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无创机械通气新生儿发生鼻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1月收治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 542 例。应用相关分析评估各指标与新生儿无创机械通气条件下出现鼻损伤的相关性,并通过偏相关分析进行胎龄、性别和体重的校正。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鼻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82 例(15.1%)鼻损伤患儿,其中 21 例(3.9%)为皮外观损伤,68 例(12.5%)为鼻压力损伤。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无创机械通气时间(r 校正胎龄=0.341,P<0.001;r 校正体重=0.338,P<0.001,r 校正性别=0.334/<0.001)与鼻损伤的相关性最大。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结果可见出生胎龄≤33 周(OR=1.324,P=0.035)、体重>1000g(OR=0.896,P=0.025)和无创机械通气时间(OR=1.324,P=0.001)是无创机械通气出现鼻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出生胎龄≤33 周和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是无创机械通气出现鼻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重大于 1000g 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邓妍;周建仪;刘秀珍;陈洁莹;刘绍辉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1):137-142
目的:探讨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患者的鼻面部压疮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和护理记录收集患者在一般人口学特征、营养和疾病一般状况、无创正压通气使用情况以及鼻面部压疮发生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探讨影响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鼻面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3名NPPV患者中发生鼻面部压疮的患者为48例(27.7%),其中Ⅰ期压疮为17例(9.8%),Ⅱ期压疮为30例(17.3%),Ⅲ期压疮为1例(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lasgow评分、SAS评分、血清白蛋白量、PaO2水平、面部水肿情况、NPPV使用方式、使用NPPV总时间、使用减压保护贴、糖尿病低血压、使用类固醇类药物和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是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发生鼻面部压疮的影响因素。结论:鼻面部压疮是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避免鼻面部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无创正压通气(NPPV)患者发生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鼻面部压力性损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ICU收治的行NPPV患者189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0例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组)与179例未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组)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ICU行NPPV患者发生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调查发现,189例NPPV患者发生鼻面部压力性损伤10(5.29%)例,其中1期8(4.23%)例,2期2(1.06%)例。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高龄、上机形式、面部皮肤潮湿高热、强迫体位及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NPPV发生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高龄、上机形式、面部皮肤潮湿高热、强迫体位及患者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ICU的NPPV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保护措施,预防和降低NPPV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无创通气鼻损伤发生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9月1日~2022年8月1日收治的567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鼻损伤评估标准分为鼻损伤组和无鼻损伤组各42例,采用一般基础资料调查问卷法,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躁动、暖温箱湿度、通气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通气时间>15 d、存在躁动、暖温箱湿度>65%、鼻塞通气方式是NRDS无创通气鼻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NRDS无创通气鼻损伤发生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责任护士密切监测患儿各项指标变化,给予抚触、合理适当调控暖温箱湿度,鼻塞与面罩通气方式交替使用,降低鼻损伤发生率,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综述新生儿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致鼻损伤的临床特点、新生儿鼻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从鼻损伤风险评估、管道正确的固定方法、有效的鼻部保护方法、鼻部连接装置的正确选择、鼻损伤的防护等方面介绍鼻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为减少新生儿NCPAP致鼻损伤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俯卧位经鼻持续无创正压通气(NCPAP)致鼻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便利抽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住院行俯卧位NCPAP治疗的37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鼻损伤分为有鼻损伤组和无鼻损伤组,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鼻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评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喂养情况、有创通气史、NCPAP治疗时长、NCPAP治疗时暖箱湿度、体位摆放规范、NCPAP治疗期间躁动是新生儿俯卧位NCPAP致鼻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模集和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5,0.964,两组Calibration校准曲线均接近于理想曲线,列线图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示模型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构建的新生儿俯卧位NCPAP致鼻损伤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辅助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患儿鼻损伤的发生风险,为制定前瞻性的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不张的相关因素,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不张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96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后经胸部CT检查确诊肺不张患者33例,按结果分为肺不张组(33例)和非肺不张组(63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原因、通气时间、镇静程度、吸氧浓度、机械通气模式、吸痰频次、潮气量和平台压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肺不张组与非肺不张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原因(χ~2=6.583,P=0.010)、机械通气时间(χ~2=6.310,P=0.012)、镇静程度(χ~2=9.393,P=0.009)、吸氧浓度(χ~2=7.003,P=0.008)、通气模式(χ~2=5.595,P=0.018)、吸痰频次(χ~2=4.269,P=0.039)、潮气量(χ~2=4.979,P=0.026)和平台压(χ~2=6.853,P=0.0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χ~2=0.582,P=0.446)和年龄(χ~2=1.494,P=0.2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镇静程度(OR=7.343,95%CI:1.701~31.694,P=0.008)、机械通气原因(OR=4.753,95%CI:1.322~16.952,P=0.016)、吸痰频次(OR=4.586,95%CI:1.243~16.925,P=0.022)、潮气量(OR=6.505,95%CI:1.820~23.257,P=0.004)和平台压(OR=4.999,95%CI:2.045~12.223,P<0.001)均为导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不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镇静程度、机械通气原因、吸痰频次、潮气量和平台压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不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无创通气(NIV)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佛冈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IV结局的不同分为NIV失败组(20例)和NIV成功组(40例)。入院时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信息。于患者入院时测定体温、呼吸频率、心率、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分析ARF患者NIV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BMI、APACHEⅡ评分、体温、呼吸频率、心率、OI、PaO2、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V失败组患者GCS评分、ALB水平低于NIV成功组,PaCO2、CPIS评分高于NIV成功组(P <0.05)。多因素Logist... 相似文献
9.
