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动员过程中对健康供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T细胞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受体和Tac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双色荧光标记和三色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rhG-CSF动员前CD4+T细胞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比例的中位数为26.34%,动员后为25.24%,动员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G-CSF动员使CD4+T细胞CD62L的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动员前的表达率中位数为42.72%,动员后为4.82%。动员前后CD4+T细胞CD44和整合素LFA-1表达率均为100%;动员前VLA-4表达率的中位数为84.49%,动员后为85.66%;动员前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率的中位数为84.78%,动员后为86.34%;动员前CD25表达率中位数为29.72%,动员后为26.24%,rhG-CSF动员对CD4+T细胞LFA-1、CD44、VLA-4、CXCR-4和CD25的表达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rhG-CSF动员造成CD4+T细胞CD62L的表达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李桥川  邱录贵 《内科》2008,3(3):344-346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对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供者稳态及G—CSF动员过程中骨髓、外周血CD34^+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并应用结晶紫染色测定CD34^+细胞的黏附功能。结果G-CSF动员后CD34^+CD49d^+细胞比例无显著下降,外周血CD34^+CD621.^+、CD34^+CD54^+和CD34^+CDlla^+细胞比例增高。动员后CD34^+细胞表面CD49d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减弱,但CD49e、CD62L、CDlla、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虽呈减弱趋势,却无统计学差异。动员后CD34^+细胞黏附纤连蛋白能力下降。结论G—CSF通过降低造血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的黏附而产生动员效应。  相似文献   

3.
G-CSF对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机制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通过影响因干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功能,以及影响骨髋微环境,从而促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向外周血释放,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得以实施。G-CSF可引起供者骨痛,疲乏,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暂时性改变,绝大多数供者可耐受上述不良反应,但G-CSF对供者的远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本文就上述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最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方法对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1~2002年间的12名健康供者和16例化疗7d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以rHuG-CSF每12h150μg,皮下注射,连用5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1)应用rHuG-CSF前,两组的骨髓CD3 4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应用48h以后,两者的骨髓CD3 4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两组之间差异仍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两者的骨髓CD3 4细胞高峰值出现在96h后,较应用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应用rHuG-CSF72h以后,两组外周血中CD3 4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96h以后,两组的CD3 4细胞达高峰,较应用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应用rHuG-CSF对两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rHu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96h以后,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均达到高峰,可适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应用一定剂量G-CSF,4-5d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供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 d可有效动力员MNC和CD34^+细胞。  相似文献   

6.
rhG-CSF对脑梗死区周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只,观察组于缺血再灌注后24h自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次/d,连用5d;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缺血再灌注后7、14、21d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区周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微血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MAP-2表达增高而GFAP表达降低。提示rhG-CSF可抑制神经元死亡和胶质疤痕形成,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62例AML患者[初治或复发AML33例,完全缓解(CR)AML 29例]和16名正常人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CD34+细胞G-CSFR的表达.结果 CD114+CD34+/CD34+比值在初治或复发组、CR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1.69±2.91)%、(31.84±8.62)%、(32.87±8.44)%(P<0.05),CR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F受体mRNA表达在初治或复发组、CR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0.52±6.21)%、(85.13±21.25)%、(91.57±18.64)%(P<0.05),CR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随访了13例AML患者,初治及CR时骨髓CD34+细胞上CD114+CD34+/CD34+比值分别为(12.58±2.00)%、(30.13±7.09)%,初治时低于CR时(P<0.05).G-CSF受体mRNA表达分别为(32.23±5.69)%、(83.27±19.79)%,初治组低于CR组(P<0.05).结论 G-CSF受体在AML患者骨髓CD34+细胞上的表达低于正常人CD34+细胞上的表达,故G-CSF用于治疗AM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PEG-)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与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AN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69例,实验组化疗后给予PEG-rhG-CSF皮下注射,对照组短效rhG-CSF皮下注射,比较两组白细胞降低的比率,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因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前两个利妥昔单抗+环磷酸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泼尼松(RCHOP)周期化疗中,实验组3~4度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白细胞降低比率,FN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更易完成既定的化疗周期数,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hG-CSF多次给药比较,PEG-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ANC方面的效果更优,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与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新西兰兔分为健康组(A组)、DM组(B组)、未成模组(C组),三组在骨髓干细胞动员前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动员第6天检测外周血及骨髓MNC及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CM)计数.B组在动员前1 d及动员第6天监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空腹血糖(FP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三组动员前后外周血、骨髓MNC及CFU-GM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动员前后Hb、PLT、FPC、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动员后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动员前(P<0.05).结论 DM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无影响.用G-CSF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DM兔的Hb、PLT、FPG无影响,但对血液流变学有影响,提示临床应予重视并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急性肺损伤幼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只SD幼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5 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实验组采用皮下注射rh G-CSF 30μg/(kg·d)进行干预,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在干预后第5、10、14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实验干预后第5、10、14天,实验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的TGF-β1、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rh G-CSF能够有效地减轻急性肺损伤幼鼠的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PBSCT)较骨髓移植具有造血恢复快、肿瘤细胞污染少、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 ,有逐渐取代骨髓移植的趋势〔1〕。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含量极少 ,而输入的 CD34 +细胞量是决定粒细胞、血小板恢复的重要因素 〔2〕,因此 ,如何力争采集到足够的外周血干细胞 ( PBSC)成为PBSCT的最关键问题。动员干细胞入血动员剂有细胞因子、细胞毒性药物、细胞因子加细胞毒性药物等 ,类似的动员方法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机意见不一 ,为此 ,我们进行了环磷酰胺 ( CTX)、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rh G- CSF)动员癌症患者的造血干…  相似文献   

