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增强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并释出细胞毒性物质如过氧化物(O_2~-)、弹性蛋白酶,中性粒细胞(PMN)可促使炎症反应和引起直接的组织损伤。本实验研究了两种有激活PMN潜能的脂类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白三烯B_4(LTB_4)预激PMN,以及对其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弹性蛋白酶和过氧化物释放的作用。以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MN,并保证PMN占分离细胞的95%、活力在99%以上。PMN用PAF或LTB_4预激2、5、10、15、30或60min,随后加趋化剂fMLP,测定过氧化物最大生成率(Vmax)和弹性蛋白酶释放百分率。PMN未经PAF或LTB_4预激单加fMLP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L-选择素介导白细胞-烧伤血清激活的内皮细胞粘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L-选择素在大鼠中性粒细胞(PMN)与烧伤血清激活的内皮细胞间粘附中的介导作用。方法 用组织块法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用持续灌注法收集并分离大鼠PMN。收集标本测定L-选择素单抗、L-选择素配体硫苷脂孵育的PMN及PMEC间粘附率。结果 L-选择素单抗或硫苷脂能降低中性粒细胞与烧伤血清激活的PMEC间粘附率。结论 L-选择素介导了PMN与被激活的PMEC之间的粘附。  相似文献   

4.
烧伤后肺功能不全与氧自由基损伤密切相关。烧伤后应激所致的血流重新分布和逐渐加重的低灌流状态为氧自由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CD_(11)/CD_(18)复合物使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又可“放大”氧自由基效应,与内皮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共同对组织细胞造成损伤。烧伤后存在着“氧自由基-补体-中性粒细胞-肺损伤”的机理,氧自由基则在此机理中起着“扳机”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影响及参麦注射液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健康体检者和烧伤患者(伤后6、24、48 h)静脉血中分离出PMN,与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共培养,采用噻唑蓝法检测ECV304细胞活力.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内皮素1、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内皮素1/NO).另取伤后24 h血液标本与ECV304共培养,分别加入等渗盐水及0.5、2.0、8.0 g/L参麦注射液各100 μL,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上述指标及ECV304形态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在伤后6 h的PMN刺激下ECV304活力明显下降、内皮素1含量明显上升(P<0.01),伤后24 h的PMN刺激时尤为显著;而伤后6 h在PMN刺激下NO含量明显上升达峰值[(48.9±2.6)μmol/L,P<0.01],伤后24,48 hPMN刺激ECV304的NO含量与健康体检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内皮素1/NO的变化趋势同内皮素1.加入不同浓度参麦注射液共培养后,可使内皮细胞活力明显上升、内皮素1含量明显下降、NO含量明显升高,其中中浓度参麦注射液可使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态近似正常.结论 严重烧伤后PMN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活力、内皮素1/NO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以伤后24 h的PMN刺激最明显;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上述情况,对严重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烧伤继发急性肺损伤 (acutelunginjury ,ALI)患者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VEC)与中性粒细胞 (PMN)的粘附能力 ,观察C5a在PVEC PMN粘附行为中的作用程度及规律。 方法 采用微管吸吮技术 ,定量测定PVEC PMN之间粘附力值变化 ;测定髓过氧化酶 (MPO)活性 ,反映PVEC粘附PMN的数量。 结果 随着rh C5a浓度上升 ,PVEC粘附了更多的PMN ;粘附力值也逐渐增加 ,3 0 0 μg/Lrh C5a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MPO也随之上升 ;工作浓度为 1∶10 4 的anti C5aRMcAb可缓解急性肺损伤 (ALI)血清所致的MPO增加 ,呈量效关系 , 结论 C5a、C5aR共同参与了PVEC PMN的粘附过程。而且急性肺损伤所致的粘附力值上升可被anti C5aRMcAb所抑制 ,提示C5a、C5aR在烧伤继发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应用抗氧化剂 VitE 对22例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早期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严重烧伤复苏后,非治疗组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值上升、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均较健康人组和 VitE 治疗组显著:血浆过氧化脂质产物 MDA 升高与中性粒细胞(PMN)吞噬率,吞噬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而 VitE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见,治疗组 SOD 下降,MDA上升,PMN 功能下降均见减轻。结果提示,在严重烧伤早期复苏补液治疗中,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可防治严重烧伤后早期 PMN 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有关适宜用药剂量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前列腺素E_1防治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向大鼠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结果:ANP时,胰腺毛细血管通透性(PCP)明显增高,胰腺组织中性粒细胞过氧化酶(MPO)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明显增高。