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17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治疗前有CT检查的177例鼻咽癌,对咽旁间隙侵犯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124例有咽旁间隙侵犯者中前区侵犯63例,后区侵犯61例。全组2年、4年无瘤生存率为73.8%和54.6%。咽旁间隙后区侵犯时颈淋巴结转移率86.9%,4年局控率和生存率为62.8%和43.4%,均比咽旁间隙无侵犯和(或)前区侵犯差(P<0.05)。咽旁间隙后区侵犯病例的治疗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8例鼻癌腔外侵犯的CT扫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南  胡建斌 《浙江肿瘤》1998,4(4):228-229
目的 分析鼻咽癌腔外侵犯的情况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总结38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27例,横断加冠状位扫描4例。厚度、层距各5mm。结果 38例均有鼻咽腔变形、局部隆起、粘膜下增厚肿块、咽陷窝挤压、消失等变化。百姓儿福祥的咽旁间隙划区方法,94.7%有不同程度另磅 间隙侵犯。咽旁间隙后区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63.3%(19/30)。口咽受侵者,颈  相似文献   

3.
当鼻咽癌侵及咽旁间隙时,其放射治疗的远期效果极差。1974年本院作鼻咽癌首程放射治疗,共1302例,放疗后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各为47%和33.03%,而伴有下组颅神经损害即咽旁间隙茎突后区侵犯者的生存率最低,分别仅为22.22%和11.11%;本文第一部份检讨了过去咽旁间隙侵犯检出率低的原因,提出其疗效差与放疗设计不当、耳前野和耳后野剂量匹配不合理和茎后区剂量不足有关;对于咽旁间隙受累时恰当的放射治疗设计并获得较好的等剂量曲分布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份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咽癌腔外侵犯的情况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总结38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27例,横断加冠状位扫描4例。层厚、层距各5mm。(结果)38例均有鼻咽腔变形、局部隆起、粘膜下增厚肿块、咽隐窝挤压、消失等变化。参照黎福祥的咽旁间隙划区方法,94.7%有不同程度咽旁间隙侵犯。咽旁间隙后区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63.3%(19/30)。口咽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0%(10/10)。受侵部位大于3个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6.6%(13/15)。(结论)CT扫描对鼻咽癌诊断及明确侵及部位具有重要价值。合理扫描可增加肿瘤侵及范围的检出率。咽旁后间隙受侵、口咽受侵及部位多者其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这对放疗设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制订新的鼻咽癌外照射规范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恩罴  罗伟 《中国肿瘤》1997,6(7):11-13
一、体外放疗常规中存在的不足1.不符合靶区全照射原则近年来对包括咽旁照射设计进行了不少讨论,常规耳前野不能保证茎突后区获得足够剂量,采用耳后野(向前倾斜)补充茎后区_眼下野补充鼻腔或茎突前区的方法都会将靶区分割开来照射,而且咽分间隙上自颅底、下连颌下间隙,仅考虑鼻咽某一平面的剂量分布是不够全面的。在多数情况下(L、几)鼻咽原发肿瘤、咽旁浸润、口咽侵犯和颈淋巴结转移灶实际上是一个“连续靶区”,因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0%-85%,其中84%病例有咽旁间隙侵犯,初诊病例CT的咽旁侵犯率可高达65%-~-…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348例,按咽旁受侵犯程度分为咽旁前间隙受侵和咽旁后间隙受侵,对5年局部控制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1%和29.3%(P<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8.0%(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3.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旁前间隙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咽旁后间隙受侵是鼻咽癌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05例鼻咽癌放疗前后作了CT扫描和临床检查结果的比较及其正常组织放射反应,以便进一步了解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变化规律,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 鼻咽癌CT检查结果,除2例鼻咽腔内活检证实鼻咽癌外,其余103例在CT图象上都有鼻咽腔内、或腔外形态的改变。其中咽旁间隙受侵者84例,占80.0%。鼻腔侵犯者45例,占42.9%,茎突后区受侵者  相似文献   

