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沭阳县属斑氏丝虫病中、高度流行区 ,1 980年调查平均感染率为 1 0 .5 %。1 985年开始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 ,1 987年通过了江苏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审评 ,2 0 0 1年通过了卫生部的审评。为了评估防治效果 ,探索丝虫病消长规律 ,并为消灭本病提供依据 ,从 1 988年起对该县人群和蚊媒进行了丝虫病监测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横向病原学监测 每年以不同方位、不同流行程度以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为选点原则 ,以总人口大于 1 0 0 0人的行政村为单位 ,5周岁以上人群为监测对象 ,进行整群抽样作病原学监测。监…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龙游县丝虫病流行历史、防治过程,总结经验,做好后期血测工作,力争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方法 按照浙江省卫生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技术方案》进行,开展病原学监测、蚊媒监测和晚期丝虫病人调查,以流行乡、村为单位确定监测点。在监测点内以5周岁以上居民为监测对象,血检采用双片法。采血时间晚上21时至次日凌晨2时之间进行。血片干后溶血,美蓝染色,镜检。结果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10年内(1992年)和10年后(1999年)的病原学监测,共监测5个流行乡中的10个流行村,血检人数4494人,占流行乡镇数的50%。流行区人口覆盖率为3.97%,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解剖中华按蚊873只,库蚊149只,均未发现人体蚴丝虫阳性(感染),对基本消灭前的历史晚期丝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共查78例,其中已死亡38例,健在40例,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38岁,病程最长的64年,最短23年。流动人口病原学监测108人,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结论龙游县自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及蚊媒和流动人口等方法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此结果表明丝虫病传染源已被消灭,传播途径已被阻断,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2000年浙江省卫生厅下文公布龙游县成为衢州市消灭丝虫病达标县。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连云区位于江苏省东北部 ,地处暖温带 ,年均气温为 1 4.3℃ ,年平均降水量为 882 .6mm,历史上属班氏丝虫中、低度流行区 ,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1 95 6年~ 1 986年连云区卫生防疫站共查治86632人 ,班氏丝虫感染阳性 3 35 0人 ,阳性率3.87%。大搞全民性爱国卫生运动 ,消灭蚊子及消除蚊子孳生场所 ,切断传播途径 ,对丝虫病进行普查普治 ,经过 30年的努力 ,我区于 1 986年通过了江苏省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考核 ,并于 1 987年转入监测阶段 ,现将 1 987年~ 2 0 0 2年丝虫病监测情况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原学监测 按省市丝虫…  相似文献   

4.
黄梅县位于鄂东 ,与江西、安徽两省交界 ,历史有丝虫病流行的乡镇 17个 ,389个村 ,总人口为 71395 5人 ,属马来、班氏丝虫病混合感染流行区 ,是黄冈地区微丝蚴率最高的一个县。经大规模查治后 ,1986年考核验收 ,微丝蚴率为0 .35 % ,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之后 ,连续多年开展了病原搜索和后期监测 ,结果表明 ,已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现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检查 (普查 ) 凡血检对象 ,于晚上 2 1∶ 0 0至凌晨 2∶ 0 0时 ,采耳垂血 6大滴 (12 0 μl)涂成 2张厚血片 ,溶血、染色后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再作 6…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丝虫病防治效果,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方法 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 技术方案》,开展病原学监测,蚊媒监测和晚期丝虫病人调查。结果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年外(2001年)的病原学监测,共 监测3个县(市)中10个流行乡中35个村,血检人数47618人,占流行乡镇的50%,流行区人口覆盖率为9.62%,均未发现微 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解剖中华按蚊270只,库蚊8425只,均未发现蚊体蚴丝虫阳性感染;对基本消灭前的历史晚期丝虫病 人进行个案调查,共查2例,均健在,男性1例,女性1例。结论 郑州市于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2001年按卫生部要 求,进行10年外达标监测。我市已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于2003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下文公布。  相似文献   