12.
高华 《山东医药》2014,(14):74-75
目的:探讨加味逍遥散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作用。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影响。方法将6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导致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于每个化疗周期完成后给皮下注射rhG-CSF 150μg。治疗组加用加味逍遥散,每日早晚2次煎服。6个治疗周期结束后测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并进行分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NC分级0级10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1例;对照组分别为3、10、8、9、4例,两组相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联合rhG-CSF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患者的AN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14例AA、23例MDS和8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表达率。结果 MDS组骨髓CD34^+细胞表面GM-CSFR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A组(P〈O.05),而A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患者造血干细胞没有质的缺陷;造血干细胞异常可能是MD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药物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及雌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以寻求合适药物、用药剂量及最佳作用时间。方法将48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5mg组、10nag组,雌激素组,G.CSF组。用药后1、2.3、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启用流式细胞仪计数PE-CD34/FITC-CDl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1、2.3、4周六组外周血EPCs的曲线: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阿托伐他汀5mg组、雌激素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按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锯齿样曲线,第2周最低,第3周最高,第4周较第3周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对照组接近,仅第4周增高(P〈0.05)。从用药1周开始到第4周,阿托伐他汀5mg组与G-CSF组对EPCs有持续动员作用,第3周该两组效果最佳,约为第1周的3倍,是对照组的近20倍;阿托伐他汀2.5mg组在第3、4周有作用,P〈0.05,P〈0.01;雌激素组EPCs在第3、4周有作用,第3周尤明显,此时雌激素与G-CSF组作用相当,但不及阿托伐他汀5mg组明显。P〈0.01。第4周,五个用药组EPCs均较对照组高,其中G-CSF组最高,另外四组次之,且这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3周检测血清NO,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5mg组和雌激素组NO增高,阿托伐他汀10mg组降低,P〈0.01。各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阿托伐他汀、雌激素、G-CSF对EPCs均有动员作用,且不同药物组对EPCs的动员效果与时间有交互作用。动员效果为:G-CSF组〉阿托伐他汀5mg组〉雌激素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阿托伐他汀5mg组在第3周效果最佳。G-CSF对EPCs动员稳定于高水平。阿托伐他汀和雌激素对EPCs的动员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鼠脑梗死血管新生等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模型动员组,在模型建立后的24、48、72 h、1 w和1个月,各组分别处死10只(n=10),于处死前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并开颅取脑,HE染色镜下测脑梗死面积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测Ⅷ因子用于微血管密度测定,测CD34、VEGF和VEGF受体(Flk-1)用于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模型动员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优于模型组,但劣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动员组Ⅷ因子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且CD34、VEGF和Flk-1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rhG-CSF对于大鼠脑梗死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显著促进血管新生,并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6.
何深  匡霞  汪玉兰 《山东医药》2007,47(27):146-148
对5例急性白血病及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白体干细胞移植,其中3例为白体骨髓移植(ABMT),3例为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所有患者均在+7d开始应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静滴,300彬d,中性粒细胞(AnC)〉1.0×10^9/L时停用。本组ANC〉0.5×10^9/L的平均时间15.2d,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20.7d。动员后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达到移植需要,移植过程顺利,造血功能重建良好。提示国产rhG-CSF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干细胞内源性动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CD34-阳性的单个核细胞(CD34-positive mononuelear cells,MNC^CD34+)的动员及其变化规律。方法观察AMI患者外周血中不同时间段MNC^CD34+的数量,测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等5项细胞因子在血浆中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水平。结果(1)MNC^CD34+从AMI后便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在第28天MNC^CD34+的数目仍然高于第1天。(2)心梗组和对照组MNC^CD34+数目在第7天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3)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G-CSF显著增高,且于第7天达到峰值。(4)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中MNC^CD34+的数目同血浆中G-CSF的水平密切相关(r=0.379,P〈0.01)。结论AMI患者外周血中MNC^CD34+的数目和G-CSF水平是增高的,且二者密切相关。证明AMI后机体存在骨髓动员和自我修复现象。G-CSF是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剂。 因子;动员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化疗及放疗后的骨髓抑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G-CSF作为干细胞动员剂,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G-CSF在这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