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90~2002年连云港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连云港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连云港市1990~2002年10所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的围产儿进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24 293例,出生缺陷儿757例,发生率为6.09‰;复合畸形、无脑儿、唇腭裂、脑积水、唇裂和指趾畸形为前6位高发种类,神经系统、颌面部畸形和复合畸形为前3位高发系统;该市出生缺陷发生城乡有显著差异;与胎儿性别、妇女妊娠胎数无关;夏秋季受孕的缺陷儿发生率高;与胎龄、产母年龄、产母产次等因素相关.结论:该市出生缺陷儿的下降主要来自神经系统缺陷的下降,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根据13年来的动态监测结果及发生出生缺陷相关的因素,制定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 ,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 36 8.19‰ ,占围产儿死亡的 2 8.72 % ;出生缺陷前 6位依次为 :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 (趾 )、脑积水 ;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 ,产母年龄 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 :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68.19‰,占围产儿死亡的28.72%;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趾)、脑积水;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衡阳市出生缺陷消长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衡阳市围产儿死亡与出生缺陷的关联。【方法】对衡阳市部分医院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7年监测医院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0.3 4‰;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84.17‰,是围产儿死亡率的3 7倍;缺陷儿死亡率是非出生缺陷死亡率的49倍。出生缺陷发生率平均为66.37/104,且出生缺陷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双多胎、孕母年龄、围产儿的出生月份有密切关系。出生缺陷儿按系统分类排在前5位是肢体畸形、唇腭裂、神经管畸形、消化道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的畸形。【结论】出生缺陷不仅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 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2000~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自贡市大安区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对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2000~2004年在自贡市大安区辖区内县级以上共3所产科医院出生的孕28周~生后7d的10540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5年共监测围产儿10540例,发现出生缺陷12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2.14‰。前5位缺陷种类依次为:外耳其它畸形、多指(趾)、马蹄内(外)翻、唇裂合并腭裂、唇裂。  相似文献   

7.
2008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于2007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对长春市53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54 502例,出生缺陷儿48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89.35万/,围产儿死亡597例,围产儿死亡率109.54万/;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年龄。结论: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张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9-1060
目的:了解洛阳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主要特征,探讨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对该市2007~2009年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80.86/万;城镇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乡村;前5位出生缺陷类别依次为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肢体短缩。结论: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偏低,城乡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全国、全省监测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1997~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新艳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790-792
目的 了解太原市1997~2004年出生缺陷儿发生率及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山西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国,全国又高于世界,山西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成了“珠峰”,政府要削除这个“珠峰”采取一系列措施,称作“削峰工程”)及“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要求,对1997~2004年太原市10个县(市、区)94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8年共监测围产儿217908例,出生缺陷儿287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1.75/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1021例,NTD发生率46.85/万,占出生缺陷36%.围产儿死亡2892例,围产儿死亡率13.27‰;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2.39倍;出生缺陷畸形发生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28周前引产出生缺陷儿诊断89.74%依靠B超.结论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开展广泛健康教育,普及婚检和进行保健知识宣传,加强孕产期保健和产前B超筛查等,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芮青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98-539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2001~2008年该院出生缺陷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及产前诊断的不足和需要强化之处,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1~2008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8年共监测围产儿20 394例,缺陷儿138例,发生率为6.77‰。主要缺陷为总唇裂、指(趾)畸形(多/并指趾)、复合畸形、无脑畸形、肾脏异常、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产母年龄<20岁和年龄≥35岁出生缺陷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孕前及孕早期预防、孕期宣教、积极开展产前诊断,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监测质量,可以减少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68.19%oo.占围产儿死亡的28.72%;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趾)、脑积水;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1997~200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1997年以来,我市在10个县(市、区)的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2003年,共监测围产儿187 492例,出生缺陷儿2 46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881例,NTD发生率为46.99/万,占出生缺陷的35.78%.围产儿死亡2 505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53.57%存活,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4.75倍.孕2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88.12%依靠B超诊断.因此采用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仙居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亚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31-2833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以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对4年间监测单位上报的出生缺陷儿报告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平均发生率为10.87‰。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率为67.19%。出生缺陷儿前5位的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多指、并指(趾),唇、腭裂及无脑畸形。结论:出生缺陷的干预以预防为主,加强宣教及孕期保健,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14.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 ,1997年以来 ,我市在 10个县 (市、区 )的 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 2 0 0 3年 ,共监测围产儿 1874 92例 ,出生缺陷儿 2 4 6 2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 ( NTD) 881例 ,NTD发生率为 4 6 .99/万 ,占出生缺陷的 35 .78%。围产儿死亡 2 5 0 5例 ,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 5 3.5 7%存活 ,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 34.75倍。孕 2 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 88.12 %依靠 B超诊断。因此采用 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7—2011年灌南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工作手册》要求,对37 680例围产儿监测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灌南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94‰;出生缺陷类型前5位依次为唇裂、指趾畸形、唇腭裂、神经系统畸形、小耳;出生缺陷儿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不同年龄产妇缺陷儿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灌南县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取得一定成效。应进一步完善三级预防措施,加强保健队伍培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2006~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蓉  陈晓绒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9):1330-1331,1361
目的: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和主要缺陷因素,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辖区户籍孕产妇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3.79‰,围产儿死亡率5.45‰,缺陷儿死亡率174.41‰(是总围产儿死亡率的32倍)。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并)指趾、外耳其他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无关(χ2=0.41,P>0.05),产妇年龄与出生缺陷发生率无关(χ2=1.24,P>0.05)。结论:降低出生缺陷,预防至关重要,重点推广一级预防,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孕前、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二级预防,积极处理三级预防,降低因出生缺陷导致围产儿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奉化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该市范围内各产科分娩医院2004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出生的12949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检出出生缺陷儿17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75‰。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母年龄有关。出生缺陷发生顺位前5位分别是:外耳其他畸形、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出生缺陷的预防要从孕前做起,要加强宣教,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做好孕前、孕期保健;要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能,尽早发现异常,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市出生缺陷情况,查找出生缺陷发生、发展的消长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全国统一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在市区25家接产医院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结果:至2006年共监测围产儿37 556例,监测率为85.77%。出生缺陷发生率59.64万/;农村高于城镇,孕母龄大于30岁的高于30岁以下的,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是非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的45.31倍;出生缺陷种类有27种,按发生系统排列前4位依次为:手足及四肢畸形、唇裂及腭裂、神经系统缺陷、胸腹部畸形。结论:开展优生优育宣传及医学遗传咨询,加强孕产期保健,孕前及孕早期补充小剂量的叶酸,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进一步落实出生缺陷监测措施,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5年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炳兰  孙丽洲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64-2766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及产前诊断的不足和需要强化之处,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04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年共监测围产儿7 213例,缺陷儿102例,发生率为14.14‰,主要出生缺陷为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多/并指(趾)、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0岁尤其产母年龄≥35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孕前及孕早期预防和加强产前诊断,可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颜面部、心血管、手足部等B超检查有待加强并列入产前常规检查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昌平地区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 BDs)的发生率,掌握严重和高发出生缺陷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要求,将1999~2008年分为前、后5年,对孕28周~产后7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0年间妊娠中期胎儿畸形的引产情况。结果:10年间监测地区围产儿共45656例,出生缺陷儿47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32‰;围产儿死亡275例,出生缺陷儿死亡72例,占围产儿死亡的26.18%。结论: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推广神经管畸形(NTDs)在孕早、孕中期的筛查技术和孕早期优生四项(ToRCT)的检查工作,采取管理、医疗、社会及法律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