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深入推广虽然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平坦型病变的发现与鉴别仍较为困难。为进一步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已发展了多种辅助检查手段,如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等,其中也包括窄带成像技术。窄带成像(Nar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是于1997年提出概念,并于2006年推出商品化机型的新型内镜下光学图像强调技术,能提高消化道粘膜表面结构的观察水平。  相似文献   

2.
胃镜、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最重要的方法。目前有多种新技术运用于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临床应用中,包括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CE)、细胞学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以及自动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等,其中,NBI内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放大内镜(ME)、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先应用普通内镜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再应用放大内镜加窄带成像技术方法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病变表层观察、如为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腺管开口形态(Pit)观察分类,再观察表面微血管形态(CP)分型;如为食管病变,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之后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法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述检查后发现的隆起病变再进行超声扫描。最后对隆起病变进行选择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作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构作为诊断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⑴应用上述三种内镜技术联合检查上下消化道206例患者中发现271个隆起病变,有病理结果者250个病变。上消化道隆起病变110例,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病变位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肠20例,回肠末段5例,结肠50例,直肠肛管41例。上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250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8.40%(246 /250)。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能对消化道隆起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Pit)和微血管形态(CP、IPCL)显示清晰,可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再联合微探头超声内镜(MPS)更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与结构,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治疗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内镜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消化道; 隆起性病变; 诊断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放大内镜 ( Magnification endoscopy),窄波成像(Narrow-band imaging)等新型内镜,与普通内镜相比,这些新型内镜的分辨率明显提高,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也明显提高。但它们仅限于对胃肠道黏膜表面的观察,且不能在细胞水平对黏膜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的关键。自1805年德国的Bozzini提出内镜(Endoscopy)的设想以来,已经过了近200年。期间,内镜本身的技术更新,经历了硬式内镜、纤维内镜、到目前的电子内镜的三大阶段,加上与超声技术、染色技术、放大技术等的结合,使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越来越显示出特定优势。内镜技术被誉为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内镜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内镜、超声内镜(EUS)、放大内镜(ME)和窄波成像(NBI)内镜等相继研发和导人,在规范内镜形态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早期胃癌检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学(存在诊断、质的诊断和量的诊断)。存在诊断是观察病变凹凸、色泽和光泽等改变;质的诊断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性质;量的诊断是判定癌的浸润深度、浸润范围和组织类型等。  相似文献   

7.
王彩娟 《甘肃医药》2014,33(2):127-128
目的:通过分析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胃镜室自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4206例,发现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49例,分别进行放大内镜、NBI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粘膜在形态、色泽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度进行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活检送病理学检查。结果:49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26例。NBI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在观察粘膜腺管结构显示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NBI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NBI放大内镜分别为91.6%(11/12)、94.6%(35/37)、95.9%(47/49),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3%(7/12)58.3%(29/37)78.4%(37/49)。NBI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结论:电子放大内镜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对疑似病变进一步进行NBI检查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胃部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消化内镜已成为诊断、治疗和评估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光学和电子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内镜技术如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窄波成像等[1~5]。这些新的电子内镜为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所有以上技术仅限于对病变表面形态的观察,仍需依靠活组织病理学诊断才能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诊断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内镜诊断技术。该文主要针对其内镜诊断及新的内镜成像技术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钢志  戴宁 《医学综述》2008,14(7):1009-1011
在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目前,有多种内镜检查方法用于临床:普通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荧光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窄谱成像技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各种方法在EGC的诊断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临床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相应的筛查方案,以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龚航  刘先丽  胡珍 《浙江医学》2021,43(1):112-115
消化道肿瘤的患病率、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食管癌、胃癌以及结直肠癌在我国最为常见。目前消化道内镜已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镜技术不仅能直视消化道早癌黏膜的细微病变(包括颜色、形态等),并能取活检以及完成内镜下治疗。在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及巨大良性病变和电子设备实时更新的需求下,电子内镜设备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笔者主要针对包括新型联动成像技术在内的电子染色内镜原理以及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内镜(chromoscopy)是一种有利于及早发现病变的消化内镜检查的重要诊断工具。目前消化内镜在县、乡两级医院多已广泛开展。随着维权意识加强,患者的就医要求也在提高,但常规镜检使微小或恶性早期病变极易漏诊或误诊,使得医疗纠纷增加。现将我院2008年某段时期的80例患者实施色素内镜方法及诊断结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消化内镜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为代表的一组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突现消化道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等微细形态,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异型增生和癌组织的检出率。现就具有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的上述三种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疾病诊疗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243-1246
消化道早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筛查主要借助于消化道内镜技术,为提高传统内镜发现诊断消化道病变的能力,通常于内镜检查前行消化道染色以突出病变。蓝激光成像技术是新一代的消化内镜技术,相比传统的内镜技术,蓝激光成像技术具有特有的发现消化道病变的能力,不仅可以用于非癌疾病的诊断,而且具有很强的发现消化道早期癌病变的能力。近年来关于蓝激光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表明其能显著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本研究主要分析国内蓝激光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对消化道早癌诊断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色素内镜在食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色素内镜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对87例食管疾病患者在普通内镜检查之后进行了色素内镜检查。结果表明,普通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色素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色素内镜正确诊断率为100%。进一步证实色素内镜能使病变区明显化,从而可发现普通内镜下不易发现的病变、明确病变的性质、类型及范围,从而提高了正确诊断率及活俭成功率。同时对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及分析55例可疑食管早癌病变的病理结果,探讨卢戈氏碘色素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所进行的可疑食管早癌病变的病理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病例中,卢戈氏碘色素NBI技术的漏诊率为0%,检出率100%,普通内镜漏诊1例高度异型增生和12例低度恶性倾向性病变,检出率76.3%;单纯NBI对早癌及高度异型增生未漏诊,但漏诊9例低度恶性倾向性病变,检出率83.6%;碘染未漏诊所有病变(检出率100%)。结论卢戈氏碘色素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冯业全  陈雪  陈万宁  杨清清  刘倩 《重庆医学》2012,41(25):2626-262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内镜下诊断早期胃肠道肿瘤检出率较低,如早期胃癌(EGC)的检出率仍徘徊在10%以下。努力探讨内镜下辅助诊断技术,有效提高早期肿瘤肉眼识别与诊断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色素内镜即染色法内镜检查因操作简便易行、阳性诊断率高、且无需昂贵的辅助器械,正日益受到关注并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利用某种色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系统的、随机活检的内镜以提高在Barrett食管(BE)中检出肠化生(IM)和异常增生。使用乙醇乙酸法的放大色素内镜可直接活检以提高IM和异常增生的检出。患与方法:使用放大色素内镜对28例患进行研究(115倍光学变焦,乙醇乙酸法)。根据Guelrud分类确定色素内镜模式,随机选择BE的一个或数个区域行内镜活检。结果:在72例活检中,诊断IM的模式Ⅲ、Ⅳ相关的阳性预测值在放大色素内镜和组织学的一致性为72.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和42.9%。诊断准确率为75%。在6例呈高度异常增生组织活检中,3例因为2种特殊模式确定为可疑的高度异常增生:由于黏膜襞的结构破坏和黏膜血管过度形成而引起局部损伤呈嵴样脑回状结构。结论:使用乙酸的放大色素内镜可在BE中定向活检IM,并有助于高度异常增生的检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窄谱成像放大内镜(ME-NBI)与色素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疑似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E-NBI与色素内镜检查,记录大肠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检查影像特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E - NBI与色素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结果 根据Kudo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