8.
1988年5月至1989年4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并有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我们自己设计的两侧耳前野、鼻前凸形野和一侧耳后野;对照组采用常规两侧耳前野和鼻前凸形野。放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鼻咽原发灶残留率相同,均为13.3%(4/30)。放疗结束后3个月,CT结果显示,治疗组鼻咽原发灶残留率为6.7%(2/30),对照组为10%(3/3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咽旁间隙残留率为16.7(5/30),对照组为53.3%(16/3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新的设野方案能明显减少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残留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鼻咽癌咽旁间隙的侵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院自1989年7月~1992年12月共收治鼻咽癌143例,其中63例经放疗前CT检查证实咽旁间隙的侵犯。我们回顾性观察用耳前野及面颈联合野两种基本野治疗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CT所显示的咽旁间隙肿物消退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鼻咽癌五年生存率徘徊在35~50%之间,半数以上病例为局部失败,其中60%是鼻咽部原发灶失控。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检查方法对病变的早期改变,粘膜下肿瘤侵润,向邻近结构扩展侵犯,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扩展等情况了解不全,对咽旁间隙,茎突后区及颞下窝侵犯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M0期鼻咽癌患者,按咽旁间隙的侵犯程度进行划分,无咽旁侵犯记为0级,有咽旁侵犯而无颈动脉鞘区侵犯记为1级,有颈动脉鞘区侵犯记为2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咽旁间隙受侵与颅底骨质破坏有明显相关性(r=0.15,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咽旁受侵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颈动脉鞘区受侵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纯的咽旁受侵不影响预后,颈动脉鞘区受侵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侵犯邻近结构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CT和临床表现分析612例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颅底,颅神经和颈淋巴的关系。咽旁受累率80.9%,颈淋巴转移率78.6%,两者同受累439例,均未受累75例,表明两者关系极密切。颅神经损伤率17.5%。颅底破坏者其前组颅神经损伤率44.5%(81/182),茎突后区受累者其后组神经损伤率7.5%(29/387)。颅神经受损时间越短恢复机会越大。Ⅲ、Ⅳ和Ⅵ神经与Ⅴ3、Ⅸ、Ⅹ和Ⅻ神经两组恢复率各为70%(81/116)和39%(38/97),P<0.001。  相似文献   

13.
 引言鼻咽癌是我国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易于在黏膜下向邻近器官和组织直接浸润的生物学行为,咽旁间隙是最常见的受侵犯部位之一。本文通过对16 7例鼻咽癌的旁间隙侵犯程度以及放射治疗等因素来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1992年7月~1997年6月经病理确诊、CT检查发现有咽旁间隙侵犯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男女比例2 .7∶1(12 2 / 4 5 ) ,年龄为16岁至79岁,中位年龄为4 9岁,其中低分化鳞癌14 9例,高分化鳞癌14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1例。根据92’福州分期确定的咽旁间隙分区和受侵标准[1] ,把本组患者分为茎突前区(前间隙)受侵组90例,和茎突后区(后间隙)受侵组77例。茎突前后区同时受侵时归入茎突后区组。1.2 放疗及随访 所有患者均予根治性放疗。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耳前野或面颈联合野。60 Co γ线放疗,鼻咽部肿瘤量(6 0~78)Gy ,颈部肿瘤量(5 0~70 )Gy ,如放疗结束仍有局部肿瘤残留则予192 Ir后装治疗1~2次。有4例失访按死亡记,其余病例均随访五年以上。1.3 统计方法 采用Kaplan Mei...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放射治疗设野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1987年1月鼻咽癌患者CT扫描102例,重点讨论:(1)咽旁间隙解剖;(2)咽旁间隙侵犯率53/102(52%),茎突后间隙侵犯率22/102(21.6%),并综述其它作者咽旁间隙侵犯率;(3)咽旁间隙侵犯对鼻咽癌T分期影响;由于临床对咽旁间隙侵犯无法作出估计,所以过去对T分期偏低,本文对超腔概念作了讨论,一旦咽旁间隙侵犯应列为T_3;(4)咽旁间隙侵犯鼻咽癌放射治疗设野的探讨:本文提出常规耳前野、鼻前野照射咽旁间隙侵犯常被遗漏或剂量不足,建议耳前野后界往后移至乳突前缘,鼻前野X轴(水平轴)改为7—7.5cm(即患侧4—4.5cm,对侧3cm),布野方式:采用二耳前野,一鼻前野,一耳后野的四野布野方式,本方式等剂量曲线分布满意,靶区(鼻咽,咽旁间隙)剂量分布在100%、9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吴少雄  曾智帆 《癌症》1998,17(4):286-289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19例初诊鼻咽癌经CT扫描将咽旁间隙侵犯程度分为:0级:无侵犯;Ⅰ级:轻度侵犯;Ⅱ级:重度侵犯。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对施疗后5年的局控率、无远外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咽旁0、Ⅰ、Ⅱ级侵犯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91%、60.72%、32.13%,后者明显低于前两者(P≤0.0003  相似文献   

