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血热、血燥和血瘀)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硝酸根还原酶法对30例健康对照者和90例(各分型均为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VEGF、NO进行检测,并分别对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银屑病中医辨证的三个证型的VEGF和NO均大于正常人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中医辨证三个证型组间的血清VEGF和NO,均为血热证组>血燥症组>血瘀证组,且血热证组与血燥证组、血瘀证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燥证组和血瘀证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NO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各证型中血清均呈高表达状态;VEGF、NO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在人群中的分布,探讨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纳入2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各项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基本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证(70.3%)>血燥证(17.3%)>风热证(12.4%);疾病分期依次为:稳定期(57.5%)>进行期(26.9%)>消退期(15.7%)。(2)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的关系:风热证在进行期中所占比例较大,血瘀证和血燥证在静止期中所占比例较大。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3)中医基本证候与各项病情评判指标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PASI评分风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瘙痒评分风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回归分析发现:躯干部的PASI评分和瘙痒评分对3种证型的影响程度不同,与血燥证和风热证正相关,与血瘀证负相关;年龄分段与血燥证负相关。【结论】血瘀证与稳定期的病人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证型与银屑病分期可能有对应关系: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初次发病时的年龄)、年龄(接受证候调查时的年龄)、复发次数、总病程及本次病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 6.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2 675例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病程等因素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中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最为常见,其中血热证1 489例(55.7%),血燥证593例(22.2%)和血瘀证323例(12.1%),以上3型之间发病年龄及患者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燥证发病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热证,血瘀证患发病年龄最大,血热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燥证,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大;血热证的复发次数少于血燥证和血瘀证(P<0.01);3型之中血热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均最短,血燥证次之,血瘀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最长(P<0.01)。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是"从血论治"银屑病的基本证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3个证候间不仅存在着时相性,而且治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凉血解毒方从肝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1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以凉血解毒方为基础方,血热证加用清肝泻火药,血瘀证加用疏肝行气药,血燥证加用柔肝养血药,并在3个证型中均加用疏肝解郁药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复方青黛胶囊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PASI评分、中医兼证以及DLQI积分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PASI评分下降率、部分中医兼证以及DLQI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关观察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凉血解毒方基础上从肝论治银屑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皮损程度、中医兼证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再评价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0例,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按照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予蜈蚣败毒饮口服,对照组予消银颗粒口服,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际入组491例银屑病患者,治疗组血热证与血瘀证显效率分别为81.7%和88.1%,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燥证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0.4%和76.1%,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率较高,但不同证型的疗效有差异,其中以血热证和血瘀证最为显著,总体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不同证候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证组26例、血瘀证组21例、血燥证组17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将3组T淋巴细胞(CD3+T)、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T)、辅助性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CD4/CD8)与相应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CD3+T3组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血瘀证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证组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燥证组较正常值升高(P<0.05),3组间两两比较,血燥证组较血瘀证组、血热证组升高(P<0.05),血热证组较血瘀证组降低(P<0.05)。CD8+T血热证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血热证组降低(P<0.05),血瘀证组与血燥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血热证组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正常值升高(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血热证组升高(P<0.05),血瘀证组与血燥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CD4+T和CD8+T的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银屑病患者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各证型皮损的皮肤镜表现特征,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银屑病中医证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确诊的且经中医辨证分别属血热证、血燥证及血瘀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例。使用皮肤镜观察记录各中医证型皮损的背景颜色、鳞屑特征、血管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热证患者皮肤镜下图像背景颜色亮红甚至鲜红、点状血管密集颜色亮红甚至紫红、鳞屑较少呈细碎状,与血燥证、血瘀证患者镜下皮损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燥证患者皮肤镜下图像背景颜色淡红,点状血管较为稀疏颜色淡红、鳞屑较多密集且单片鳞屑面积较大,与血热证、血瘀证镜下皮损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皮肤镜下图像背景暗红可见色素沉着,点状血管较少见颜色略深于肤色,鳞屑少见,与血热证、血燥证镜下皮损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各证型皮损具有典型的皮肤镜影像表现,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的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设计,调查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3个主要中医证候,在不同病期、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揭示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结果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总病程无关。结论银屑病3个主要证型之间存在着时相性,每一次发病初期为血热证,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规范化辨治方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从"血"论治银屑病的辨治规律,为建立银屑病中医辨证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方法 ,治疗组内服根据中医名家经验制定的标准方药,对照组内服接诊医师自行处方,疗程8周。治疗前后进行PASI评分,评价疗效,同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200例,对照组213例。两组PASI评分、各单项症状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或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疗效、各证型疗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从血论治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型,采用规范化辨治方案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屑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特点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就诊的银屑病患者90例,根据其中医证型分为血热、血燥、血瘀组,每组30例,另选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同时根据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评分法(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将所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间Th17/Treg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银屑病患者Th17、Treg细胞比例及Th17/Treg比值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热、血燥、血瘀组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热组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均高于血燥、血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eg细胞比例均低于血燥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热、血燥、血瘀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血热组IL-6、IL-17、IL-22、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血燥、血瘀组,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水平均低于血燥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eg细胞比例低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与PASI评分呈均正相关(r=0.807,r=0.828,P 0.001),Treg细胞比例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r=-0.608,P 0.001)。