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方法: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随机选择5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对比患者患侧与镜像对侧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延迟时间等灌注参数。结果:患侧与镜像对侧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延迟时间等灌注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和延迟时间的患侧与镜像对侧灌注参数比值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诊断评价具有可行性,可有效评价患者的血管情况及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2例于发作间期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17例(77.27%)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受累最多见(81.81%),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受累多见(61.11%);12例(54.55%)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Ⅰ1期2例,Ⅰ2期6例,Ⅱ1期3例,Ⅱ2期1例;灌注异常者患侧、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TTP)分别为(16.64±2.04)s和(14.81±1.99)s(P<0.05),患侧、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4.45±0.74)s和(3.87±0.33)s(P<0.05);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320排CT可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其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探测器的不断加宽、扫描速度的不断加快,CT脑灌注成像已经从局部脑组织灌注发展到全脑灌注。满足临床诊断同时尽量减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是现今人们追求的理想。本文对低剂量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 T全脑灌注成像(C T 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月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分别采取320排动态容积C T全脑灌注成像(C T P)方式、常规C T扫描方式,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53-2454
目的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观察组在发病24小时内行CTP检查,对照1组在发病12~72小时内行MRI检查,对照2组在发病12~72小时内行CTA检查,比较三组的检出率,分析健康侧、病灶侧在脑灌注成像中的各个参数值:获得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结果观察组检出病灶41个,对照1组检出27个,对照2组检出24个,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41个病灶表现分型中,Ⅰ2期最多,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侧和健康侧参数中的TTP、MTT、CB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BV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病灶检出率高,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于CTP检查后24h内复查MR,分析其CTP、4D-CTA及MRI表现。结果常规CT平扫示8例有脑缺血病灶,12例未见明显异常。全脑CTP20例患者共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32个缺血灶,MRI发现26个病灶表现为梗死灶。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20例患者中14例血管狭窄,2例闭塞,4例正常。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获得CTP、4D-CTA图像,实现对AICVD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acuteischemiccerebralvassculardisease ,AICV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等特点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早期明确诊断 ,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最大程度减少缺血性坏死的范围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脑CT灌注成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它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超早期(6h内 )显示出缺血性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评价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 ,并且从影像学方面证实了半暗带的存在[1 3 ]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AIS)中患者采用128层CT全脑灌注(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的疑似AIS患者58例,均行CTP、CTA、CTP联合CTA诊断,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CTP、CTA、CTP联合CTA诊断AIS的价值。结果:与联合检测相比,单项指标的CTP和头颈部CTA阳性检出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准确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P与头颈部CTA单项检查。结论:给予AIS患者128层CTP联合头颈部CTA检查具有一定价值,漏诊及误诊率较低,为临床早期诊治、评估患者预后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多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血管成像(CTA)对急性脑缺血患者疾病进行诊断,评估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8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敏感度为46.77%,而CTP和CTA检查敏感度(90.32%)更高,对比存在显著差异(χ^2值:13.634)。脑梗死组患侧的异常区域和健康侧的各项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性(t值:25.631;18.946;15.194;18.5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侧和健康侧的MTT和TTP的值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t值:14.729;12.630),但CBF和CBV值并未表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脑缺血疾病的诊断中,使用CTP和CTA诊断,可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判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方案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2018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给予全部入选患者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结果:相较于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提高,峰值到达时间明显缩减,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5);相较于健侧对应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但二者的脑血容量对照,无明显差异性(P>0.05)。缺血半暗带I2期患者10例,Ⅱ1期患者31例,Ⅱ2期患者19例。