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术,并通过脑干听性诱发电位对冷冻治疗前后进行了临床记录观察,结果:治疗前患者侧波V潜伏期、波Ⅰ-Ⅴ间期传导时间延长;双侧波V潜伏期差、双侧波Ⅰ-Ⅴ间期差患者传导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
双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探讨和总结了双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病因素及治疗方法,并提出了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19例患者中的13例双侧三能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2-14年,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本组资料统计结果,双侧三叉神经痛在单侧患者中所占比例为1.16%,无明显发病因素,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1.5%。结论:对双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各种资料结果显示,总体在1-10%,发病因素不明显,各种治疗方法中以三叉神经半月节微血管减压奇迹与射频温控热凝术较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三叉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TSEP)检查方法,分析比较慢性咀嚼肌疼痛(masticatory muscle pain,MMP)患者与对照组TSEP各波潜伏期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慢性MMP患者神经功能变化的机制及TSEP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慢性MMP患者12例(患者组),以及年龄、性别与患者组匹配的健康人12名(对照组),分别行双侧颏神经和咬肌TSEP检查。归纳全部受试者面部两侧共4个部位的TSEP波形,分析出现率为75%~100%且双侧对称的波形。对测得的波潜伏期进行配对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获得5个TSEP波(P1、N1、P2、N2和P3)。患者组两侧颏神经TSEP的P1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波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左侧P2、N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区各波潜伏期的变化不一致。结论慢性MMP患者TSEP波潜伏期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初步证明患者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改变。慢性MMP患者P1潜伏期变短,提示三叉神经节以下外周神经传导活化;P2潜伏期变长提示脑干可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侧唇峰高度差确定Tennison法的唇高延长值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外科(510120)潘蔚改良Tennison定点法,利用双侧唇高差值决定唇高延长值,单侧唇裂畸形,双侧唇峰不位于同一水平,术中只要将患侧唇峰下降至健侧唇峰水平,即可达到...  相似文献   

5.
颌面部肿瘤细胞冷冻的时间效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冻融后癌细胞不同时间的生存率改变,建立准确测定冷冻对癌细胞损伤效应的方法。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6种口腔癌细胞和两种正常细胞进行冷冻处理,MTT法测定不同温度的生存率,选择-40℃为敏感温度进行冻融后不同时间的冷冻后生存率测定。结果:不同温度冷冻癌细胞后测定结果显示:0℃~-30℃细胞无明显损伤,-40℃~-50℃死亡率明显增加,达到40%~60%、-50℃~-90℃细胞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40℃冷冻后细胞死亡率随时间延长而有所增加,8h达60%~85%,24h达84%~94%.结论:冷冻对癌细胞有明确杀伤作用,敏感温度在-40℃~-50℃。冻融后部分存活细胞的损伤无法修复,细胞死亡率随时间延长而缓慢增加,24h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下三角瓣法单侧唇裂修复对患者唇鼻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患者唇鼻部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对其发育的影响。方法:对下三角瓣法单侧唇裂修复的82例患者,手术前、后唇鼻部形态的生长发育进行平均5.1年随访、测量。结果:①患者唇鼻部健、患侧唇高、三角瓣底宽、健侧鼻孔宽度较术前有明显增长,三角瓣底宽较术前平均增长68.4%。②术后患者双侧唇高、侧唇高、鼻孔宽及唇峰-口角距等方面既有显著差异,又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③患者双侧唇高、唇峰-口角距的非对称率均小于10%,双侧鼻孔宽度的非对称率为22.8%。结论:术后双侧上唇部的发育呈均衡性,患侧唇高不会出现过长或过短的现象。下三角瓣法存在着一期手术后遗留患侧鼻孔较大等弱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26例颌面外科的老年患者围术期心电监测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段上抬下移和T波低平或侄置,其次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统计表明,术中出现赆电异常患者人数均比术前高。本文为老年患者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心电异常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5例老年患者采用穿刺冷冻针进行神经孔内冷冻治疗。结果:随访30例,其中25例病人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可靠,可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下颌支矢状劈开术(SSRO)常用两种内固定方式对下齿槽神经(IAN)功能的影响。方法 成年恒河猴12只,均行双侧SSRO后退术。左侧行双皮质骨螺钉固定,右侧行单皮质螺钉与夹板固定。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4、8、12周时对两侧IAN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检查。结果 SSRO术后即刻SNAP检测示IAN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但两侧之间无显著差剐。术后2周起,IAN功能逐渐恢复。至术后12周时右侧IAN的潜伏期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左侧IAN潜伏期较术前延长15.4%(P〈0.05);右侧的波幅恢复也要优于左侧(P〈0.05)。