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凝剂和离心条件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在室温条件下2h内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6、1:7时,PT、APTT、TT、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1:10、1:11时,PT、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离心速度、不同离心时间,PT、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不同离心速度,PT、TT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Fbg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杜绝凝血功能检测的外界因素,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最佳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抗凝剂对凝血4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与血液不同比例分为A(1:7.3)、B(1:6.7)、C(1:6)、D(1:5.3)4组,检测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与正常参考组(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比较,A、B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测标本中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可接受,这部分标本可让步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对照试验,研究贫血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检查的126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采集2管血,常规组的一管以抗凝剂与全血体积比1∶9为标准进行采血,试验组标本按公式[抗凝剂体积(mL)=0.1 85×采血量×(1-HCT)]将校正采血量计算出,以校正采血量为标准进行采血,并对其PT和APTT值进行检测,将不同HCT时PT与APTT值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HCT≥0.25时,两组间PT、AP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0.25时,试验组PT、APTT值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T0.25的严重贫血患者,采用常规采血方式会使PT和APTT的检测数据偏小,为提高PT和APTT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应校准采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0份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放置1、2、4、6、8和10h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测定。根据不同检测项目和时间段分组,使用SAS统计软件包对上述4项指标在放置2、4、6、8、10h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与放置1h内检测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胛、PT、TT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的结果与2和4h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Y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检测的结果与2、4、6、8和10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的结果与2h检测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于凝血试验的标本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对不同检测项目均造成一定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检测,如不能做到也应在2h内检测完毕,否则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凝血功能与乙肝临床分型及血清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乙肝患者330例为研究组,收集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HBV-DNA含量,比较临床分型各组的PT、APTT、FIB的关系和按血清的HBV—DNA定量分组的各组PT、APTT、FIB的关系。结果除了慢性乙肝(轻度)组的PT值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乙肝患者的PT、APTT值都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慢性乙肝(重度)和乙肝后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肝(轻度)组相比3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血清HBV—DNA定量分组的各组患者的PT、APTT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NA定量大于或等于10^3copy/mL的各组患者的APTT值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随临床分型的加重而加重,但与病毒拷贝数的增加无正相关。APTT值的检测是反映乙肝患者凝血功能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7.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及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以及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及抗凝血指标在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其对肝病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188例肝病患者和6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188例肝病患者 PT、APTT、TT 均延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 在急性肝炎组中结果偏高,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中结果降低,其中慢性肝炎组 FIB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肝病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Ⅲ在各组肝病患者中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及抗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预测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常规血凝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常规血凝指标在不同年龄组孕妇体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16例不同年龄组临产孕妇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常规血凝四项指标中TT值的异常值比例比较大,T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INR、APTT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第三组:29岁-35岁的TT值与第二组24岁-28岁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组≥36岁的TT值与第二组24岁~28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同年龄组的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特别是进行TT的检测,对判断不同年龄组孕妇的血凝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项目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的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标本的轻度溶血对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干扰,但在严重溶血状态下 TT 明显延长。标本的采血量过少,则 PT、APTT、TT 都明显延长,FIB 水平也明显降低。采血量过多,对PT、APTT、TT 结果虽无明显影响,但 FIB 水平则会增高。标本离心后室温放置2、4 h,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室温放置6 h 以后 PT 明显缩短,APTT 明显延长,对 TT、FIB 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凝血试验中由于血样的溶血、采集量、存储等原因造成的标本不合格对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凝血项目检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PT、APT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凝、离心、黄疸等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r)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方法本试验选取100名外科术前体检无异常发现的新生儿,所有入选新生儿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将此100名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抗凝剂比例影响组(包括抗凝剂比例9:1组和抗凝剂比例校正组)、离心条件影响组[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组]、生理性黄疸影响组。利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几个处理组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且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逐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在相同离心条件下,抗凝剂9:1组的PT、APlTr明显延长。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的情况下,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的PT、APTT明显延长;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组中大部分标本PT、APTT正常,个别出现溶血的标本PT明显延长。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是新生儿检测胛、APTT的最适离心条件。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的条件下,生理性黄疸组与无生理性黄疸组的胛、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处理新生儿血浆标本时,应进行抗凝剂比例校正,离心转速不宜过快,否则容易引起溶血,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离心速度,延长离心时间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理性黄疸基本不影响PT、APTT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速度和时间对不同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婴儿新鲜血液标本共60例,另收集儿童及成人标本各60例,每例标本平均分成三份,分别以2 500 r/min离心15 min,3 500 r/min离心5 min和3 000 r/min离心10 min(对照组)。利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浆的PT、APTT、TT和FIB,同时应用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不同离心条件对成人凝血结果没有影响(P>0.05);2 500 r/min离心15 min和3 500 r/min离心5 min与对照组3 000 r/min离心10 min相比较,新生儿和婴儿PT、APTT、TT和FIB均缩短(P<0.05);儿童只有PT和APTT缩短(P<0.05),TT和FIB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乏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对于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应建立适宜不同人群的乏血小板血浆制备的最佳离心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离心全血所得的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的结果差异性,确定最适合实际工作的离心时间。方法将100例门诊患者的抗凝全血(每例两管)分为A组和B组,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离心10 min和5 min,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进行血凝常规检测,并且应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各项测定结果在离心5和1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血小板计数A组(离心10 min)和B组(离心5 min)的测定结果范围分别为(1~8)×109/L和(3~10)×109/L,均达到了乏血小板血浆的标准[<(10~20)×109/L][1]。结论凝血常规标本可以3000 r/min离心5 min后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FT、20例TF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硫酸鱼精蛋白与肝素钠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与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具高危出血倾向的危重病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硫酸鱼精蛋白与肝素钠1∶1.2的比例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1∶1的比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抗凝效果、出血情况、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参数的变化及患者的预后。结果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和普通透析治疗中,两组患者的凝血级别及凝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TT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肠癌晚期患者治疗期间排出柏油样大便,其他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情况。除对照组有1例肠癌晚期患者离世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对伴高危出血倾向的危重病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及血液透析治疗时,体外局部肝素钠抗凝1∶1.2的效果较好,能满足患者透析的抗凝要求,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