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10年3月~2014年9月期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5.7±59.0)min,术中出血为(50±53.9)mL;术后进食清流食时间为(4.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7±6.2)d,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直径为1.0~16.0 cm,平均直径5.6 cm。CD34阳性者45例(90.0%),CD117阳性者42例(84.0%),S-100阳性者5例(10.0%)。中位随访23.3(1~55)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发现肝转移,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局部可切除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肿瘤大小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对胃间质瘤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胃间质瘤患者52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长、失血量、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应用于胃间质瘤患者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用时、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减少住院天数,且并发症较少,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8岁。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半月,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查体:上腹部偏左可扪及5cm×4cm大小包块,光滑,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尚可,无搏动感。胃镜示胃癌,于1998年3月16日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所见:胃体前壁有一肿物,直径约10cm,未达后壁,肿物与周围各脏器无粘连,幽门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胃体前壁可见一巨大蕈伞型肿物,直径9-5cm,表面大部为胃粘膜被覆,部分有溃疡形成,切面灰白色,质硬,细腻。幽门下查见淋巴结2枚,大者直径2cm。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联合腹腔镜在胃间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其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78例行超声胃镜联合腹腔镜下胃间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临床指标,并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本组78例患者均在超声胃镜引导及定位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中转开腹。内镜操作时间5~15 min,平均(10.3±4.7)min;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72.8±18.2)min;恢复时间15~37 h,平均(23.2±6.5)h;住院时间6~16 d,平均(8.5±2.3)d。术后均顺利出院,无胃腔出血、梗阻、穿孔、吻合口瘘、严重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超声胃镜能弥补腹腔镜和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层次清晰、定位精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4岁,因"间断呕吐咖啡样物4 d"入院。患者主诉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咖啡样物质,共呕吐5次,无晕厥,无意识不清。自服吗丁啉呕吐减轻,仍有腹痛,遂就诊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腹部柔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及双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以及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及过敏史。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3岁.因间断性上腹胀痛6个月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透示胃底平滑肌瘤.胃镜检查:见胃底部有一球形隆起,大小3 cm×2 cm×2 cm,表面光滑,黏膜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胃黏膜,入院手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消化道造影和CT的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消化道造影CT表现。14例均行双对比消化道造影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腔内型4例,腔外型6例,哑铃型4例,圆形或类圆形10例,分叶形4例,良性偏小平均直径约3.2cm,恶性偏大,平均直径约7.5cm。CT平扫示肿瘤呈均匀等密度4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8例,呈高、低、等混杂密度2例。增强扫描示4例呈中度明显增强,5例中度不均匀增强,以静脉期明显。病灶内有大片低密度坏死,周边强化5例。病理检查8例恶性,6例良性。结论 GST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消化道钡餐造影是基础筛选检查,结合CT可对GST作出比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确诊还需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53岁。因间断性上腹胀痛 6个月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 ,上消化道钡透示胃底平滑肌瘤。胃镜检查 :见胃底部有一球形隆起 ,大小 3cm× 2cm× 2cm ,表面光滑 ,黏膜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胃黏膜 ,入院手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眼观 :部分胃切除标本 ,胃底部见一半球形隆起 ,表面光滑 ,切面见肿瘤位于黏膜下肌层内 ,外至浆膜层 ,大小 3cm× 2cm× 2cm ;肿块呈卵圆形 ,灰白色 ,与周围界限清晰 ,质稍韧。于小弯近贲门处浆膜下触及一圆形肿块 ,位于肌层 ,边界清晰 ,不高出黏膜 ,黏膜面无明显异常 ;肿物大小 2cm× 1 7c…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8岁.因上腹痛20余天、黑便2天就诊.查体:上腹深压痛.胃镜见:胃前壁体、窦交界处3.0 cm×3.0 cm溃疡性病变,表面被覆白苔,周边黏膜隆起.另胃窦部大弯侧见隆起性病变,黏膜下肿物5.5cm×4.5 cm×4.5cm,表面略凹陷,被覆少量白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的9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P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Youden指数及界值,手术前后按界值分为术前低PLR、高PLR组,术后低PLR、高PLR组。分析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风险,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复发风险分级的基础上根据术前、术后PLR的界值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92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PLR分别为148.4±70.5(57.0~540.6)和206.7±115.3(71.4~945.7)。术前及术后PLR界值分别为167.2和175.2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分别为61.9%和85.7%,特异度分别为76.1%和54.9%。将本组患者分为术前低PLR(<167.2)组62例(62/92,67.4%)与高PLR(≥167.2)组30例(30/92,32.6%)及术后高PLR(≥175.2)组50例(50/92,54.3%)与低PLR(<175.2)组42例(42/92,45.7%)。术前高PLR组和低PLR组患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0%、69.9%、40.4%和96.8%、89.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1, P<0.05) 。