结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范围以及是否伴随缺血半暗带,同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诊断急性脑缺血中应用CT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抽取急性脑缺血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纳入对象为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灌注成像检测,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结果: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CBF(脑血流流量)、CBV(脑血容量)患、健侧对比性不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脑梗死患侧的MTT、TTP均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脑梗死患侧的CBF、CBV显著低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NIHSS评分≥5患者为8例,占比为34.78%;脑梗死患者中,NIHSS评分≥5患者为16例,占比为59.26%;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更为严重,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诊断,其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急性ICVD占脑卒中患者的50%~80%。有效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对临床康复,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溶栓治疗[1]的核心是抢救缺血半暗带,及时、快速地获取缺血半暗带和供血动脉血管信息,可指导早期、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在早期脑卒中病人的临床应用。方法:择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早期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比较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在早期脑卒中患者中的价值。结果:各项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6.25%(61/80),脑CT灌注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56.25%(45/80),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90.00%(72/80)。可见: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单一头颈CTA以及脑CT灌注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单一头颈CTA、脑CT灌注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在早期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效能较高,显著优于单一头颈CTA、脑CT灌注检查,利于诊治过程精准判定病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20排CT灌注成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确诊胃癌并准备手术的患者36例作为观察对象,对36例患者进行分层,共为两层,强化明显为一层、下面为第二层并测量两层以及全层的灌注值:BF(血流量)、BV(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P)的大小,分析各层及全层之间的灌注值差异。结果:低分化腺癌21例,第一层的血流量、动脉血流量、清除率值高于第二层(P<0.05),中高分化腺癌15例,BF血容量、BV血流量均显著高于第二层(P<0.05),低分化腺癌、中高分化腺癌的全层、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均值无差异(P均值>0.05),CT灌输参数对胃癌T分期有一定的作用,<3cm的胃癌血管表面通透性明显低于>3cm的通透性,(P<0.05)。结论:分化程度不同的癌组织血管分布具有差异,灌注参数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权宗茂  寇文超  蒋运普  王毅  何敏  庹勇 《临床医学》2015,35(2):117-118,12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急性脑梗死为入院诊断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评估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46例患者中30例在首次头颅CT扫描时发现梗死灶,表现为病变部位密度稍降低等。46例患者均发现了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域。相对脑灌注值0.5±0.1,相对脑血容量0.7±0.1,患侧达峰值时间较检测延迟(3.2±0.5)s,强化峰值较检测下降(2.8±0.6)Hu。相对脑灌注值与相对脑血容量呈正相关(r=0.688,P0.01)。46例患者中10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血管基本正常,占21.7%;16例病灶侧大脑中动脉表现为狭窄、闭塞,占34.8%;6例表现为病灶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占13.0%;7例表现为病灶侧大脑后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占15.2%;7例表现为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占15.2%。结论 CTA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病灶范围、程度的辅助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烟雾病患者均行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扫描,并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重组且采用电影模式观看,同时完成全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平扫容积图像、动态DSA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及颅底异常血管网,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9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及迂曲延长。全脑灌注图像中,显示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为0.5~13.0s;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10例,降低幅度为26.0%~54.5%;局部脑血容量(rCBV)显示有8例在正常范围内,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30.0%~68.5%)。结论: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成像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脑灌注图像可以量化评价烟雾病患者全脑灌注情况,真正实现了全脑一站式容积扫描,对于烟雾病的诊断和评价脑组织血供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下肢动脉CTA显示远端血管成像中使用能谱CT的效果。方法:于我院疑似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患者均接受能谱CT检查,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划分为对照组(31例,管电压120kVp,对比剂浓度350mgI/ml)和观察组(31例,管电压100kVp,对比剂浓度270mgI/ml)。对比能谱CT检出准确率和两种方法的检出效果。结果:对比患者能谱CT和DSA的诊断结果,能谱CT检出准确率59例(95.16%),特异性94.12%,敏感度91.67%。检出率和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3.60±0.38)分,图像噪声(9.26±0.82)HU。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3.65±0.42)分,图像噪声(9.41±0.89)HU。2组成像质量和图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动脉CT值(372.45±39.65)HU,对比噪声比(13.28±1.78),辐射量(21.62±2.49)mSv。观察组下肢动脉CT值(462.12±37.32)HU,对比噪声比(15.10±1.82),辐射量(3.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6例TIA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同期行体检的57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予以两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相关检查结果。结果:相比对照组,实验组CCA、CCA分叉处、ICA 等IMT增厚及斑块检出率更高,Vs及脑血流量均更低,无狭窄率更低,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率更高,P<0.05,比较有差异性。结论:颈部动脉超声可有效反应TIA患者及健康者间差异,精准检测患者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为临床诊治TIA提供参考依据,可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