16.
牛道立  陈成钦 《癌症》1993,12(1):75-76
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有许多鼻咽癌病人,特别是较晚期的患者,往往同时有双侧咽旁间隙侵犯。对此类病人的放疗比较复杂,作者对8例该类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鼻咽癌双侧咽旁间隙的侵犯率及其放疗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临床验证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对口咽侵犯划分标准的合理性.方法 连续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及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共333例,所有病例均行鼻咽部和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评价鼻咽癌口咽侵犯情况.结果 333例鼻咽癌患者MRI显示,口咽侵犯26例(7.8%).口咽侵犯的患者合并鼻腔、咽旁间隙、颅底骨质、翼内肌、鼻旁窦、颅内、翼外肌及其以外的咀嚼肌间隙侵犯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0).口咽侵犯患者较未发生口咽侵犯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及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DFFS)率降低(38.1%比72.6%,P< 0.001;49.1%比84.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口咽侵犯是影响鼻咽癌OS率及DFFS率的独立预后因子(均P<0.001).口咽侵犯患者较T2期患者5年OS率及DFFS率降低(38.1%比80.9%,P< 0.001;49.1%比89.3%,P<0.001).结论 口咽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OS及DFFS的重要因素.鼻咽癌口咽侵犯患者较T2期患者5年OS及DFFS明显下降.口咽侵犯在鼻咽癌2008分期中的划分标准有待于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现代影像学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影像学检查CT和MRI的问世,使鼻咽癌(NPC)的临床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所起的作用概述如下。一、鼻咽癌的分期鼻咽癌好侵犯咽旁间隙(包括茎突前或后间隙)、依底骨、推前肌、副鼻窦、冀腭窝,入颅和转移至Rouviere氏淋巴结(R结)。对于这些结构受侵,如只凭体检和常规X线,不是难以发现,就是假阴性率很高;而借助CT尤其MRI,则其检出率甚高。由此可见,在缺乏现代影像学资料时作的鼻咽癌病人的临床分期是很难准确的。这既影响对病人预后的判断,也可能误导对预后因素分析所作的结论,从而影响鼻咽癌分期标准的正确修订…  相似文献   

19.
64例鼻咽癌双侧咽旁间隙侵犯放射治疗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64例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病人的放射治疗,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64例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全部病例经病理和CT证实。面颈联合野治疗28例,非面颈联合野治疗36例,原发灶DT60—70Gy/6—7周。结果:全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1%及36.7%,面颈联合野与非面颈联合野治疗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治疗远期效果良好,治疗后CT检查咽旁间隙病变消失与否对判断运期疗效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患者治疗后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1999年全年住院治疗的原发鼻咽癌患者405例,对其中接受放射治疗并完成根治剂量、治疗前及治疗中无远处转移证据且随访资料完整者3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咽旁间隙侵犯与未侵犯者5年累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3.57%和86.19%,P=0.0042;茎突前间隙侵犯与未侵犯者分别为73.03%和86.80%,P=0.0017;茎突后间隙侵犯与未侵犯者分别为66.63%和86.23%,P=0.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转移、茎突后间隙受侵和临床分期。结论:咽旁间隙受侵尤其是茎突后间隙受侵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茎突后间隙受侵时转移淋巴结的分期与远处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