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结肠镜术后未予特殊处理;观察组30例,结肠镜治疗后给予美常安口服(2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及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及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对比,美常安治疗后患者粪便中的乳杆菌数量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目较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美常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镜治疗1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56,P=0.047)。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复发率,微生态制剂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炎症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肠道炎症显著增加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但机制尚不清楚。炎性小体是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在接收到外源性和内源性信号后,能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凋亡、增殖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而影响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发展。NLRP1,NLRP3,NLRC4,NLRP6,NLRP12和AIM2组成了不同类型的炎性小体,可通过经典的炎性小体反应及炎性小体非依赖途径在炎性肠病及结直肠肿瘤中发挥作用,其促癌或抑癌作用及机制既相似,又有不同之处。本文综述了各类炎性小体调控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炎性小体在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维持宿主的内环境稳态。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保护性作用或致病性作用。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而微生态制剂对人体能发挥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值得更多、更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辉力灌肠剂在结直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诱导排便的作用。方法将120例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在常规全肠道灌洗时分别给予辉力灌肠剂和开塞露经肛灌肠,评价2种诱导排便方法的疗效、总灌肠所需时间、经肛灌肠操作时间、腹部胀痛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早、总灌肠所需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部胀痛发生率、经肛灌肠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辉力灌肠剂在结直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诱导排便效果好,明显减少全肠道灌洗的总时间,为患者减少痛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并发结直肠肿瘤的可能性增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遗传物质、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以及肠道菌群等的一系列改变和相互作用被认为可能在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癌变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阐述炎症性肠病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徐春琴  陈文静  唐少波 《广西医学》2021,43(14):1774-1776+1782
目的分析规律运动对结直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对其进行规律运动评估后分为规律运动组46例和无规律运动组54例。比较两组的膳食日摄入量、空腹血糖、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肠道菌群数量和粪便总16S rRNA。结果两组患者的膳食日摄入量、空腹血糖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规律运动组比较,规律运动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屎肠球菌数量增加,粪便总16S rRNA相对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规律运动能优化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8.
从肠道菌与肿瘤的病理进程、肠道菌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中药调控肠道菌等方面综述肠道菌与肿瘤及抗肿瘤药物的关系。正常肠道菌群由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组成,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对宿主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介导多种肿瘤的病理进程,如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对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肠道菌与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肿瘤化疗药物可改变体内肠道菌群平衡;肠道菌可通过免疫调节、代谢、酶降解、降低多样性等途径调控化疗药物的疗效或毒性;肠道菌亦有助于增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多种中药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抗肿瘤中药及复方的应用能有效抑制肿瘤复发、转移,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基于GMrepo数据库背景下,健康对照、腺瘤患者、腺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规律,为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研究提实验室证据.方法:GMrepo分析健康对照、腺瘤患者、腺癌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改变,并筛选出腺瘤癌变过程中丰度变化较大的菌群.收集35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提取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建立文库.用...  相似文献   

10.
鲁仕昱  林辉  冯明丽 《中医学报》2022,37(4):757-764
肠道湿热及湿邪困脾是结直肠肠息肉病机的关键,而白花蛇舌草具有利湿、散结、清热之功效,对抑制结直肠息肉的癌变及复发具有良好的作用.白花蛇舌草主要通过发挥细胞毒性作用、激活机体免疫、促凋亡、抗炎、抑制淋巴管和血管生长等,阻滞结直肠肿瘤的进展.但目前研究欠缺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论证,防治息肉复发的中药及...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诱发细菌酶和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如上的机制会促进癌变发生。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和大肠癌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多角度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模式。本文将结合肠道菌群失调对结直肠癌病情发展的影响,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探讨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结直肠癌方法,为早期预防和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黏附分子在结直肠肿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仍在争论中,文章对各类黏附分子与结直肠肿瘤转移的关系、人工气腹对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结直肠手术的术前准备中,彻底的肠道灌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近年来,Hewitt——Hollenden氏法全肠道灌洗被认为是结直肠外科一大技术进步。但术前全肠道灌洗仅80%可获得较满意的肠道准备,而并发梗阻者则无法应用此法,尤其在结肠远端急性炎症、肿瘤、穿孔并发腹膜炎、急性出血或肠腔  相似文献   

14.
黏附分子在结直肠肿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仍在争论中,文章对各类黏附分子与结直肠肿瘤转移的关系、人工气腹对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以肠道微生物为主要靶点的治疗策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p)被公认为是胃癌的一种感染性因素,Hp感染在结直肠腺瘤及癌的发生及发展中潜在的作用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兴趣。有研究显示Hp感染与结直肠肿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实验对象的选择以及多种偏差等因素存在,均会影响实验结果。虽然证据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会使大肠癌或腺瘤的风险增加,致病机制仍不确定,在腺瘤性息肉的标本中已检测出Hp。实验数据表明,Hp对大肠粘膜潜在的致癌作用,包括炎症反应的诱导和维持,肠道菌群和毒素和激素介质释放的改变,如胃泌素,可能有助于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癌性低位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广西医学》2005,27(9):1316-1318
肠梗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它的特点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低位肠梗阻是指回肠末端和结直肠梗阻。由于回肠梗阻在诊治方面同属于小肠梗阻,而肿瘤是结直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性梗阻的诊治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在健康状态下具有维持肠道正常结构,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调节肠道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或数目的改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及做好预防工作.目前肠道菌群在结肠癌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菌群结构变化和致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陈欣然 《医学综述》2012,18(13):2013-2016
结直肠肿瘤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在亚洲及东欧地区发病率迅速增长。对于早期结直肠肿瘤,手术依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则成为首选治疗。在过去的30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存活率仍有较大差别,原因可能有肿瘤的特性、宿主的反应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差别。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有化疗、抗血管内皮治疗和抗生长因子治疗。贝伐单抗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已经被批准用于多种肿瘤,在结直肠肿瘤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常见结直肠肿瘤模型小鼠的制备方法、实验观察手段以及相关药物评价系统,分析了国内结直肠肿瘤相关动物模型研究不足的缺陷。该文将对结直肠肿瘤机制研究、化疗预防、药物评价开发等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