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Schott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香鳞毛蕨对皮肤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是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纯天然中药[1~3]。香鳞毛蕨在中国以黑龙江省为分布中心,主要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滑石坡、火山岩浆缝中。近年来,香鳞毛蕨的药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人为干扰使其野生资源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香鳞毛蕨资源的保护性研究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用蕨类植物孢子进行组织培养,是快速繁育种苗的有效途径[4]。王全喜[5]、Momose[6]等对鳞毛蕨科植物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香鳞毛蕨配子…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犬小孢子菌入侵头发的过程、体外生长繁殖规律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取20例脓癣和白癣患儿断发、鳞屑标本,20%KOH制片,直接镜检;作病理切片PAS染色镜检;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培养分离原代菌落,再转种到米饭培养基上,25℃~28℃下培养,2d后观察。直接镜检发现头屑内有菌丝,还有大小分生孢子。断发毛髓质外除有镶嵌式孢子以外,还有大分生孢子,或者自外向内依次为毛小皮层(护膜)、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毛髓质内也有大分生孢子。病理切片显示,菌鞘部的病原菌形态与分布和断发残端及发根部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5.
乌蕨总黄酮及水提液的药理试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观察乌蕨有效部位总黄酮与乌蕨水提液的保肝、抗炎、止血作用,采用CCl4致中毒性小鼠肝损伤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及小鼠断尾出血法,观察乌蕨总黄酮及其水提液对小鼠血清ALT活性、耳肿胀度及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乌蕨总黄酮可降低CCl4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的活性,减轻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其水提液能减轻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对小鼠血清ALT的活性无明显影响。说明乌蕨具有保肝、抗炎、止血作用,其水提液中具有消炎、止血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源肺孢子菌的增殖方式。 方法 从10只肺孢子菌肺炎(PCP)大鼠模型肺脏灌洗液中分离肺孢子菌,用四胺银染色法确定感染情况。用扫描电镜观察灌洗液中肺孢子菌的增殖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肺组织内肺孢子菌的增殖情况。结果 PCP大鼠造模成功,GMS染色下肺孢子菌阳性。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肺孢子菌滋养体的二分裂增殖及接合生殖。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肺孢子菌滋养体的二分裂增殖、接合生殖与外出芽生殖,同时观察到包囊的内出芽生殖。结论 肺孢子菌有性生殖、无性增殖方式同时存在。在本研究中无性增殖方式包括滋养体的二分裂增殖、外出芽生殖及包囊的内出芽生殖;有性生殖方式为滋养体的接合生殖。 相似文献
8.
抗菌灵剂对糠秕孢子菌的抑菌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糠秕孢子菌是头皮或正常皮肤的一种寄生菌,但目前发现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和头皮糠疹等疾病的诱因可能与糠秕孢子菌大量寄生、繁殖有关,本文目的是为防治此类疾病提供有效药物的理论依据,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常见的临床表现及G实验对其诊断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5年4月至9月感染病区收治的83例临床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对其G试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咳嗽、憋喘进行性加重,胸部影像结果为典型毛玻璃状阴影改变,G试验诊断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36,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84.61%,阳性预测值为86.36%,阴性预测值为84.61%。结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G试验可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诊断提供一定实验室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85-5”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方法 将脱毒苗接种在不同培养基(单位:mg/L)(1.MS)(1.MS+BA+0.5.MS+BA0.5+NAA0.02;3.MS+BA0.5+NAA0.02+GA30.1;4.1/2MS+BA0.1;5.1/2MS+BA0.1+GA20.1;6.1/2MS+GA30.1)上,30d后统计新生叶片数、根数以及苗高等。然后选用2号培养基,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培养,同上记录有关数据。结果 在1,2和3号培养基上,具茎尖苗主茎发育良好,基部具1-3个腑芽;无茎尖苗腋芽发育, 芽长0.5-1.5cm。4,5和6号培养基上脱毒弱,叶少根多。在相同光照条件下,28℃时,各项测量均显著高于23℃时的值,在相同温度与,低光照培养,叶小苗高,强光则相反。此外,还发现BA和GA3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结论 在28℃,1000-2000lx培养条件下,采用2号培养基适于“85-5”脱毒苗的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北京儿童医院的头癣患者分离所得的182株犬小孢子菌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条件的探索。方法对致病真菌进行取样、培养、鉴定、分离和纯化,经微量稀释法测定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原药敏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结果受试菌株的接种浓度为1~3×104CFU/mL。除伊曲康唑、联苯苄唑、阿莫罗芬外,使用沙氏液体培养基测定的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均较使用RPM I-1640液体培养基时药物浓度明显升高。孵育温度为28℃,孵育时间为5 d。结论各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 in im al inh ib itory concentration,M I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38-A方案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作为一种较好的实验室方法被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靛基质是嗜肺巴氏杆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但在常用的手册及标准方法中,仅介绍了常规的靛基质试验方法,按此方法一般不易检测出嗜肺巴氏杆菌产生的较微量的靛基质。为此,我们就嗜肺巴氏杆菌靛基质试验时细菌的接种量,结果观察时靛基质萃取物二甲苯的使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耶氏肺孢子菌(PJ)既可定植于肺部,亦可引起肺部感染。为避免临床过度治疗及延误治疗,识别定植与感染很重要。多项研究显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及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G试验)可辅助诊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但二者有无鉴别PJ定植和感染的截断值呢?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m NGS技术、血清G试验在判断PJ感染与定植中的价值及二者之间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在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行肺泡灌洗液m NGS技术检出PJ序列数的40例肺部感染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NGS检出PJ是否抗PJ治疗分为PJ感染组21例,PJ定植组1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基础疾病及用药史[慢性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实体器官移植、慢性肺部疾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影像学特点(磨玻璃渗出影、间质改变、实变、结节、胸腔积液、囊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