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试论《金匮要略》呕吐病论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述呕吐病辨证施治,出自《金匮要略》。其内容广泛,辨病方法独特,特别是在论治方面独具特点。通过对呕吐治法分析,方药的应用,掌握和了解《金匮要略》对呕吐病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呕吐病的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比较了《金匮》停钦咳喘诸方证治用药。如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寒饮挟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饮热郁肺用越婢加半夏汤,饮停较甚用葶苈大刺泻肺汤,十枣汤,饮停正虚用泽漆汤,水防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认为《金匮》治停饮咳喘主以麻黄宣肺平喘止咳,半夏化饮降逆,并根据病情的酌配它药,如热用石膏,寒伍姜,辛,桂等。但若阳气虚弱则不宜用麻黄,钦停较甚当利水,逐饮,正气虚弱又当佐以补益。 相似文献
4.
《内经》称呕吐为呕,呕吐二字并称,则始于仲景。《金匮要略》所论呕吐,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复又指多种疾病的症状。除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详细论述外,还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痰饮咳嗽篇》,《黄疸篇》,《妇人妊娠篇》等。合计30余条,方19首。其治呕之法,可谓丰富多彩。在众多的治呕方剂中,探讨其论治规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仅以后学之识,就正于同道。一、明病机重胃、脾、肾《金匮·呕吐哕下利篇》谓:“夫六腑气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金匮》中的诊断过程有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主症,二是分析次要症及兼症,三是在观察疗效中进一步证实或修正诊断。从辩证思维角度来看:《金匮》所揭示的诊断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到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这是诊断学和临床医生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其法灵活,用药独特,擅用半夏、姜。主要有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燥湿降逆,化饮止呕;清解少阳,和胃降逆;补虚润燥,和胃降逆;通腑泻热,降逆止呕;健脾化饮,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饮降逆,舒展气机;温补脾胃,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清热降逆;温阳化气,利水止呕等法。 相似文献
7.
呕吐病为临床常见病,或为某一疾病中的兼夹症状,《金匮要略》中对呕吐一病设专篇论述,治法丰富,组方严谨,本文对仲景治疗呕吐病的常用9种治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原著所载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尤以补法最具特色,试论于次。 1.补中有清,重视养阴《金匮》中凡治疗内热津亏或阴虚火旺之证,无论是伤寒热病后引起,还是脏腑内伤所致,均于补阴之中, 相似文献
9.
10.
支饮是人体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停为饮邪,影响肺气宣降之病。现将《金匮要略》痰饮篇对支饮的辨证论治内容,分析如下。1 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散寒化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支饮主症之一,本条仅述主症,学习时,应采用以方测证之法。小青龙汤证是寒饮郁肺之证,临床并可见本篇第11条所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等症。本方温肺化饮,并能散寒解表,是临床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寒饮郁肺者的常用之方。使用时须注意,若表证已解或素体阳虚应慎用麻黄,特别是久病支饮 相似文献
11.
12.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讫《伤寒论》的次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下简称《玉函》)。林亿在《玉函》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全书凡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校完之后曾“广颁其书”。从治平三年至北宋末,不过六十余年,《玉函》几乎湮晦不闻。此后至明末凡五百一十多年,又几度濒于垂绝。而忽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玉函》复出,于共后四年雕版刊行,学者因而致惑存疑。在北宋治平三年《玉函》校讫之前,此书从未见于公私目录,益使学者增疑。本书既然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可见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氏震亨,又字彦修,元代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所以又称他丹溪翁或朱丹溪。生于元至六十八年(公元1281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1353年),享年七十八岁。他三十岁之前,广览群书,勤奋好学。因目睹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三十岁时清修笃行,致力于医,研究医学名著,对《内经》、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理、法、方、药俱全的杂病诊疗学专著 ,本文仅就其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 纳 法1 1 纳药鼻中 《痉湿 日曷病篇》云 :“湿家病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内药鼻中则愈”。鼻为肺窍 ,肺与卫气相通 ,主表 ,外合皮毛。若寒湿之邪袭表 ,卫阳被郁 ,肺气不宣 ,则见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脉大 ,提示病邪在表、在上 ,且正虚不明显 ;饮食如故 ,说明寒湿尚未入里 ,中焦无病。此时 ,若内服散寒燥湿之品 ,往往会因其苦温辛燥 ,损伤脾胃 ,而有药过病所 ,诛伐无过之… 相似文献
16.
浅探《伤寒论》对呕吐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对呕吐的辨证论述颇详 ,就症状而言 ,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 ,皆可见到呕吐。就记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 ,计 76条之多 ,约占全部条文的 2 0 % ,其中单言“吐”者 38条 ,单言“呕”者 2 9条 ,言“干呕”者 9条。由于“呕”、“吐”和“干呕”在症状上有区别 ,故论中多将三者分而言之。但因“呕”与“吐”俱为“有物”,故有时亦“呕吐”并提 ,如“呕吐而利”、“呕吐而下利”、“欲呕吐”等 ,而“干呕”因其为无物 ,则殊少与“呕吐”并提。前人指出“呕”为少阳主症 ,“吐”为太阴主症 ,但实则六经皆有呕吐。现结合各经主症 ,… 相似文献
17.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8,12(1):17-19
《内经》论痉,不执一端,从病因方面强调了风、寒、湿、热均可影响经脉而致痉。《金匮》对此有继承,也有发展,强调邪阻津燥,治疗主以汗、下二法,又处处顾及津液。仲景以后,历代医家均有阐发,也大体不出外邪入中、津血亏耗的范围。明清之际,更加注意强调痉病之内因,并通过临床实践创立了大量有效方药,此可补《金匮》之未逮。由此可见,对痉病较为具体的证治虽首见于《金匮》,其对后世亦有相当影响,然所出方治难概临床之全,故有必要对其推源溯流,加以考析,以便较为全面和客观地理解《金匮》所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云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略观之 ,大黄牡丹汤主证是“肠痈初起……尚未成脓者”“已经成脓 ,本方就不适用”(《中医方剂学讲义》南京中医学院编 ,196 4年出版 )。这种认识一般不会引起大的异议 ,用诸临床也习为常规 ,但是细究起来尚觉浮浅 ,未能旁达幽妙 ,证之临床也另有天地大黄牡丹汤具有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之功 ,对肠痈初起湿热蕴结之毒颇为适合 ,凡用者皆有桴鼓之效 ,故此方备受… 相似文献
19.
瘀血是指血瘀滞于体内,包括溢于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内,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所引起的病证。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所形成。故《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以致气虚血瘀之症。”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呕吐论述极为广泛,为后世治疗呕吐提供了辨治依据。经深入研习,发现其大致分为寒性呕吐、热性呕吐、寒热夹杂之呕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