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确诊为病脑的22例住院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并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22例病脑患儿均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经阿昔洛韦加综合治疗10~20天,治愈17例,好转3例,无效2例。结论阿昔洛韦是治疗小儿病脑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
沈霞  于毅 《河北医学》2001,7(2):109-111
目的L: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方法:复习199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历并分析治疗方法。结果:22例(39%)治愈,28例(50%)改善,6例(11%)自动出院,未进一步治疗,其中3例死亡。结论:作者的经验指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抗病毒剂(阿昔洛韦)是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6年来收治的2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总结。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季节、临床表现、脑脊髓、脑电图、脑C-T及其它相关检查。治疗中选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控制感染、应用脱水剂、营养脑细胞药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以及精心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结果本文病例全部临床治愈,治愈率100%,疗程轻者10天,重者21天,平均15天。结论阿昔洛韦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人体毒性低,抗病毒敏感性高,效果快,可做为治疗病毒性脑炎的首选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2例,女59例,年龄3个月~12岁,其中3~6个月5例,~1岁16例。~3岁41例,~7岁36例,~12岁23例。全年均可发病,以7~9月份为多,占523%。就诊时间为病后6小时~7天。发病当天就诊者58例,3天内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我市近期病毒性脑炎流行趋势,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珐:对我院收住的小儿病毒性脑炎13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5例患儿以5~6月份发病居多,学龄前后、局部地区集中发病,临床症状轻,脑脊液异常占63%。预后良好。结论:近期病毒性脑炎特点较以前有不同之处,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6.
冯勇 《当代医学》2014,(22):123-123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阿昔洛韦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脑炎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朱玉花 《中外医疗》2010,29(32):124-124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病毒唑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31例患儿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0例患儿总有效率8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在治疗时均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阿昔洛韦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用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穿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琥宁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方法用穿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用抗炎、对症治疗,治疗组用穿琥宁。根据治愈率、疗程等观察其作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疗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穿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G)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SVE)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SV E分为HDIG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HDIG(400 mg·kg-1·d-1),并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止痉时间、神志开始恢复时间、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P<0.01),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DIG治疗SVE能减轻脑组织损害,缩短疗程,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 研究背景]1996 年7 ~9 月间延边地区曾流行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此间收治313 例此病患儿.[ 病例报告]313 例均为急性发病,男略多于女;平均年龄9 岁,高峰在6 ~10 岁;均有发热、头痛,以低度、中度热为主,多数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以嗜睡为主;多数有脑膜刺激征.多数脑脊液改变,末梢血淋巴细胞升高.脑脊液、粪便中分离出肠道病毒.平均病程14d,愈后较好.[ 讨论] 本次流行的病毒性脑炎系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急,多见于学龄儿童,临床表现相对轻,病程短,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床康复护理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2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促进脑功能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临床康复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预后及后遗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56例预后良好,1例遗留下肢运动障碍,优良率为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一例留下癫痫后遗症,显著少于对照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若是可以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6例急性埃可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和随访结果观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06~2004-09确诊的26例埃可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半年至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26例埃可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为头痛26例(100%),发热26例(100%),呕吐20例(77%),惊厥6例(23%),无偏瘫、颅神经受损等限局性病变,无昏迷和死亡病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2例(85%);脑脊液细胞数(0-0.136)×109/L,蛋白最高为0.8 g/L;脑电图异常24例(92%);8例作头颅CT均正常;有18例出院后随访半年至1年,其中3例(11%)留有癫痫后遗症;脑电图恢复正常时间长短不一,最长达8个月。