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验证掺锶硫酸钙复合骨修复材料的细胞毒性和细胞相容性。方法用a-半水硫酸钙(a—CSH)和氯化锶(SrClz)采用混合共结晶法制备6组不同掺锶量的掺锶硫酸钙骨修复材料,用MTT法来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对各组材料进行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MTT实验显示,细胞在各组掺锶硫酸钙材料浸提液中均正常增殖,培养7d时掺锶材料各组OD值均高于a—CSH组(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掺锶材料浸提液中增加(P〈O.05),且当掺锶量为0.5%时最明显。共培养结果显示,细胞能在各组掺锶硫酸钙材料上紧密贴附生长,共培养4d后,掺锶0.3%和0.5%材料上的细胞多于a—CS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P-0.057)。结论掺锶硫酸钙骨修复材料无细胞毒性且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成骨样细胞能在其上正常地贴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对犬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健康成年雄性家犬,建立双侧股骨下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植入Osteoset®片;B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C组:右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左侧植入Osteoset®片,分笼饲养,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X 线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检测、骨组织计量分析。结果 X线观察显示,骨缺损处植入的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取代,同期空白对照侧仅在骨缺损边缘处仅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组织学观察显示,各期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植入区边缘可见分布密集的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骨细胞,而同期空白对照侧缺损处骨小梁较稀疏,骨细胞数量较少。骨密度检测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植入部位骨密度无明显差别,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骨组织计量分析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材料植入区新生骨量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多于同期空白对照组新生骨量。结论 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成骨能力与Osteoset®人工骨一样,能够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3.
应用掺锶5%透钙磷石骨水泥修复家兔下颌牙槽骨缺损,观察骨保护素(OPG)在缺损区的表达情况,探讨掺锶透钙磷石骨水泥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健康家兔18只,随机分为3组,在家兔双侧下颌牙槽骨制作骨缺损,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透钙磷石组植入透钙磷石骨水泥,掺锶5%透钙磷石组植入掺锶5%透钙磷石骨水泥.术后每组动物分别于4、8周各处死3只,通过大体观察、CBCT、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CBCT结果显示掺锶5%透钙磷石组骨缺损8周时已基本修复,透钙磷石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未完成骨缺损修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周时OPG表达最高,8周时减弱.4周和8周时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兔下颌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掺锶5%透钙磷石成骨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术后的康复时间,可作修复骨缺损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硫酸钙对骨修复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股骨远端包容性骨缺损模型,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片填充缺损,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及骨密度分析。结果普通X线观察提示缺损区填充的CCaS和Osteoset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3周时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区骨密度高于正常股骨髁;6周时缺损区骨密度下降,低于正常股骨髁;13周时较6周时增高接近正常股骨髁。骨修复过程中各个时间点骨密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人工骨修复区骨密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硫酸钙体内能够降解吸收,不干扰新骨的形成,为骨的修复发挥骨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将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植入兔的桡骨缺损模型中,PHBV/羟基磷灰石(HA)作为实验对照组,利用放射学、组织学、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方法,观察其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能力.结果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新生骨形成时间早:术后2周,植入材料内部有骨小粱形成,术后8周移植材料四周及内部均有大量新生骨形成,骨缺损区被新生骨填充;骨修复完成时间早:术后12周,新生皮质骨结构清晰,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结构,髓腔再通;抗压力强:12周时所修复骨缺损标本的抗压力,PHBV/SGBG组明显高于PHBV/HA组(P<0.05),而与自体松质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解速度快:术后4周材料开始降解,术后12周材料大部分已被吸收,材料与新骨面积的百分比由4周时的60%下降到8%.结论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成骨时间早并且修复完全,材料本身可以完全降解,是一种理想的骨科替代材料,亦可以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段玉金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2):149-152,112
目的:观察自制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自制XDCB植入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14mm)模型中,分别于术后4、8、12、16w采用观察大体标本、X线、HE染色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X线片可见4w时材料密度较高;8w时材料与宿主骨接触处模糊;12w时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16w时材料区密度接近宿主骨。组织切片观察可见XDCB植入后4w有新生软骨形成及未成熟的骨组织,可见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胶原组织及较多的小血管,并可见多核巨噬细胞;8-16w连续观察可见新骨继续生成,巨噬细胞逐渐减少,但仍存在;XDCB逐渐降解吸收缩小,缺损两端间有新生编织骨生成,部分相互连接融合,部分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骨小梁和髓腔结构。结论:自制XDCB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载体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 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 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 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载阿仑膦酸钠(ALN)的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8只。于双侧股骨内侧髁处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给予观察组ALN/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给予对照组CPC植入修复骨缺损。术后两组大白兔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于术后4、8、12周时分别处死6只兔子,取股骨髁处标本进行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观察两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材料均未见明显的炎症组织反应,其组织相容性均良好,通过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可发现:术后4周CPC柱和两端股骨界面清晰可辨,未见骨痂形成;8周界面模糊,可见少量骨痂生长;12周CPC柱与骨缺损交界处被大量骨痂包裹;术后4、8、12周观察组的骨痂形成速度和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观察组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阿仑膦酸钠的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兔股骨骨缺损的修复,增强股骨强度。  相似文献   

11.
