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1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7例,占79.09%,特殊血管综合征23例,占29.91%。X 线颈椎摄片85.48%有骨质的退行性改变,结合治疗预后较好,转颈诱发或加重症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脑部后循环缺血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集中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解剖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治疗方法、预防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眩晕(约占50%),常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与美尼动乱综合征不同)。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5—03~2007—06,应用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严文伟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0):787-787
自2000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作对照研究,疗效满意,不易复发,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游国雄等提出的VBAIV的诊断标准:①眩晕为自身旋转式视物晃动感;②急性起病,年龄多数在中年以上,符合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③眼底动脉硬化,Ⅱ级和Ⅱ级以上,有或无颈椎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可发生中枢、桥脑、延髓或小脑的症状或体征.多呈发作性,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钟,长时间反复发作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引发中风,属中医"眩晕"、"中风先兆"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进展,兹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6.
秦展宏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149-149
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并与葛根素注射液(对照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病和颈部肌肉劳损患者时,疗效较满意。提示丹红注射液具有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降压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盘晓荣 《广西医学》2003,25(11):2239-2240
眩晕系指人体对自身和空间位置关系的错觉〔1〕,临床常见的病因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病及美尼尔氏病等。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十分常见 ,我科于 1996年至 2 0 0 2年采用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33例 ,取得较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3例病人中 ,男 2 0例 ,女 13例 ,其中老年前期 (4 5~ 5 9岁 ) 17例 ,老年期 (6 0~ 70岁 ) 16例。病程最长者 8年 ,最短 4个月。1 2 主要体征及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均有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 ,发作期间有头重、行走不稳的 18例 ;有恶心、呕吐的 2 …  相似文献   

8.
9.
椎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IV)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我科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高压氧对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例。观察组 35例 ,其中男 17例 ,女 18例 ;年龄 32~ 84岁 ,平均 5 6岁。对照组 33例 ,其中男 15例 ,女 18例 ;年龄 4 2~ 76岁 ,平均 5 4岁。病程 0 5d~ 2 2年。全部患者经辨证分为风痰瘀阻型 4 0例 (5 9% )、阴虚阳亢型 8例 (12 % )、肝肾阴虚型 9例 (13% )、脾虚痰湿型 11例 ,(16 2 % )。1 2 诊断依据 ①中年起病 ,病程缓慢 ,无明显外伤史 ;②出现一…  相似文献   

10.
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同时进行高刺激率(51次/s)ABR和常规(11次/s)ABR测试,观察两种测试方法的异常率。结果显示:高刺激率ABR(51-11次/s)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常明显高于常规ABR(11次/s)测试,尤其以V波,I~Ⅱ间期,Ⅲ~Ⅴ间期的异常率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65.67%,50.75%,35.82%对26.87%,17.91%,8.96%,两种测试方  相似文献   

11.
何茂春  姚显明  杨强 《西部医学》2012,24(2):378-37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83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确诊的83例患者中,超声和CT诊断颈动脉狭窄分别为41和43例,椎动脉狭窄分别为34例和38例。结论对于颈部血管狭窄,颈部超声和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椎动脉病变,二者联合使用能更全面的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12.
苏红彬  刘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066-2066,209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用辛伐他汀20mg+肠溶阿司匹林75mg,对照组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结果:随访12个月,他汀组再发TIA、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5.56%、2.20%、10.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6%、14.28%、39.63%(P〈0.05),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减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亦有所下降;不良反应轻微,如无禁忌证可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检出率达86.7%(26/3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多数为颅外血管受累。所有受检查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全面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高血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住院期间高血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无糖尿病病史且以首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入院的患者150例为观察对象,分别测定入院随机血糖,≥7.8mmol/L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第1、2、3、5、7天晨起空腹血糖,其平均值≥6.1mmol/L定义为住院期高血糖。以3个月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校正多个变量因素后,住院后发生高血糖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1.80, 95%CI: 1.39~2.86, P<0.01),不论是入院时高血糖组的患者(HR: 4.83, 95%CI: 1.93~12.06, P<0.01),还是入院时血糖正常组的患者(HR: 1.64, 95%CI: 1.06~2.54, P=0.03)。住院后血糖达标的患者与持续性高血糖患者相比,死亡风险降低(HR: 0.21, 95%CI: 0.08~0.52)。入院第一天血糖正常而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与血糖持续正常的患者相比,死亡风险增加(HR: 1.55, 95%CI: 1.01~2.39, P=0.04)。结论  住院期间的高血糖与死亡率增加有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入院后血糖达标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仪对56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发发病初期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与分析,并与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相对照,其中急性脑梗塞(ACI)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8例。结果发现:(1)绝大多数患病灶侧大脑半球总供血量及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脑血管阴及临床压力升高,脑动脉群弹性下降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衰退。(2)CVDI对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调节血压和血脂、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治疗前后CRP和MMP‐9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CRP和MMP‐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与对照组比较(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血清CRP和MMP‐9水平可能参与了其药效调节的机制通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丁苯肽软胶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9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病历号尾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病历号尾数为奇数的5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范畴,病历号尾数为偶数的45例患者进入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 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肽软胶囊进行干预.治疗14天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价,同时对比两组的MMSE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通过治疗,两组病情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MM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肽软胶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4年3月~2007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共放置支架20枚.术后1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并于术前及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经过治疗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17例(89%);术后同侧卒中2例(11%).患者NIHS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value of non-invasive medical imaging for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nosis and brain infarction.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62 carotid arteries were studied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 (DUS)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Eleven of the 31 patients were studied using CT angiography(CTA).CT and MRI of the brain were also done in all patients.The imaging results in 5 patie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Eight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receiv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imaging results and pathological data were conducted in 2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62 carotid arteries,mild stenosis was seen in 11,moderate in 14,severe in 21,obstructed in 4 and normal in 12.In 25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carotid arteries,there were a total of 35 focal or multifocal infarcts on the ipsilateral cerebral hemisphere,and 15 infarcts on the contrary side.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operations,DUS correctly diagnosed 6 stenoses,while MRA identified 7 correctly and CTA 8.Agreement on location of stenosis as performed by endarterectomy,DUS,MRA and CTA occurred in all patients.Histologically,areas of calcification and fibrousness were related to high densities on CTA,strong echoes on DUS,and low signal intensities on MRA.Relatively large amounts of necrotic material and foam cells filled with lipolytic materials on the intimal surface of arteries were observed during pathologically,corresponding to low and iso-densities of CTA.low echoes on DUS,and inhomogeneous signal intensities on MRA.Conclusions A strong link exists between carotid stenosis and brain infarction.The combined use of DUS,MRA and CTA can improve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the assess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s well as assist in ascertaining the nature of the pla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