结论埃可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脑膜脑炎多见,病情相对较轻,综合治疗效果好,脑电图恢复时间较长,少数可留有癫痫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6例病毒性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6例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起病初期临床特点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发热、痫性发作、意识障碍。患者均于发病后短期内体格检查发现双侧瞳孔扩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科会诊临床诊断为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经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及抗炎治疗,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好转,但均遗留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结论:病毒性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并不少见,神经内科医师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2 6例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发热 112例 (88.89% ) ,头痛76例 (6 0 .32 % ) ,意识障碍 75例 (5 9.5 2 % ) ,其中昏迷 34例 ,嗜睡 2 6例 ,昏睡 15例 ,精神行为异常 71例 (5 6 .35 % ) ,呕吐 6 9例 (5 4 .76 % ) ,颈强 6 5例 (5 1.5 9% ) ,癫痫发作 5 0例 (39.6 8% ) ,肢体瘫痪 4 1例 (32 .5 4 % ) ,合并颅神经麻痹2 8例 (2 2 .2 2 % )。合并锥体外系症状 2 2例 (17.4 6 % )。共济失调 18例 (14 .2 9% )。CSF异常率 94 .87% (111 117) ,其中颅内压增高者 110例 ,细胞数增多者 10 6例 ,蛋白增高者 10 5例。EEG检查异常率 88.33% (10 6 12 0 )。头颅CT检查异常率 5 5 .0 0 % (4 4 80 )。脑的MRI检查异常率 10 0 % (2 6 2 6 )。影像学上见到颅内出血 11例。出院时完全康复 5 2例 (4 1.2 7% ) ,死亡 5例 (3.97% ) ,其余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成人病毒性脑炎早期以意识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CSF、EEG、MRI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患者年龄 ,起始治疗的时间 ,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的程度 ,以及脑内病变的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EN)在儿童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SV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SVE患儿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2),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对照组EN给予儿童配方奶粉,分4~6次鼻饲注入,观察组EN早期予以短肽型、再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喂养泵输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采集静脉血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和血清白蛋白(ALB),测量其体重,并观察胃肠道、相关肺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RBP、PA、TRF、体重增长值、住院天数以及胃肠道、相关肺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E意识障碍期间早期应用短肽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喂养泵输注,可减少患儿体重的消耗,减少胃肠道及相关肺炎并发症,改善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中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0 例(化脑组),病毒性脑炎患儿31 例(病脑组)作为研究对象, 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患儿2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PCT 浓度,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 实验(ELISA)检测血清MMP-9 水平。结果 3 组血清PCT、MMP-9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化脑组血清PCT 水平高于对照组、病脑组(P =0.001 和0.003),病脑组PCT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851);化脑组血清MMP-9 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病脑组(P =0.005 和0.009),病脑组较对照组亦升 高(P =0.007)。化脑组血清PCT 异常升高率高于病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10,P =0.000),而血 清MMP-9 异常升高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 =0.833)。经直线相关分析,化脑组血 清PCT、MMP-9 浓度与血白细胞(WBC)、C 反应蛋白(CRP)、脑脊液WBC、脑脊液清蛋白呈正相关,与 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P <0.05),与脑脊液氯化物水平无相关性(P >0.05),PCT 和MMP-9 血清水平呈 正相关(r =0.694,P <0.05);病脑组血清PCT 与血WBC、CRP 以及脑脊液WBC、脑脊液清蛋白、葡萄糖、 脑脊液氯化物水平均无相关性(P >0.05),MMP-9 与脑脊液清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血WBC、 CRP 以及脑脊液WBC、葡萄糖、氯化物水平均无相关性(P >0.05),PCT 和MMP-9 血清水平无相关性 (r =0.044,P >0.05)。结论 化脑组血清PCT、MMP-9 水平均明显升高,而病脑组仅MMP-9 水平升高,检 测PCT、MMP-9 血清浓度对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肖建军 《重庆医学》2005,34(6):862-86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观察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32例的病程和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48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和改善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脑炎儿童血清酶改变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vE)患儿急性期时血清酶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Olympus AU-600型生化分析仪测定VE急性期惠儿和肺炎发热患儿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并结合VE患儿的体温(T)、心率(HR)和临床表现,分析上述指标改变的机制.结果 ①VE患儿CK、AST和LDH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K与LDH之间具有相关性.CK、AST和LDH与体温之间具有相关性,VE患儿与肺炎患儿的体温和心率均高.②VE患儿与肺炎发热惠儿之间比较,CK、CK-MB、LDH和AST增高(P<0.01或P<0.05),二者不同之处是对照组肺炎患儿为无抽搐,而观察组VE患儿均伴有抽搐临床表现.③根据VE急性期惠儿肌肉收缩程度,分为4级,随着级别增加,血清CK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VE急性期患儿存在心肌损伤,抽搐是影响CK、CK-MB、LDH和AST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