术后高PLR组和低PLR组患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0%、71.3%、45.3%和97.6%、93.4%、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4,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风险分级高、术前PLR≥167.2是影响GIS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PLR能较好地反映GIST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可能成为一个较有价值的GIST复发风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7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77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胞质嗜酸较弱,瘤细胞为酸形或上皮样,或酸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刺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见管壁玻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92%,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53例患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转移、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影响GIST患者的生存率。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3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39例(73.6%),其中外显子11突变21例(53.8%),外显子9突变13例(33.3%)。KIT外显子11突变形式主要为5’端第557-558密码子缺失最常见;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结论 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生物靶向治疗和预测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67及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GIST蜡块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Ki-67及VEGF,并结合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分级进行分析。结果①Ki-67阳性17例(阳性率24·3%),其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VLR)0/6例,低度侵袭(LR)危险性1/16例,中度侵袭危险性(IR)3/21例,高度侵袭危险性(HR)13/27例,HR组Ki-67表达与IR、LR及VLR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3·61,P<0·01);生物学行为分级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435,P<0·01)。②VEGF阳性45例(阳性率64·3%),其中,VLR组(0/6例)的阳性表达率低于HR(22/27例)、LR(10/16例)及IR组(13/21例)(χ2=8·34,P<0·01)。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GIST的VEGF阳性率分别为51·2%(21/41)、82·4%(14/17)及83·3%(10/12),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的VEGF表达较梭形细胞型差异有显著性(χ2=7·40,P<0·01);VEGF的表达不但与生物学行为分级呈正相关(r=0·332,P<0·05),而且与病理形态学分型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Ki-67和VEGF的表达与GIST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可作为GIST生物学行为的潜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Sun B Qie S Zhang S Sun T Zhao X Gao S Ni C Wang X Liu Y Zhang L 《Human pathology》2008,39(3):444-451
Vasculogenic mimicry (VM) is the formation of fluid-conducting channels by highly invasive and genetically dysregulated tumor cells.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specimens of 84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long with clinicopathologic data and another 42 GISTs with fresh tissue that was used for gelatin zymography. VM was found in 21 of the 84 GISTs using CD31/periodic acid-Schiff double staining and CD117 and CD31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M-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 lesions with a mitotic rate > or =5/50 high-power fields and those with a lower mitotic rate (P = .000) and between the cases with and without liver metastasis (P = .00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M-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 high-risk group (5.9%) and the very low/low-risk group (12.5%) (P = .010) or the intermediate-risk group (39.5%) (P = .020).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VM indicated a poor prognosis (P = .0000).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VM, tumor size 10 cm or greater, and hemorrhage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a poor prognosis (P = .000, .005, .032, respectively). The staining indexe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 and MMP-9 were higher in the VM-positive than in the VM-negative group (P = .024 and .037, respectively). Gelatin zymography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MMP-2 and MMP-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VM-positive lesions (P = .013 and .033,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VM in GISTs is an unfavorable prognostic sign and that patients with VM-positive tumors are prone to suffer liver metastasis. Both MMP-2 and MMP-9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VM formation in GISTs. 相似文献
16.
bcl-2和p16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bcl-2和p16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良恶性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40例GIST(良性20例,恶性20例)中bcl-2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40例GIST中有29例表达bcl-2,23例表达p16,阳性率分别为72.5%和57.5%。bcl-2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p16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bcl-2、p16的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组织学分型、部位、性别及年龄均无关。结论 bcl-2及p16可能在GIST的早期阶段即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但两者不能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术后难愈性切口的临床效果及病理学分析。 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42例术后难愈性切口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择期行手术修复,在难愈性切口外围0.5~1.0 cm处设计切口线,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彻底切除切口与基底病变组织,深至深筋膜或肌膜,应用局部推进皮瓣修复缺损。观察术后皮瓣血运、切口愈合时间与愈合情况。切口与切口外围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组织炎症反应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术后局部皮瓣血运正常,切口未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2.0±3.0) d。病理检查显示难愈性切口中心组织炎症反应重,可见淋巴细胞[(140±21)个/HPF]浸润,切缘组织结构接近正常。术后随访2~6个月,切口无复发。 结论手术彻底切除慢性难愈性切口及外围0.5~1.0 cm处炎症病变组织,应用局部推进皮瓣可Ⅰ期修复创面,术后随访无复发,手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