4 ml,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9.0+/-2.9 d and skin incision length 15.9+/-1.7 cm (P < 0.01).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2 groups (35.1+/-16.2 h vs 32.3+/-24.1 h, P > 0.05). CONCLUSION: A right anterolateral minithoracotomy for repairs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is a safe, effective and simple technique to ensure minimal surgical invasion with shorter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Minithoracotomy can be performed to replace median sternotomy in the correction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including those complicated by 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相似文献   

14.
冠脉搭桥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脉搭桥心脏手术后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减少冠脉搭桥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期间122例冠脉搭桥手术后转入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前左心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入ICU时的氧合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白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9.23(4—264)小时,病死率为6.56%(8/12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决定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患者术后并发症(P〈0.01)、术中及术后总输血量(P〈0.05)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P〈0.05)。结论采取措施防治冠脉搭桥术后并发症、减少围术期输血量及体外循环时间可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的121例患儿,按术后是否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分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和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及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比较两组患儿的LVEF、NT-proBNP、cTn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LVEF、NT-proBNP、cTnI及三者联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121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患儿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9例,发生率为32.23%;两组的年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LVEF、NT-proBNP、cT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年龄小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LVEF低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NT-proBNP、cTnI高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0.436(95% CI:0.186,0.769)]、LVEF[O^R=0.877(95% CI:0.779,0.987)]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保护因素(P <0.05),主动脉阻断时间[O^R=3.652(95% CI:1.425,7.002)]、体外循环时间[O^R=3.702(95% CI:1.463,8.652)]、机械通气时间[O^R=2.025(95% CI:1.165,5.385)]、NT-proBNP[O^R=1.005(95%CI:1.003,1.007)]、cTnI[O^R=3.758(95% CI:1.549,9.121)]是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NT-proBNP、cTnI及三者联合预测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性分别为76.5%(95% CI:0.682,0.875)、81.2%(95% CI:0.751,0.932)、78.6%(95% CI:0.693,0.887)、86.5%(95% CI:0.793,0.932),特异性分别为73.5%(95% CI:0.602,0.835)、79.6%(95% CI:0.693,0.900)、75.5%(95% CI:0.659,0.861)、84.2%(95% CI:0.782,0.935)。结论 LVEF、NT-proBNP、cTnI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三者联合可有效预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檀文好  莫伟波  黎必万  黄庆 《西部医学》2010,22(9):1642-1644
目的探讨小儿胸壁打孔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同期行胸腔镜手术(A组)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B组)的小儿,年龄3~13岁,体重13~30 kg,ASAⅡ~Ⅲ级。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A、B两组各6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血气分析等。结果两组患儿手术顺利,无重要并发症。A组与B组在诱导后、转机前、停机后和手术结束等时间点上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抽动脉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A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明显延长(均P〈0.05),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开胸组(P〈0.01和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中全面监测,改良双肺通气以及加强呼吸管理和加强肺保护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对婴幼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观察对象,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8例,室间隔缺损22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实验组(右腋下小切口组,n=15,男10例,女5例),对照组(胸骨正中切口组,n=15,男8例,女7例)。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死亡病例。实验组清醒时间(3.49±1.83)h、拔管时间(10.81±7.33)h、ICU时间(25.84±11.78)h、体外循环时间(CPB时间)(78.07±23.61)min、阻断时间(51.53±16.16)min,对照组清醒时间(4.07±2.33)h、拔管时间(11.66±8.41)h、ICU时间(30.46±15.55)h、CPB时间(73.07±29.78)min、阻断时间(47.07±26.57)min。2组各变量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虽然数据统计未有显著差异,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术后清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较对照组短,同时实验组可能由于小切口术野小、操作较复杂等原因, CPB时间、阻断时间较对照组相对较长。但24h胸腔引流实验组(85.13±19.09)ml,较对照组(116.67±31.47)ml显著减少(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能取得与胸骨正中切口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美观、长期较高的生活品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ICU危重病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对本院ICU危重患儿临床参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1个单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有11个有统计学意义,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11个因素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有6个因素进入了logistic回归方程,即住ICU时间、危重病例评分、血Ca2+、pH、有创诊疗、机械通气时间,其中住ICU时间为保护性因素,其余5个为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前,应充分认识危重症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有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的100例先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受试者按照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10例与无并发症组90例。分析所有受试者接受一期根治术后的疗效相关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相关手术指标情况,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61.69±26.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7.36±21.60)min,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7.98±24.49)h,监护室停留时间为(1.43±1.28)d,住院时间为(18.03±6.09)d。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10/100),包括1例室间隔缺损残余瘘,1例传导阻滞,2例右室流出道残余梗阻,3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并发症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5)。以并发症为因变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均为原值输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是先心病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心病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随着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的逐渐延长,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随之增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超滤方法对于低体重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改良超滤前后13例低体重(〈15 kg)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临床状况,其中常规超滤(CUF)组6例,常规超滤+改良超滤(CUF+MUF)组7例,对比指标包括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前后的血球压积及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围术期红细胞悬液用量,呋塞米的使用情况。结果体外循环前后Hct、Hb和总细胞悬液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呋塞米用量和胸腔引流量CUF+MUF组明显小于CUF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可以改善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器官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