病理示组织内大量PMN浸润、片状出血、坏死。PGE_1使PCP明显下降,MPO、LPO显著降低,动物存活明显改善结论:PGE_1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减少氧自由基(OFR)释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及胰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鼠烟雾吸入伤血清体外刺激培养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了解PMN粘附与迁移变化,以及抗CD11a、抗CD11b和抗ICAM-1对PMN粘附与迁移的影响,探讨粘附因子在烟雾吸入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中用荧光标记PMN,测定PMN与烟雾吸入性损伤血清刺激的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在5μm滤膜上培养内皮细胞测定PMN迁移量,并采用抗体阻断技术,测定了粘附因子CD11a、CD11b和ICAM-1在PMN粘附和迁移中的作用。结果内皮细胞在此血清中培养12~24小时,PMN粘附率是正常时的3倍多,在此血清中培养24小时时PMN迁移量也增至2倍多,表明吸入伤血清能促进PMN与内皮细胞粘附和PMN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向血管外迁移;PMN迁移量与粘附率呈显著正相关(r=0.975,P<0.01)。PMN和内皮细胞粘附因子抗体(抗CD11a、抗CD11b和抗ICAM-1)能减少PMN与内皮细胞粘附率(44%、55%和51%)和PMN迁移量(39%、65%和58%)。结论烟雾吸入伤血清能增加PMN的粘附和迁移,其可能是PMN浸润的病理基础。进一步研究证明,粘附因子CD11a、CD11b和ICAM-1的增加在PMN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浸润的PMN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酶能导致进一步的肺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10.
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及烧伤血清刺激后PMN、巨噬细胞(Mφ)凋亡,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凋亡PMN的变化.方法选用Ⅲ度30%TBSA烧伤大鼠模型,收集伤后0、6、12、24hPMN,分离伤后24h烧伤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MN凋亡百分率;同时收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烧伤血清对Mφ凋亡变化的影响及烧伤后24h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结果伤后大鼠PMN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伤后6、12、24h各时相点无显著差异.烧伤大鼠血清刺激24h后,PMN凋亡百分率为(15.4±1.2)%,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0.6±3.9)%显著降低;而Mφ凋亡百分率为(23.2±2.1)%,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1.6)%增多;严重烧伤后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由(35.0±2.6)%降至(21.8±2.1)%.结论严重烧伤后及在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PMN凋亡延迟,Mφ吞噬凋亡PMN能力降低,可能凋亡的PMN被Mφ吞噬不完全,最终坏死,释放毒性内容物,是引发SIR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烧伤病人早期血清和创面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烧伤病人早期血清、水泡液和痂下组织液对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伤后3d内重度以上烧伤患血清、24h内水泡液以及1周内Ⅲ度创面痂下组织液体外培养正常PMN,以正常血清作对照,应用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PMN凋亡。结果 烧伤病人早期血清、水泡液和痂下液能抑制PMN凋亡,使PMN凋亡百分率下降、DNA断裂百分率降低,DAN凝胶电泳不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梯形带”;且痂下液与烧伤病人早期血清对PMN凋亡的抑制程度几乎相同,而水泡液的抑制作用稍弱于前两。结论 烧伤病人早期血清、水泡液和痂下组织液能抑制PMN凋亡。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多器官衰竭(MOF)是全身性炎性反应失调的结果,其中致敏中性粒细胞(PMN)被拘困于组织内,细胞凋亡对这些被困PMN的正常清除极为重要。相反,功能不良的细胞凋亡延长PMN生存期,并潜在性加剧PMN导致的组织损伤以及MOF  相似文献   

13.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机体正常的免疫机制,但如果失控,则可能造成机体损伤。肺脏是最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了解PMN与内皮细胞粘附的机制,对ARDS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羟乙基淀粉对内毒素感染大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HES 200/0.5)对内毒素感染大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LPS,6 mg/kg),LPS HES组(HES,3.75、7.5、15、30ml/kg)及HES对照组(30ml/kg)。分别于LPS注入后4 h检测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肺湿干重比、肺组织中性粒细胞(PMN)浸润,2 h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水平。结果3.75 ml/kg和7.5 ml/kg HES显著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湿干重比和PMN浸润(P<0.05),3.75、7.5和15 ml/kgHES显著降低肺NF-κB活性(P<0.05)。结论较低剂量HES具有抑制感染状念下毛细血管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可能与其降低肺组织PMN浸润、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15.
