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药“辛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润”为中药五味理论中一个有所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润何种燥证?辛润的代表药物是何  相似文献   

2.
辛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于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如何理解?历有争论,莫衷一是,后学则每为之困惑。为此,作者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辛润之说首倡于《内经》。原文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燥证,故须润之,此为常理。但何能以辛为之润呢?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原文紧接着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数语。笔者认为,此虽寥寥数语,却也是解答了疑问的。所以甚至有人认为这九个字不是原文而为读批注文呢。张介宾在《类经》中说:“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卒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  相似文献   

3.
辛润之说源于《内经》的《素问·藏气法时论》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从而得出辛可润肾燥之说法 ,后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药性功效———辛润理论。对于辛润的理解 ,历来都有不同见解 ,归纳近代之看法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辛润是一种废弃的旧说  相似文献   

4.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5.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肾燥",是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常,津液不得布散、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辛味(药物等)可以通达气机,宣发腠理,布津敷液,以治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之"燥"。  相似文献   

6.
高祥福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肾病治疗工作,在治疗膜性肾病(IMN)方面有独到体会。现将运用辛润法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浅述如下。1"辛以润之"理论基础"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如云:"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曰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相似文献   

7.
沈涛 《江苏中医药》2008,40(11):108-109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此处肝之苦欲正是<内经>对肝体阴用阳的临床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8.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都说明了湿病的治则不外苦燥和淡泄;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实践对上述治则有所发挥,现归纳为7法概述于...  相似文献   

9.
辛润辨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历有争论。笔者兹析于下。一、理论辨析“燥者润之”,此为常理。然何“食辛以润之”呢?张介宾《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可谓深得经旨。将辛润理论作为一种治法来理解,指的是对某些燥证用辛味药治疗,其机理  相似文献   

10.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系《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之一。何谓肾燥?辛味药何以能润?这是一向有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凡燥证,则有内、外之分,肾燥乃属内  相似文献   

11.
周安政 《河北中医》2008,30(3):268-268
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时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辛润"的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两说.  相似文献   

12.
探讨李发枝教授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首先分析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同时附以典型验案介绍其教授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论,结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提出辛润法是运用辛味药通过开达肌腠、宣通脏腑、三焦之腠理,使津液敷布而达到润燥生津以治疗干燥综合征,并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3.
辛润与苦坚     
药性入门后,有人常对辛润、苦坚提法生疑费解。认为辛味既然以其能行能散,苦味以其能燥能泄构成作用规律,为何又言辛润苦坚。寻求答案,可翻阅《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  相似文献   

14.
<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历来于“苦坚”药性之涵义及机制认识尚存歧意,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一谈管见。一、“苦坚”涵义“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涵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营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  相似文献   

15.
正洪钦国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年。洪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擅长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在临床上以辛通温润法治疗肾性水肿疗效独特,笔者有幸师从洪教授,现将其运用"辛润法"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总结如下。辛润法源自《素问》,《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曰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寒淫  相似文献   

16.
《内经》对于五味功效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奥,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归纳《内经》所述,辛味有发散、散郁、润燥的作用,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相似文献   

17.
据《内经》“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及《类经》“肾为水脏 ,藏精也 ,阴病者苦燥 ,故宜食辛以润之 ,盖能开腠理 ,致津液者 ,其辛能通也。水中有真气 ,唯辛能达之 ,气至水亦至 ,故可以润肾之燥”等理论 ,以辛润法组方 :生黄芪 15g,菟丝子 10 g,生山药 10 g,熟地 10 g,肉桂 3g,知母 10 g,莲子 10 g,北细辛 5g。日 1剂 ,配合小剂量优降糖 2 .5mg(3次 /d)为治疗组 ,30 d后 ,总有效率 96 .6 7% ,高于优降糖 5mg(3次 / d)对照组之 73.33% ,P<0 .0 5。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  相似文献   

18.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出自《黄帝內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虽寥寥数字,却寓有深意。兹就此作一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历代许多《內经》注家都曾有过解释,但说法不一,大致有下列几种看法。 1.认为是肝志急,如吴昆云:“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 (《吴注黄帝內经素问》)。 2.认为是肝脉弦急,如马莳云:“然肝脉主弦,最苦在急,急则肝病也。惟甘性缓,急食甘以缓之”(《黄帝內经素问注证发微》)。  相似文献   

19.
藿香正气散化湿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有内外之分,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早在《内经》即提出:“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等治湿之原则,总不外苦燥和淡渗。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广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厚朴、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擅治湿,可适用于湿邪为患的多种病证,被历代医家尊为“....  相似文献   

20.
苦寒论究     
<正>《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历代医家从《内经》出发,言苦能泄能燥。病有阴阳,药有寒热,苦味之药能泄能燥,可用于湿证。是故苦温之药,如苍术,多用于寒湿证;苦寒之药,如黄连,多用于湿热证。这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