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croRNA-29a(miR-29a)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青岛市中医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入院后均完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测定冠状动脉斑块CT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外周静脉血循环miR-29a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根据miR-29a中位数(miR-29a=1.13)将患者分为高miR-29a组及低miR-29a组,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外周静脉血中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表达及炎症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高miR-29a组的ESM-1、ET-1、NO、TNF-α均高于低miR-29a组(P <0.05);斑块不稳定患者miR-29a水平高于斑块稳定患者(P <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iR-29a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 <0.0...  相似文献   

2.
商丹  赵艳芳 《医学综述》2012,18(10):1467-1469
冠心病是血管壁一种慢性炎性反应过程,冠状动脉内的炎性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炎性反应涉及多种炎性反应因子,目前已知的血清炎性因子,如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核因子κΒ、组织因子、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等,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46a及miR-16的表达及与RA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A患者活动组24例、缓解组16例及健康对照16例PBMCs-miR-146a、miR-16的表达水平,并且与RA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患者组miR-146a、miR-16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RA活动组与缓解组的比较中发现活动组miR-146a、miR-16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P<0.05)。RA患者组miR-146a、miR-16的表达与ESR、CRP及DAS28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均<0.01),与RF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miR-146a和miR-16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RA病情活动相关,提示miR-146a和miR-16的检测可作为RA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iR-146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将患者分为3组:尿白蛋白正常组(UACR<30mg/g,58例);微量尿白蛋白组(30mg/g≤UACR<300mg/g,44例);大量尿白蛋白组(UACR≥300mg/g,2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血清miR-146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46a及TNF-α与UACR的关系。结果 与尿白蛋白正常组相比,微量尿白蛋白组和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的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且随尿蛋白升高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尿白蛋白组和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的miR-146a水平均低于尿白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iR-146a与UACR呈负相关(r=–0.574,P<0.05),TNF-α与UACR呈正相关(r=0.824,P<0.05)。miR-146a预测糖尿病肾病的敏感度为77.1%,特异性为79.3%(95%CI:71.7%~87.4%,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iR-146a及TNF-α可作为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分子学标志物,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年5月到2016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4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析患者EATV与冠状动脉斑块的关系,对比不同斑块类型患者的EATV,不同EATV的有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情况,以及不同EATV患者经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的斑块相关指标.结果:有斑块组EATV≥85mL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类型患者的EA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组EATV≥85mL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EATV<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TV≥85mL者的斑块、脂质及坏死的体积均大于EATV<85m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EATV对于其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且EATV越高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探讨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A)的相关性。方法 对53例CHD合并DM患者及49例不合并DM的CHD患者冠状动脉进行IVUS-VH检查,分析两组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GA、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HD合并DM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合并DM的CHD患者(36.7%∶14.5%,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不合并DM的CHD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GA水平与纤维脂肪组织呈正相关(r=0.018,P<0.05),明显优于HbA1c。结论 CHD合并DM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合并DM的CHD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G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53-457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依据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3个亚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测定各组颈动脉超声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颈动脉顺应性(CAC)、总动脉硬化程度(β)、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各组血清中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蛋白酶K(CatK)、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及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法分析颈动脉超声参数与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间相关性。结果:4组PWVβ、CAC、β、IMT、CatK、ICTP、MMP-2、MMP-9、hs-CRP、TNF-α、IL-6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受试者PWVβ、β、IMT、CatK、ICTP、MMP-2、MMP-9、hs-CRP、TNF-α、IL-6升高,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均<0.05);而CAC值则逐渐下减小,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颈动脉超声参数PWVβ、CAC、β、IMT与CatK、ICTP、MMP-2、MMP-9、hs-CRP、TNF-α、IL-6表达水平间均呈明显正相关,CAC则与其存在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参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及病情进展评估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脉斑块稳定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68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根据血管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0)和斑块易损组(n=38)。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预测冠脉斑块稳定性及预后的价值。结果斑块稳定组血小板、PLR水平低于斑块易损组(P<0.05),两组淋巴细胞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PLR预测斑块易损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为0.841(95%CI:0.732~0.919)、71.05%、90.00%、118.64。高PLR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2.78%(19/36),高于低PLR组(18.75%(6/32),P<0.05)。PLR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为0.845(95%CI:0.736~0.921)、80.00%、79.07%、125.64。结论PLR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及预后关系密切,检测PLR水平有助于评估斑块性质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9):1290-129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评估及其与斑块稳定性、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SAP组、UAP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采集血清及外周血标本,测定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及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结果:SAP组和UAP组患者的颈动脉PWVβ水平、血清中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患者的颈动脉PWVβ水平、血清中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AP组;PWVβ高水平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CD62p、CD63、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WVβ低水平冠心病患者。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参数PWVβ对斑块稳定性及血小板功能具有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双源64层CT(64-DSCT)与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80例疑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64-DSCT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下确认病变血管后行IVUS检查。以IVUS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分析64-DSCT的检测效能。结果 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IVUS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28个血管节段出现病变存在斑块,64-DSCT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7%、89.09%、92.64%、90.63%、95.15%;IVUS检查结果显示80例患者的96个血管节段中包括软斑块26块,纤维斑块12块,混合斑块40块,钙化斑块18块;而64-DSCT检查结果(准确率)为28块(92.86%),纤维斑块10块(83.33%),混合斑块41块(97.56%),钙化斑块17块(94.44%);两种检查方法检测狭窄程度、血管横截面积、管腔面积、EI、PA、R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DSCT对斑块性质的检测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PO水平。结果:MPO在AMI和UAP组中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O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多种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参与此炎症反应,也参与不稳定性斑块的病理形成过程及随之发生的斑块破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脂质的聚集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变过程,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使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狭窄,而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脂质核心的大小、斑块纤维帽的厚薄及炎症活动性决定斑块的稳定性,已发现多种炎性因子参与此炎症反应。现就炎性因子及炎性细胞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心肌各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并分析fQRS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罪犯血管的相关性。结果fQRS波在下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和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和非LAD病变、LCX和非LCX病变、RCA及非RCA病变各导联fQRS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在多支病变患者的发生率与单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RS波在心电图下壁导联Ⅱ、Ⅲ和aVF的发生率较高,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但心电图不同导联的fQRS波不能明确定位罪犯血管病变支和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24例对照组成员血清C-RP含量。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RP与老年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与内皮功能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间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正常对照(CTL)组各30例的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AMI组的血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均高于AP组和CTL组(P值均<0.05)。AP组3个指标高于CTL组(P值均<0.05)。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间彼此正直线相关(P值均<0.01)。结论: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炎症反应通过损伤内皮细胞的功能而起作用,并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冰 《医学综述》2012,18(5):654-656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化的血小板通过其表达和释放的内容物而发挥其黏附、变形、聚集和释放等病理生理作用。通过研究血小板活化功能和冠心病的关系,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有利于心血管事件的预报和预防,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