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羟基二氢小檗碱与盐酸小檗碱治疗大鼠2型糖尿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8-羟基二氢小檗碱(Hdber)和盐酸小檗碱(Ber)对大鼠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和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建立Wistar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Hdber低、中、高剂量组与Ber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8周后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并检测血清胰岛素(INS)、游离脂肪酸(FFA)和三酰甘油(TG)浓度.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血清INS降低,FFA和TG水平升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Hdber中、高剂量组大鼠餐后血糖降低,FFA和TG水平降低(P<0 01 ),Hdber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NS升高(P<0.01 );Hdber中、高剂量组餐后血糖与Be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FFA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8-羟基二氢小檗碱可有效治疗大鼠2型糖尿病,其降糖降脂功效与盐酸小檗碱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3):54
通过溴醇两步环氧化法并采用三苯基膦脱氧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反式4-氨基-3-羟基-3,4-二氢-2,2-二甲基-2-氢-1-苯并吡喃类化合物,通过IR、NMR、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合成二氯嘧啶脱氢酶抑制剂5-氯-2,4-二羟基吡啶。方法:以丙二腈、原乙酸三甲酯、1,1-二甲氧基三甲胺为起始原料制备1,1-二氰基-4-(N,N-二甲基氨基)-2-甲氧基-1,3-丁二烯,经冰醋酸环合得2-羟基-4-甲氧基-3-氰基吡啶,再经硫酰氯氯化形成5-氯-4-甲氧基-3-氰基-2-(1H)-吡啶酮,经47%HBr水解得5-氯-2,4-二羟基吡啶。结果:合成了5-氯-2,4-二羟基吡啶,总收率为56%。结论:该工艺路线成本较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1,3-二氢-1,3-二酮-2-氢-异吲哚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并合成沙利度胺的衍生物。方法氨基酸苄酯氨解N-邻苯二甲酰基-L-谷氨酸酐,所得产物经氢化脱苄后再与氨气成铵盐即得1,3-二氢-1,3-二酮-2H-异吲哚衍生物。结果成功地合成了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沙利度胺衍生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论利用本方法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获得较高产率的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8-羟基二氢小檗碱对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8-羟基二氢小檗碱干预NIT-1细胞后,以放射免疫法、液体闪烁计数法、酶法,分别检测其胰岛素水平、葡萄糖利用、葡萄糖激酶(GK)活性。结果在低浓度葡萄糖(5.5mmol/L)刺激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高浓度8-羟基二氢小檗碱(1.0μmol/L)的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葡萄糖利用活跃,且GK酶活性增强(P<0.05);在高浓度葡萄糖(16.5mmol/L)刺激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不同浓度8-羟基二氢小檗碱(0.5、1.0μmol/L)的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葡萄糖利用活跃,且GK酶活性增强(P<0.01或P<0.05)。结论 8-羟基二氢小檗碱能促进葡萄糖刺激下NIT-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IT-1细胞葡萄糖利用、增强GK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合成二氯嘧啶脱氢酶抑制剂5-氯-2,4-二羟基吡啶。方法:以丙二腈、原乙酸三甲酯、1,1-二甲氧基三甲胺为起始原料制备1,1-二氰基-4-(N,N-二甲基氨基)-2-甲氧基-1,3-丁二烯,经冰醋酸环合得2-羟基-4-甲氧基-3-氰基吡啶,再经硫酰氯氯化形成5-氯-4-甲氧基-3-氰基-2-(1H)-吡啶酮,经47%HBr水解得5-氯-2,4-二羟基吡啶。结果:合成了5-氯-2,4-二羟基吡啶,总收率为56%。结论:该工艺路线成本较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的Eg5抑制剂并测定其对Eg5蛋白的抑制活性。方法:利用药物设计软件,采用碎片生长的方法获得新结构的Eg5抑制剂,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制备,通过测定Eg5蛋白水解ATP后释放出的无机磷的量,得出化合物对Eg5蛋白的抑制活性。结果与讨论:设计并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Eg5抑制剂12个,目标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MS与元素分析确证。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Eg5的抑制活性测试,有10个化合物对Eg5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Monastrol。 相似文献
13.