结论外周血Th17/Treg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患者血热、血燥、血瘀三证型之间存在表达差异,且以血热型最为显著,此可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初步量化参考指标。此外,Th17细胞比例、Th17/Treg失衡程度越高,Treg细胞比例越低,银屑病患者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决银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3(IL-23)含量的影响。方法 76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内服复方青黛胶囊及决银颗粒,2组同时均外用卡泊三醇,观察2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外周血IFN-γ、IL-23水平以及2组治愈病例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PASI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FN-γ、IL-2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0.01);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决银颗粒能有效降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PASI积分及血清IFN-γ、IL-23含量且能降低复发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蜈蚣败毒饮对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同时对血小板相关参数与银屑病皮损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4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除去脱落病例,完成患者中血热证197例,血燥证102例,血瘀证89例,每证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中药制剂蜈蚣败毒饮,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同时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血小板指标对照。采用PASI评分法评价各组银屑病患者皮损状态及疗效情况,检测银屑病患者及健康者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T)、血小板比积(PCT)等5项指标,筛选出特异性血小板参数并与其他各参数及PASI的变化量进行整体相关性评价。结果蜈蚣败毒饮可以有效降低各证型银屑病患者皮损PASI评分(P0.05),尤以血瘀证最为显著(P0.01),与复方甘草酸苷片组比较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不同证型间及与健康对照者比较MPV均存在差异性(P0.05),蜈蚣败毒饮可以降低MPV的水平(P0.05),以血瘀证最为显著(P0.01);整体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MPV的变化量(△MPV)与PASI的变化量(△PASI)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蜈蚣败毒饮可能通过降低MPV的水平发挥银屑病的治疗作用,而MPV可初步作为银屑病中医学临床分型的参考和依据,并可间接反映银屑病皮损严重度及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应用袪银汤治疗血热性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血热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中,为所有患者应用袪银汤进行治疗,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严重性指数(PASI)和中医症状评分。结果:这25例患者治疗后的PASI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6,p<0.05;t=3.247, p<0.05)。结论:应用袪银汤治疗血热性寻常型银屑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隐结构法提取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要素及其对应症状。方法用统一制定的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症状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预处理,用隐结构法分析数据,并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对获得的隐结构模型进行诠释。结果寻常型银屑病隐结构模型中共计有43个隐变量和111个隐类,经结合专业知识诠释,初步获取寻常型银屑病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血分、肝、肾、脾,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热、血瘀、血虚、血燥、阳虚、气虚、阴虚、湿、火(热)。结论通过隐结构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前瞻性无监督数据发现,隐结构法的模型构建与中医理论有相似之处,且比有监督的数据分析有更好的客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症候诊断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银翘散联合臭氧水疗治疗儿童寻常型银屑病血热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此次临床观察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冲服消银颗粒,1袋(3.5 g)/次,日2次;治疗组20例温服汤剂150 mL/次,2次/d,联合臭氧水疗隔日1次,每次20 min。两组配合外用保湿品凡士林薄涂。其中治疗组因失联脱失1例,参与其他银屑病临床观察剔除1例,实际入组18例;对照组由于治疗初期皮损改善效果不佳脱失2例、患者依从性差剔除1例,实际入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周的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瘙痒视觉模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第4周,治疗组PASI评分、皮肤瘙痒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7.77%,治疗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皮肤干燥症状评分增加(P0.05),两组小便黄、大便干症状均改善(P0.05)。结论银翘散联合臭氧水疗对于儿童血热风燥型银屑病皮损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曲蛇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曲蛇消银汤治疗,对照组予复方青黛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及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蛇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热证患者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中药-祛银汤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时相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30例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予祛银汤口服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血清TNF-α、IL-8的水平。结果祛银汤能明显改善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PASI评分、各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8周后TNF—α、IL-8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NF-α、IL-8分别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r=0.37,P〈0.05)。结论祛银汤可通过降低血清TNF—α、IL-8水平,从而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且两者与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及Ward’s层次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分布和用药规律。结果显示,共检索得到文献256篇,涉及证型52个,证素24个,方剂214首,中药223味。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型为血热瘀滞证、血热毒盛证和阴虚血燥证;对用药频次≥30的中药采用R型系统聚类生成2首聚类方,聚类方1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由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和土茯苓等组成;聚类方2以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主要功效,由金银花、板蓝根、玄参和黄芩等组成。分析提示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的证型是血热瘀滞证和血热毒盛证,治疗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为主,用药以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土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玄参和黄芩等为主,临床需随证加减,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h17细胞活化和增殖相关因子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物质基础与辨证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门诊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12例为观察组,11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Th17细胞活化相关因子HLA—DR、增殖因子Ki-67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h17细胞活化因子HLA—DR的表达及增殖因子Ki-6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活化因子HLA—DR及增殖因子Ki-67与银屑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均无相关性(r1=-0.021,r2=0.098,均P〉0.05)。结论Th17细胞活化因子HLA—DR和增殖因子Ki-67在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上调,提示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处于高活化状态且增殖活跃,二者可能间接参与了银屑病血热证的发病过程,是银屑病血热证新的物质基础与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法,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方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临床银屑病患者症状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专家问卷,应用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对在北京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46位皮肤科专家进行信函式专家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专家对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变异系数、均数、累积百分比,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专家问卷46份,回收问卷46份,回收率(积极系数)为100%。根据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数据分析,按照累积百分比≥70%且变异系数≤0.35的原则,确定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和湿热证;常见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血、肌肤、肝、脾、肺;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热、热(火)、血瘀、血燥、风、湿。[结论] 专家问卷调查法能较好的达成专家共识。通过本研究确定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为进一步建立寻常型银屑病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