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员人。他随父学医,更访贤求师,著有《万病回春》。笔者就学习龚氏该著中辨治痞满之法,以呈管见,承蒙同仁赐教。1中气伐伤,阴伏阳蓄龚氏云:“痞皆是七情内伤,六外侵,或醉饱饥饿失常、房室过度,则脾土虚而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明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不痞不通泰也。盖阴伏阳蓄,治用香砂养胃汤、加减枳壳丸,调春脾胃,使0肮Z阳下辑,肝紧Z明上升而成天地变奏,是无病也。”其中“明伏陶蕾”是届满总的病机。即明气(寒、湿、按法、水饮)图伏,滞而不化,阴道阳气,富而…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成痞而设。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和阳,而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以和阴,而除中焦之湿;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力。共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降逆消痞、调理脾胃之剂。尤在泾说:“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本方在后世医家应用很广,笔者曾用本方治寒热错杂,脾胃不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4.
黄坤载《四圣心源》中气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对黄坤载《四圣心源》中有关中气的学说加以探讨,指出:在黄氏看来,脾胃之气不是中气,而中气实由脾胃之气而来,中气与脾胃之气同居中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脾胃为中气之本,中气为脾胃之合,“脾胃升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怄”,若中气病,则枢轴废,从而发生一系列病变,其主要病因,在于寒湿,寒湿之治,在于补阳益火。  相似文献   

5.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6.
中焦气机痞塞是痞满病的核心病机,广东省名中医傅应昌将痞病的核心病机总结为“滞”,即气机郁滞。病因为“虚”和“郁”,即脾胃亏虚和情志抑郁。由此提出“虚-滞-痞”和“郁-滞-痞”模型,在临床上将痞满作为心身疾病,以健脾助运、降胃导滞、疏肝和营为法,心身同治,畅达气机。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甘草煎剂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草药品种,它既可补益中气。消除因脾胃气虚所致的中焦虚满之症,又可因甘缓壅滞之性而致中焦痞满,表明甘草具有“消痞”与“致痞”之双重作用。本实验拟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甘草煎剂对小鼠胃半排时间和肠推进率的影响,初步探讨甘草剂量与胃肠运动之间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乃先师张仲景为误下伤中,在外之邪热乘机内陷,致使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之邪干于中焦而设。其主症为心下痞满不痛,呕而肠鸣下利。我于临症之中,没有拘于仲景“误下伤中”之说,而紧紧抓住本汤证脾胃升降失调的病机要点,恪守有是证则用是方的原则,取得较好疗效,仅举病例介绍如下: 病案一、饮食不节致痞邱××男40岁食堂炊事员患者素喜食肥甘寒凉,近日来自感脘腹堵闷不舒,按之柔软不硬,食纳减少、呃逆,恶  相似文献   

10.
徐灵胎说:“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证。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痞满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此证。”《伤寒论》关于痞的论述,主要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痞证。虽然仅有二十余条条文,但对痞证的辨证、治疗、处方与用药等问题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证,对于临床治痞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范畴。胃痞又称痞满,《黄帝内经》称否满、否膈、否塞,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堵闷,食后加重或兼见胀痛等症状。汉代张仲景则称为“心下痞”。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中说:“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意即人能正常饮食,得益于胃的通降功能正常,胃气无损,若某种因素致其通降失调损伤胃气,则形成痞满即慢性胃炎。近年来笔者遵贤者意,运用中成药辨治数例获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枳实是一味常用药,其升举中气的功效已为理论与临床所证实,但在《中药学》中却无明确肯定。《中药学》教材说;“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用于食积停滞,腹痛便秘以及泻痢不畅,里急后重之证。用于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之证。此外,本品还用于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枳实”条指出:“苦微寒,入脾胃经。破气、行痰、消积、散痞。治气滞、食积痰癖,便秘,胸  相似文献   

13.
<正>痞满在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创诸泻心汤治疗。此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痞满包含了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他尤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症状上看,痞满就是胃脘的部位痞塞不通,其诊断要点是:主症为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发病缓慢,时  相似文献   

14.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1,10(4):12-14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相似文献   

15.
论痰痞症治     
痰痞之证,不仅表现为胸膺、胃脘痞满痹塞不舒,胃中嘈杂,呕逆,而且可有胃脘部疼痛(只是未至“石硬”而已),以及便溏便泻.舌覆白腻、垢秽之苔是必见之症。而决不仅仅是“痞者,满而不痛”之谓也。因而中医痞证证治就包括许多胃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以脘腹痞满、嗳气不舒、胃脘疼痛、漉漉有声为主,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缓”范畴,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而鲜有论及水饮。笔者在《伤寒论》痞证相关条文启发下,发现其对“水痞”症状的描述与胃下垂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试以水痞分析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水饮所致胃下垂,其致病隐匿不易察觉,其病机虽以脾胃虚弱为本,但要注意饮邪兼夹及程度、正邪之间相互对比等,治疗上张仲景有“温药和之”之法,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还要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做到气化饮消、饮消则痞除。  相似文献   

17.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18.
杜昌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45-146
"虚痞",是指由脾胃中焦亏虚导致以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张景岳概括说:"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本证临床极为常见,肝、胆、胃、肠、胰诸疾均可见到此证,但尤以胃病为多。笔者于临床中见到有医者动辄则以泻利之药,以图一时之效,而犯"虚虚"之戒。诚如《医学正传.痞满》所说":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自己对"虚痞"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不寐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不寐是由于气血衰、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神不守宅引起的,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机能的正常与否在其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之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对那些采用镇静安神药不效及久治不愈的不寐患者,提出调理脾胃而治的见解,并对临床所遇病案按营卫失调、脾胃失和、中气亏损、中阳虚衰、中焦阴阳俱损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痞满之寒症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痞满是常见胃腑疾病 ,前人有两点认识相同 ,一是基本病机为寒热互结中焦 ,气机升降阻隔 ,痞塞不通。二是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 ,按之濡软 ,外无胀满形迹。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淤血有关。《奉时旨要》谓 :“东垣谓伤寒痞从血中来 ,从外之内 ,杂病痞亦从血中来 ,从内之外。有形者以苦泻之 ,无形者以辛散之。凡用气分药不效者 ,不知治血也。”[1 ]《血证论》谓 :“阳明中土 ,乃水火血气 ,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 ,气升水布 ,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 ,则血不下 ,而滞淤此矣。……血家火浮于上 ,与水不交 ,往往见痞满之象。”[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