6.
武隆县属班氏丝虫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微丝蚴阳率597%。于1983年经原四川省考核:以村为单位微阳率降到006%,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1984年至1995年我县开展消灭丝虫病监测,现报告于后:1 监测对象和方法从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次年起开展:(1)病原学监测:10年内监测流行区人口的3%以上,乡覆盖面达30%;10年以上监测流行区人口1%以上,乡覆盖率达10%。(2)蚊媒监测:在进行过病原学监测的乡、村按不同方位和流行程度选三个点捕剖致倦库蚊3000只。(3)血清学监测:采流行区人群耳垂血清作丝虫抗体水平测定,并采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作对照。丝虫病原…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二例丝虫病网络直报疫情的调查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省原为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88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防治后期病原学监测自1993年以来,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2001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但2004年6月和2005年3月,网络直报丝虫病2例。接报后,作者即赴疫情报告单位及患者居住地进行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8.
赵桂仁  张志才 《中国校医》2010,24(12):891-892
新沂市历史上是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经过多年防治,1980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开展了病原学监测、蚊媒监测和血清学监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全球消灭丝虫病和卫生部全国消除丝虫病目标要求,为评价我市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现将1981-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监测,发现、清除残存传染源,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流行县(市、区)按照《安徽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横向、纵向的人群与蚊媒的病原监测。结果至2006年,安徽省丝虫病微丝蚴率已由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验收时的平均0.13%下降至零;8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丝虫病监测的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无微丝蚴血症后病原学监测范围,以县为单位都达到了覆盖流行乡镇30%以上和流行区人口3%以上。结论安徽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达到消除丝虫病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原有29个乡镇办事处流行马来丝虫病,采用综合防治前全市平均微丝蝴率为7.96%,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自50年代以来,采取查治阳性病人、普查普治、全民服药及普服海群生药盐等防治措施,于1986年经省级考核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8年顺利通过了卫生部复查验收。为巩固防治成果,进一步观察后期效果及基本消灭后的丝虫病流行状况,我们于1987~1998年在各流行乡镇进行了消灭丝虫病后的横向监测工作。一、内容与方法1.病原学监测:于各乡镇选择原流行较严重或以往防治中存在薄弱环节的流行区作为监测点。…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原为班氏丝虫病中、低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前全市微丝蚴血症者约 3 5万人 ,晚期丝虫病人约 1 5 75例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我市分别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全民口服海群生药盐 ,1 986年 1 1月经省级考核审评 ,全市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 ,为了彻底查清残存传染源 ,观察残存传染源的分布及传播动态 ,我市各流行县(市 )相继开展了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原学监测 主要针对原来较重及防治措施比较薄弱的地区进行反复抽查监测人群自然感染情况 ,耳垂血双片染色镜检。1 .2 蚊媒监测 …  相似文献   

12.
丝虫病曾在我市猖獗流行,经过多年查治,于1982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动态,为制订后期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988年开始我们在原流行区进行多年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纵向监测11选点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山东省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系统阐述了1984~2002年丝虫病的监测结果。横向监测,采取病原学、媒介学、血清学、流动人口监测、晚期病人调查等方法。纵向监测,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及原丝虫病流行区发病率的高低,在全省各地共选择5个县5个乡(镇)18个行政村进行固定监测。结果横向监测,在全省74个流行县(市、区)共调查502个乡(镇)1345个自然村,血检954467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30例,阳性率为0.003%;媒介调查,共解剖淡色库蚊378816只,检出阳性蚊虫161只,自然感染率为0.04%;血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0667人次,丝虫抗体阳性者148例,阳性率为1.39%,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水平;流动人口监测,在45个县(市、区)335个乡4473个村庄共血检36559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47例,阳性率为0.40%。纵向监测显示,累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59例,全部在3~6年内自然转阴,蚊媒自然感染率为0.04%,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与马来丝虫病传播动力学有关的蚊媒参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水洼村进行4年的病原学、昆虫学调查,根据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初步设计了年传播效率的公式;并用此公式对该村丝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计算,其结果与病原学调查结果相一致,表明当地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此公式有助于推断一个地区丝虫病流行与否,可作为评价丝虫病防治工作成败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 ,如何开展病原学监测 ,消除传染源后 ,阻断传播媒介 ,达到消灭丝虫病各项指标。于1985年基本消灭丝虫病之后 ,连续 13年在黄石市各流行区进行横向和纵向监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在辖区内选择流行较严重或防治中存在薄弱环节的流行区作为监测点 ,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 1岁以上的居 (村 )民进行常规血检 ,记录微丝幼数。1.2 微丝幼血症者的治疗 凡是血检发现微丝幼血症者均用海洋生常规治疗。成人 4.2 g 3个月 ,儿童剂量酌减。1.3 血清学监测 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人群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P) ,进…  相似文献   

16.
我市1998年10月下旬经省审评组考核,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现将我市消灭丝虫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病原学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11年后,1996~1998年在朱村、小楼等10个镇(占流行镇7143%)共血检11870人(占流行区人口3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瑞昌市消除丝虫病的防治工作经验、措施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瑞昌市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控制和消除丝虫病的策略、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958年普查瑞昌市有26个乡镇,207个行政村流行丝虫病。人群微丝蚴率为4.63%(1188/25 654),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后确立了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至1988年人群平均微丝蚴为0.35%。(52/15 016),1999/2000年开展了消除丝虫病的强化防治。病原学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的感染。结论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全民服药,药盐防治,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枣庄市原为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传播媒介。据 1958年调查平均微丝蚴率为 21%,最高达 40%。采取以消灭传染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多次普查普治,1983年微丝蚴率以村为单位均下降到1%以下,经卫生部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工作的重点转入病区流行趋势监测阶段,现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纵向监测 选择原丝虫病流行较重的峄城区金寺乡 4个自然村为监测点,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9.
普陀区面积54.99km^2,2004年平均常住人口数848737人,流动人口231090人。1981年确定丝虫病流行区时被定为丝虫病非流行区。为了解普陀区目前丝虫病流行情况,2005年我们对我区5000位门诊病人和体检人群进行了丝虫病的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宜昌县历史上为马来丝虫流行区 ,主要分布在该县东南部的丘陵平原地带 ,范围涉及 8个乡镇 ,195 6年首次在土门乡进行调查时 ,发现当时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高达 32 .9% ,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普查、普治 ,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 ,于1983年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自 1984年转入后期监测阶段 ,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人群监测 以历史上丝虫病患病率高的村为监测点 ,开展人群监测。采血、制片、染色、镜检均按《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和考核方法的要求进行 ;对晚期病人进行广泛调查 ,并填卡建档。同时在流行区和非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