ARDS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自身免疫系统介导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细胞动力学研究表明,血管中50~60%中性粒细胞储存在肺血管床,存在“着边”和沿血管内膜“滚动”现象。由于肺毛细血管的物理约束力,其绝大部分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当失血性或感染性休克时,肺血流成慢,肺血管容量进一步扩大。随之,炎性调节因子介导的粘附机制增加中性粒细胞聚集。参与内毒素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有TNF-α、Il-1、Il-8和Il-6。炎性内皮细胞增加其表面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ELAM),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以及细胞颗粒膜蛋白140(GTMP-140)。未受刺激的中性粒细胞表面存在植物凝血素粘附分子(LECAM),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则表达整合素(Intergrins)。整合素是由普通β_2单位或一组不同的18链(CD18)与不同的α链(CDlla、CDllb、CDllc)共价结合所组成。在其表面形成三个不同的异构二聚体。一般中性粒细胞粘附和  相似文献   

16.
失血性休克后,中性粒细胞(PMN)被预激是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前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动物用林格液(LR)复苏后其肠系膜淋巴液对PMN仍有预激潜能并可导致肺损伤,而用高渗盐水(HTS)复苏者其肺脏受到保护,因此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动态测定烧伤大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含量,观察并分析烧伤早期肺组织内PMN粘附扣留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两组动物均分批在伤前及伤后24小时内动态取材,测定外周血PMN含量、MPO活性,并作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两组动物伤后肺组织内MPO活性均逐渐增高,伤后8小时起维持较高水平,以延迟复苏组增高更为明显;②两组动物外周血PMN计数均于伤后0.5小时起迅速增加,于伤后2~4小时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与MPO活性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③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肺组织内有大量的PMN粘附扣留,也以延迟复苏组为明显。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肺组织内有大量的PMN粘附扣留,PMN粘附扣留可能是烧伤后早期肺脏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肺损伤(ALI)及ARDS的发生中,中性粒细胞(PMN)过度活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PMN与肺血 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反应、PMN的效应反应,如呼吸爆发、脱颗粒,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凋亡抑制、脂质介质释放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严重创伤后常并发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导致死亡。其中心病理机制为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并牢固粘附于炎性血管内皮细胞,随后浸润至周围实质,对器官进行第二次攻击造成损伤。P-选择素在中性粒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P-选择素的结构、分布及参与炎症的机理,并对它在创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和MOF时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机制及相关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动物实验大体标本进行肝组织观察和检测,人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培养,并利用微管吸吮系统,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CAM-1)单抗的应用,观察了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0%以上,Ⅱ~Ⅲ度48小时内)血清对 P-选择素和 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的影响,两细胞间粘附力的变化及 ICAM-1单抗的影响。结果①烧伤后各时相点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明显增高,形态学观察有中性粒细胞聚集;②在正常血清培养下未检测到肝细胞表面 P-选择素和 ICAM-1,烧伤血清作用后从1小时开始检测到 ICAM-1增多(P<0.05),6小时达到高峰(P<0.01),以后仍维持在高水平。肝窦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检测到少量 P-选择素和 ICAM-1,烧伤血清作用后增多的状况和肝细胞相同;③正常血清对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复合培养,其粘附力渐增加,用烧伤血清后其粘附力于1~2小时较对照组增加显著,随后粘附力下降,与对照组无差异,到24小时反较对照组为低,ICAM-1单抗有降低粘附力的作用。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粘附分子 P-选择素和 ICAM-1在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面的增加是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聚集的关键,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肝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