11.
目的 探讨女性易栓症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期间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UB)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方法 以2013年1月—2023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出凝血疾病门诊就诊,并接受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女性易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AUB情况,并根据抗凝治疗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女性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前后AUB的发生率,探讨不同抗凝治疗药物对AUB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女性易栓症患者106例,相较于用药前,AUB的发生率显著增加(56.6%比26.4%,P<0.001),以月经过多(48.1%)和经期延长(21.7%)为主要临床表现。相较于华法林,利伐沙班更易导致AUB(OR=3.3, 95%CI:1.5~7.4,P=0.003)。在发生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的54例患者中,72.2%(39/54)采取了干预措施,其中经期暂停服用抗凝药是主要干预措施(37.0%),相较于华法林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组患者更易在经期停药(O... 相似文献
12.
刘兴铃董文斌卢佑英杨熙方灿然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6):2397-240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方法医院NICU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品管圈活动前2019年5—12月使用无创通气辅助通气治疗的182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8月使用无创通气辅助通气治疗的175例患儿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患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无创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NICU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6.37%降低至活动后的6.8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无创通气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提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圈员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责任荣誉、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手法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分析了NICU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的现状及原因,指导制订了改进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缩短了无创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增加了家长满意度,提高了护士专科技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危重症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ISI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发生ISIs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纳入发生组,并收集同期医院收治的40例未发生ISIs的危重症新生儿临床资料,纳入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两组危重症新生儿的基线资料并比较,重点分析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危重症新生儿的出生胎龄、使用医用黏胶、尿布性皮炎及药物外渗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医用黏胶、尿布性皮炎及药物外渗伤均是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危险因素(OR>1,P<0.05),胎龄大是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胎龄小、使用医用黏胶、尿布性皮炎及药物外渗伤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切换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就诊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成功切换为无创通气的55例患者作为序贯成功组,切换无创通气失败的10例患者作为序贯失败... 相似文献
15.
赵才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7):152-153
<正>新生儿肺出血(NPH)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导致NPH发生的病因较多,但关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而治疗上也无特效药物或治疗措施,患儿病死率极高[2]。关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患儿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 相似文献
16.
《临床误诊误治》2017,(7)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初步分析SLE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急诊科正确诊治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2012年7月26日—2016年7月22日收治的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近4年我院急诊科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7.17%(63/367)。63例患者以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主诉来院急诊,发病至急诊科就诊时长4(1,12.5)d,确诊SLE并AHF 38例、周围血管病1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包积液3例、频发室性早搏及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本次发病距诊断SLE时长4.25(1,8.25)年。本组死亡1例(1.59%),62例经治疗病情较稳定后,出院21例(33.33%),转院11例(17.46%),仅不足50%的患者转相关专科继续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是SLE合并AHF的危险因素(P=0.005,OR=10.536,95%CI:2.023,54.871);高脂血症病史(P=0.040,OR=0.111,95%CI:0.014,0.900)、血小板计数异常(P=0.049,OR=0.990,95%CI:0.981,1.000)、心脏瓣膜病(P=0.041,OR=0.151,95%CI:0.025,0.92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SLE相关心血管事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治疗不同于一般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医师亟待加强对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认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新生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危重新生儿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调查表对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92例危重新生儿的压力性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危重新生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41.67%,头面部为压力性损伤的高发部位;压力性损伤前暖箱平均温度和湿度、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入院时新生儿皮肤风险评分、意识障碍是危重新生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24 h维持镇静药使用次数、胎龄≤36 w及出生无窒息复苏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危重新生儿是压力性损伤的高发人群,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护士应掌握不同性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做到早识别、早干预,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肾移植后移植肾输尿管梗阻: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移植肾输尿管梗阻是肾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移植肾功能,甚至患者生命。目的:回顾不同尿路重建方式输尿管梗阻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对象:选择1223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方法:根据供肾输尿管情况及受者下尿路情况,尿路重建采用输尿管膀胱黏膜下隧道吻合法948例次,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法275例次。移植肾输尿管梗阻可根据不同原因采用相应处理方法,主要为开放性手术及内镜下治疗。主要观察指标:输尿管梗阻原因,治疗后患者尿量、血肌酐变化及输尿管扩张或肾盂积水恢复情况,记录移植肾3年存活率。结果:1223例次肾移植发生输尿管梗阻35例(2.9%),开放性手术处理20例(57%)。移植后1个月内发生梗阻8例,其中4例为髂窝血肿压迫,2例为血凝块堵塞,2例为小结石。移植1个月后发生梗阻27例,13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6例为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口狭窄,8例为尿路结石。所有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恢复。输尿管梗阻患者治疗后24h,尿量明显增加(P<0.01),血肌酐水平显著下降(P<0.01)。平均随访52个月,B超或磁共振泌尿系统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提示梗阻均得到解决,并且均无复发。发生输尿管梗阻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2.5%,未发生输尿管梗阻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4.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病因复杂,外科手术是解除梗阻的主要方法,处理得当,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及远期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新生儿经鼻无创通气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对新生儿经鼻无创通气管理流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风险因素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比较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与实施后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风险优先系数.结果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后,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