设想1-羟基-8-甲氧基-2-甲酰基-3-乙酸甲酯-9,10-蒽醌,是研究蒽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较为理想的前体,并想利用该前体通过微生物转化来寻找新的毒性较低和更有效的蒽环类抗生素。本文以芦荟中提取的坝巴甙(barbaloin)(Ⅰ)为起始原料,氧化水解为芦荟大黄素(aloe emodin)(Ⅱ),经乙酰化、氧化、酰氯化三步反应将芦荟大黄素C-3上的羟甲基转化为甲酰氯基,再通过Arndt-Eistert反应而获得标题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四氢香叶醇的酯类衍生物合成及其透皮促进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四氢香叶醇(3,7-二甲基-1-辛醇)为原料,经酯化、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了丙酸四氢香叶醇酯及四氢香叶基硫烷基乙酸乙酯,并考察了它们对5-氟尿嘧啶的透皮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8个新的1(6-取代萘基-2)-1,2-二氢-2,2-二甲基-4,6-二氨基-1,3,5-三嗪及其原料6-取代-2-萘胺的合成。(Ⅴ)及(Ⅲ)用MGC-803胃腺癌细胞测定了抑制率及杀伤率。所有8个(Ⅴ)的抑制率均低于(Ⅲ),可能说明萘环上6-位取代对抗癌作用不利。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5个1-(取代萘基-2)-1,2-二氢-2,2-二甲基-4,6-二氨基-1,3,5-三嗪(V_(1~5))和1-(萘基-1)-1,2-二氢-2,2-二甲基-4,6-二氨基-1,3,5-三嗪(V_6)的合成及抗癌活性。(V_(1~5))对HL-60的抑制作用随6-取代基的增大而降低,对MGC-803的抑制作用也有类似的趋势。可能是6位带取代基的萘环体积过大,不适于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部位的原故。(V_6)对HL-60及MGC细胞均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扩张脑血管的新药,本文用D(-)-(?)-氨基丁醇将(±)-(?)羟基苯乙酸(扁桃酸)拆分成左、右旋对映体,再分别与顺式3.3.5-三甲基环已醇酯化,制得二个有旋光性的环扁批酸酯(Ⅵ,Ⅶ);此外,还合成了与它们相应的菸酸酯盐酸盐(Ⅷ,Ⅸ)及安妥明酸酯(Ⅹ,Ⅺ)。 (±)环扁桃酸酯的安妥明酸酯(Ⅲ)、丙酸酯(Ⅳ)及2-甲基丙酸酯(Ⅴ)、3.3.5-三甲基环已醇的顺反异构体的3.4-二甲氧基苯甲酸酯(ⅩⅢ、ⅪⅤ)和3.4.5-三甲氧基苯甲酸酯(ⅩⅤ.ⅩⅥ)也分别被合成。 相似文献
18.
邓兴国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2):24-26
采用 5,6 二氢 6 烷基 (芳基 ) 2H 吡喃 2 ,4二酮和醛进行缩合反应 ,合成了二 (4 羟基 5,6 二氢 6 烷基 (芳基 ) 2H 吡喃 2 酮 3 )烃。其结构经HNMR和元素分析证实。考虑到这是一个新的反应 ,对反应条件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进行了探讨。生物活性初步测定表明 ,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抗烟草花叶病毒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从Morgan和Mathison等所综述的抗心律失常药构效关系出发,以利多卡因和安搏律定(Aprindine)的结构作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33个1,2-二取代四氢异喹啉的酰胺类和烷胺类衍生物。经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初步试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对其构效关系作了初步小结。其中1-对甲苯基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最强,对心脏毒性小,并与安搏律定作了比较,其最小中毒量/最小有效量和最小致死量/最小有效量之值大大超过安搏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