王海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897-900,F0004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铁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痴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46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伤椎同种异体骨植入术(24例)和伤椎内硫酸钙植入术(22例)治疗。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Cobb角矫正、预防相邻节段退变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异体骨植入组在术后伤椎高度的维持及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的效果,优于硫酸钙植入组( 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cm×1.2cm×1.8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茵,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0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4.
脱抗原胎牛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脱抗原胎牛松质骨(AECB)治疗犬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成年杂交犬5只,在股骨头后外侧近头颈交界处造骨缺损模型。将AECB修剪后填充入一侧缺损区内;另一侧不填充材料。术后12周取材,染色观察。结果AECB侧:交界区可见相对成熟的骨组织,周围可有编织骨形成,可见髓腔形成。对照侧:缺损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缺损区周边成骨明显,缺损区内为纤维肉芽组织。材料区周围及内部可见有多量软骨带形成,其中有较多钙化的骨组织。对照侧缺损区内只有少量软骨带形成,未见软骨或新骨形成。材料周围及内部可见多量Ⅰ型胶原及少量Ⅲ型胶原。对照侧缺损区内未见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结论AECB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能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合适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在自体骨修复山羊颅骨缺损中的作用,验证自体骨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的修复效果.方法 制作山羊颅骨缺损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分别用自体骨渣、自体骨渣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修复颅骨缺损,12周后行病理学检查,16周后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颅骨修复后12周的标本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成骨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自体骨/PRP组缺损完全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最大载荷、最大负荷对应挠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自身最大载荷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结论 PRP对骨形成有促进作用,PRP/自体骨渣混合物是一种优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异黄酮介孔玻璃水泥支架材料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组分的骨水泥材料,并用介孔玻璃水泥粉末吸附植物性激素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IS),制备成载IS的硫酸钙(calcium sulphate,CS)骨水泥(CS/IS)、载IS的20%介孔硅酸钙镁/硫酸钙(20% mesoporous magnesium calcium silicate/calcium sulfate,20 m-MCS/CS)骨水泥(20 m-MCS/CS/IS)、载IS的40%介孔硅酸钙镁/硫酸钙(40 m-MCS/CS)骨水泥(40 m-MCS/CS/IS),检测不同骨水泥支架材料的体外释药性能.将6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制作右侧股骨末端骨缺损模型后,分别植入CS、20 m-MCS/CS、40 m-MCS/CS以及40 m-MCS/CS/IS,于术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5只兔并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脱钙后切片并进行三色染色,普通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0 m-MCS/CS/IS和40 m-MCS/CS/IS骨水泥对IS的释放均为缓释,但40 m-MCS/CS/IS的释放量更多,在第25天已高达(41.0±1.8)%,因此后续实验中采用40 m-MCS/CS/IS.动物实验表明,骨水泥支架植入12周后,CS组的缺损部位仍比较明显,20 m-MCS/CS组有了一定程度的修复,40 m-MCS/CS组已基本愈合,而40 m-MCS/CS/IS组已基本完全愈合并且骨小梁已贯穿骨缺损区.三色染色结果显示40 m-MCS/CS/IS复合骨水泥有更快的降解速度,能够促进大量新生骨和成熟骨的产生,其促成骨能力也优于40 m-MCS/CS.结论 异黄酮介孔玻璃水泥能有效修复腔隙性骨缺损,有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Bonerepairisaverycomplicatedprocessanditisinfluencedbymanyfactors,includingbonebed ,boneformingcellinthebonebedandlocalgrowthfactor Beta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TGF β)isaveryimportantbonegrowthfactorandplaysanimportantregulatoryroleinbone growingandremodeling SincetheadventofNanotechnology ,nanoceramicmaterialcanbesynthesizedmoreconveniently Somescholarshaveexperimentedbymakingcomparisonsbetweentheeffectsofhydroxapatite (HA )andnanoHAwithcollagen (Co)compoundtorepairbonedefectsinarabb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