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壳聚糖纳米粒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给药系统因具有组织靶向性、控释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药物输送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阳离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低毒性,因此被越来越多地用作纳米给药载体。本文简要介绍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在口服控释制剂、递送抗癌药物、非病毒基因传递和眼部给药等药物输送系统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药物治疗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核心治疗策略,但目前的治疗药物普遍存在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大、静脉给药不便等缺陷。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针对性优化药物的递送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抗AML活性。有机纳米载体包括聚合物载体、脂质体、纳米乳、纳米胶束和蛋白质载体等,具有负载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和易于功能化等特性;无机纳米载体包括金纳米粒、硅纳米粒、铁纳米粒及其他无机盐纳米粒等,表现出多样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同时还有多种生物医学应用。有机纳米载体和无机纳米载体均具有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当前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AML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一线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强等缺点,将药物与递送系统相结合,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到达感染部位,是提高传统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良好策略。合成及仿生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抗真菌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合成载体递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微球等,能改善抗真菌药物的理化性质、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提高靶向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细胞膜仿生载体递药系统如巨噬细胞膜、红细胞膜包裹递药系统等,保留了体细胞的膜结构,用来包载抗真菌药物能赋予其各种生物功能和特异靶向性,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IFI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了新型仿生载体在抗真菌药物递送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眼部药物递送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眼部给药的主要屏障包括角膜、结膜屏障,血房水屏障、血视网膜屏障等,以及一些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如结膜下、巩膜给药和离子电渗疗法等。以环孢素A为例介绍了一些克服眼部屏障的给药方法。尽管眼部给药系统目前已取得了进展,但药物递送到眼的后段仍有较大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开发更有效的眼部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5.
胶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胶原被认为是最有用的生物材料之一.胶原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主要应用有眼外科的胶原罩、创伤和灼伤中的胶原海绵、蛋白质传递的微丸和片剂、控释凝胶处方、透皮给药的控释材料、基因递送的纳米粒及细胞培养基质.另外,还有组织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包括皮肤代用品、骨代用品、人工血管和瓣膜.本文综述胶原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比如胶原膜作为评价组织钙化和肿瘤基因研究中单细胞悬液或贴壁的基质系统.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是人体中重要的循环细胞之一,参与体内凝血、止血、修复血管损伤、形成血栓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血小板被广泛应用于构建新型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并能够显著提高传统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内循环时间、生物相容性和靶向递送效率。在血小板特殊生理功能的介导下,血小板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可用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感染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重点介绍了现有的血小板仿生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特点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总结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以期为新型血小板仿生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以及更广泛的疾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腺癌的肿瘤新生血管匮乏且基质丰富,限制了细胞毒性药物的递送效率,降低了治疗效果。纳米递送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胰腺癌有望克服其生物屏障,提高递药效率。而设计具有高效靶向胰腺癌细胞的纳米递药系统是克服上述生物屏障的关键。本文综述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纳米递药系统的被动靶向设计、主动靶向设计及响应释放的靶向递药设计。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重要的固有成分,在机体各类生理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血小板及其膜的仿生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备受关注。与传统药物载体相比,血小板及其膜仿生递药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血液循环时间长和体内靶向性强等优势。本文介绍了基于血小板及其膜仿生递药系统的特点、种类、载药方式及应用,以期促进血小板及其膜仿生载体在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可增强药物体内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等提高药物治疗特异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药物智能控释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新兴治疗药物(如生物制剂)、给药方式需求(如口服的延长药物释放微型装置和可注射特殊医用材料)及保护敏感药物分子的先进载药系统等可有效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基于纳米囊泡、病原体仿生载体和工程化改造细胞(如特异性靶向、延长循环时间和免疫逃逸)的可控释放载药体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药物输送系统设计的指导性原则及其控释机制,系统阐述了注射性药物递送系统、口服药物递送系统及生物源仿生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前沿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肿瘤的异质性,递送系统从给药到靶点发挥作用需要克服多重生理及病理屏障,包括血液、肿瘤组织、细胞和胞内转运等屏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为克服药物递送屏障提出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为设计克服肿瘤生理病理屏障的递送系统、实现对药物的有效递送和肿瘤的高效安全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之中,然而,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注射给药且缺乏长效剂型,给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困扰。本文综述了通过制剂学手段对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进行长效化改造的策略,包括缓释注射剂、植入剂、口服制剂以及经皮给药系统,并总结其缓释机制、研究进展和优缺点,以期为此类药物的剂型改良提供研究思路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药物、蛋白或基因高效且安全地递送到治疗部位一直是药学研究的热点。无机纳米材料以其良好的稳定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高的药物负载能力成为了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材料。本文从已报道的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入手,对常用的无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材料、二氧化硅纳米粒、钙纳米材料、金纳米粒、磁性纳米粒、上转换纳米粒和量子点在药物递送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无机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新药研发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对无机纳米材料进入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当今药物传输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近况,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剂型开发,评价国内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的机制、数据处理模型及其方法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以期为我国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肿瘤多药耐药(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常出现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目前逆转肿瘤MDR的治疗主要有化学药物治疗、天然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部分化学药物和天然药物虽然在体内外都有明确的逆转肿瘤MDR作用,但由于存在给药途径受限、给药剂量较大、体内分布广、靶组织浓度不高、毒副作用明显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一些新型给药载体如:脂质体、纳米粒、微乳以及微球等作为逆转剂的载体,在体内外开展逆转肿瘤MDR的研究。本文就新型载体剂型包载逆转剂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介绍肺部给药的研究近况。通过查阅、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肺部给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阐述呼吸道的结构与生理,并从生理、药物以及制剂角度分别分析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肺部给药具有独特的生理优势,随着剂型的开发和给药装置的设计,肺部给药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自乳化载药系统(SEDDS)是提高水难溶性药物(PWSD)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方法。SEDDS改善药物吸收可能通过多种机制,而高PWSD在消化道内的溶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介绍了预测SEDDS体内溶出的体外评价方法,包括分散实验和脂解实验,并综述了体外评价结合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研究SEDDS中的脂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消化对药物在小肠内溶出和吸收的影响,期望对SEDDS的处方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药物经皮吸收的独特优势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成为目前药物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克服皮肤的天然屏障功能,药学工作者研究了很多物理学、化学和药剂学促渗技术,以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和经皮吸收。 驻极体是一类具有永久保持电极化状态的功能电介质材料,其产生的静电场和微电流可以作为物理促渗源用于提高药物经皮吸收。本文主要综述驻极体经皮促渗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目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是一种新型的无机纳米粒子,近年来将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MSNs的制备、安全性、载药行为、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渗透泵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恒速释放,同时药物释放不受胃肠道pH及胃肠道蠕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此外,渗透泵制剂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并降低血药浓度波动,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渗透泵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毒性。因此,渗透泵制剂受到药物制剂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口服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相关文献,介绍了现在国内外新型渗透泵制剂的研究现状,包括微孔渗透泵、夹层渗透泵、胃滞留型渗透泵、皮下埋植型纳米自乳化型渗透泵等多种新型给药系统,为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蛋白冠(protein corona)是纳米颗粒与血浆蛋白之间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后在表面吸附的蛋白层。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血浆蛋白质构建蛋白冠具有延长纳米颗粒血液半衰期、促进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等作用,引起载药系统研究的广泛关注。其中,以血液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白蛋白构建白蛋白冠(albumin corona)研究最为广泛。基于此,本文系统性总结了构建白蛋白冠的方法及其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药物制备过程中构建白蛋白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