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有害的(见前文)。也可能是有益的,能增加疗效或减少毒性。此种有益的相互作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抗结核药的合并用药和抗高血压药的合并用药。例如,我们常见的治疗结核的药物为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这三者中任何二者的联合应用,不仅作用增强,还可延缓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又如,抗高血压药联合应用时,有些药物可降低心脏输出量而另一些药物可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因而大大提高降压效  相似文献   

2.
<正>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又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将动力学原理应用于药物研究的一门科学。它运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研究这些动态变化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它构成临床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本文简要介绍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临床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医生》2008,24(8):18-19
糖皮质激素类药的用药时间 人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具有昼夜节律,即峰值在上午7:00~8:00.若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紊乱,可引起其他功能的失调,特别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发生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命门用药之特点初探(一)——命门用药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关于命门用药的分析,除见于相关医案即以明代江瑾、江应宿父子编辑的<名医类案>(1549年),清代魏之琇编辑的<续名医类案>(1770年),现代鲁兆麟、严季澜等主编的<二续名医类案>[1](1996年,收集清代中叶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名医医案)和余瀛鳌、高益民主编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2](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以前的医案)等四本医案为主体外,还散见于同时代的诸方书和本草书籍中.  相似文献   

5.
大家知道,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许多原因中,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年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亦是临床药物动力学的主要课题之一。由于衰老,机体的功能能渐减退,使老年人易患各种疾病。常常需要给予药物治疗。经临床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服药后副反应发生率亦增大。有人指出,41~  相似文献   

6.
当你漫步于伦敦、柏林、巴黎、纽约等西方大城市,你会发现少数五官端正,但先天缺手或缺脚的畸形人。这些就是在6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镇静剂——反应停引起怪胎事件的一群受害者,他们多数是已步入“而立”之年的人了。  相似文献   

7.
1.利福平引起流感样发热反应3例(浙医大附属一院肺科刘敬东、朱玉川、周建英、黄文礼)例1:周××,男,44岁。因肺结核咯血于1979年6月25日急症入院。经治疗3天后血止热退。半月后给予利福平0.6g,清晨空腹顿服,一小时后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寒颤4小时,继则发热达39.5℃,3小时后体温渐退,次日完全恢复。停用利福平,用异菸肼、卡那霉素及乙胺丁醇治疗。例2:祁××,女,30岁。患两侧浸润型肺结核,给予利福平0.45g,异菸肼0.3g 及乙胺丁醇1.0g,每天一次。服至第17天,感全身皮肤搔痒,继而出现红色针尖样大小丘疹,伴有鼻塞,流涕、结膜充血、流泪、畏寒、发热  相似文献   

8.
药物工具书是临床医生、护士、药剂师和从事医药科研、教学、生产以及医药情报、编译人员必需的参考书。这类工具书主要包括药物索引、药物词典、手册和药典等。本文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这类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机体对药物处置又称药物体内过程,包括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伴有相应的器官、组织结构的退化,生理、生化功能的减退,自稳机制下降等。这些改变导致老年机体对药物处置能力的变化。老年人临床合理用药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现将老年人药物的体内过程特点,按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予以介绍。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体内过程的特点。1药物吸收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水溶性药物经被动扩散或主动转运而吸收,脂溶性药物则经被动转运而吸收。…  相似文献   

10.
11.
人吃五谷,孰能无病?伴随现代工业发展,大气、土壤乃至“菜篮子”的污染愈加严重,对人体的危害则防不胜防。生病了怎么办?不能硬扛着,科学防治、吃药打针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药品便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的确,吃药不同于吃营养品,要对症、要限量、要针对适宜人群……即使医生们严格地按照药品的用法用量准确无误地使用了,有些药物仍然会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即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这便是医患双方都应要重视的药物不良反应问题。本刊推出《药物的不良反应》系列文章,旨在针对如上问题给读者提供一组比较系统的知识,以便用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是临床药物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药物被机体摄取后,吸收入体循环,分布至各组织且被代谢和排泄,因之血药浓度随时间而下降。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药的生物半衰期,它表示药物在体内被消除的速度大小,亦即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半衰期大,表明药物在体内消除慢,作用时间持久;半衰期小,表明在体内消除快,作用时间短。药物治疗时,半衰期短的药物需较频繁地给药,而半衰期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比较长,否则血药浓度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水平收不到应有的疗效或超出了最小中毒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新的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老药新用不断被发掘,药理知识不断更新,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为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现将我院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吕忠智  张清兰 《吉林医学》1989,10(4):213-213
<正> Css,max=(F.D)/V×1/(1-(1/2))~εCss,max=(F.D)/V×(1/2)~ε/(1-(1/2))~ε式中1/(1-(1/2))~ε及(1/2)~ε/(1-(1/2))~ε值可从(1/2)~ε函数表中直接查得(见附表)。如每二个 t1/2给药1次,即ε=1,每次剂量为 D,F=100%,则 Css,max=(2D)/V,  相似文献   

15.
<正> 3.生物利用度:按其广义的概念是指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度,是吸收程度和速度的总称。然而,通常仅单指吸收的相对份量,亦称吸收分数(F)。对于在某些急性病症(如疼痛或失眠等)中采用单剂就能生效的药物,吸收速度是至关重要的。若吸收太慢,即使最终完全吸收,往往由于所述血药浓度低不能产生适当的药效。而对于那些需多次反复给药方见  相似文献   

16.
<正> (3)肾小管再吸收如药物的肾清除率小于fu.GFR时,说明药物滤过之后,肾小管再吸收限制了它的清除,主要是被动简单扩散.对于许多药物,影响其被动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与药物类型及其pKa有关的肾小管内液体pH.例如pKa低于7.5的弱酸性  相似文献   

17.
<正> 造成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变化的因素有:(1)严重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0~25g/L)。(2)蛋白结合能力发生改变,如尿毒症时。(3)药物相互作用:几种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的同一部位结合,当它们合用时,可发生竞争现象,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这种取代相互作用,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少见,可能归因于碱性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大,而所用剂量又较小之故。(4)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随血浆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七十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分支,其基本任务在于把有关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的知识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更好地达到安全而有效的治疗要求。近几年来,国外一些医药科研中心和教学医院,已建立临床药物动力学实验室和药物代谢病房,研究体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协助医师拟订与调整给药方案,把药物浓度控制在最适治疗  相似文献   

19.
消化系统药物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由于药物的吸收及生物转化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所(?)消化系统用药既应注意药理作用,也应注意消化系统病理因素对药物剂型、给药时间、药量、给药途径的特殊要求及影响。只有把握好这两个环节,药物才能产生预期的药理效应,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电生理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心律失常的基础理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加上近年来各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以及其他抗心律失常措施的实施,如电治疗技术的进步,导管介入性治疗、食道调搏术和手术治疗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广义来讲,心律失常的治疗尚需包括病因和诱因的治疗。本文仅重点介绍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药理概要抗心律失常药可大致分为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和抗缓慢心律失常药两大类。一、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法,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Arnsdorf将本类药分为6类,而VaughanWilliams分为4类.现以Vaughan Williams分类为基础加入洋地黄类,简述如下.第Ⅰ类:膜稳定剂。作用于细胞膜,抑制快钠内流,减慢动作电位0位相上升速率。根据其对动作电位时间的影响,又可分为3个亚类:Ⅰa类:特点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通过直接降低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