结论 SSRO术中使用双皮质螺钉固定舜口单皮质螺钉夹板固定对IAN功能均有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IAN功能均有恢复。单皮质骨螺钉与夹板固定相对于双皮质骨螺钉固定对1AN的功能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是否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参与,加深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的认识。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发现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高于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牵引延长后下齿槽神经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采用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TSEP)检查恒河猴下颌骨牵引延长术对下齿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青年恒河猴7只,行下颌角部完全骨截开术,右侧或双侧安放牵引器。截骨间隙平均牵引距离为13.5mm。于术前、牵引完成时、牵引完成后4周分别进行下齿槽神经SEP检查。结果 术前下齿槽神经SEP各波的潜伏期测量值,两侧对比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牵引术完成时SEP各波的潜伏期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延长(P<0.01,P<0.001),波幅显著下降(P<0.001)。术后4周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均有恢复,但多数差别仍有显著性。结论 TSEP检查提示下颌骨牵引延长术对下齿槽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术后4周其功能有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再造舌肌肉电生理和剩余舌肌动力性恢复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猕猴动物实验,采用自身对比设计,对舌下神经与舌神经移位移植进行了电生理研究。结果:(1)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延长不断恢复;术后3、6、12月其恢复率分别为:舌前份50.83%,73.87%,82.79%,舌中份77.96%,96.60%,92.34%,术后6月神经传导速度基本上恢复可正常范围内,舌前份为2.20m/s,舌中份3.56m/s;(2)对照侧动作电位幅度:舌前份>舌中份。(3)神经移位移植术后3,6,12月中实验侧动作电位幅度也随时间延长呈不断恢复趋势;(4)对照侧与实验侧之间无运动神经交叉支配。结论:电生理检测提示舌剩余肌动力性可以重建电生理检测技术不失为评价周围神经再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神经肽与三叉神经痛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发病是否与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多肽(VIP)以及β内啡肽(β-EP)有关。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SP、CGRP、VIP、β-EP含量,正常志愿者颈外静脉血中SP、CGRP、VIP、β-EP含量作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患者痛支与非痛支神经组织中SP、CGR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的差异。结果: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中SP、CGRP、VIP含量明显升高,患者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痛支神经组织中SP、CGR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的数量、总面积均显著多于、大于非痛支神经组织中的SP、CGR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结论:患者体内神经肽的合成或释放异常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血浆β-内啡肽与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2例患者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健上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者颈外静脉血中β-内啡肽含量,12例正常自愿者颈外静脉血中β内啡肽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疼痛发作时患者颈外静脉血中β-内啡肽含量与健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中β-内啡肽含量无显著差异,与术后患者颈外静脉血中β-内啡肽含量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降低,中枢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对疼能的抑可能减弱,外周神经源性炎症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sIL-1RⅠ基因对山羊颞下颔关节骨关节病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喙突移植治疗双侧真性颞下颔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不可复性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镜术后[牙合]垫治疗评价,上颌窦径路治疗三叉神经痛9例报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者三叉神经分支刺激诱发皮层电位(TSEP)的关系及特点,比较图形及数据差异,探讨经眶上神经刺激诱发皮层电位与瞬目反射(BR)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电刺激30例健康成人的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收集刺激对侧的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电刺激眶上神经,记录瞬目反射R1、R2和R2'相关数据,应用SPSS统计程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q检验。结果:眶上神经刺激诱发皮层电位和瞬目反射各波潜伏期相关性不显著,呈低度相关。各分支诱发三叉神经皮层电位P1、N1、P2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2、P3、N3、P4、N4、P5、N5各波潜伏期三支差异不明显,眶上神经刺激诱发皮层电位各波较其他两支延迟。结论:TSEP与BR具有不同的传导通路,各波潜伏期无明显相关性。不同分支刺激诱发皮层电位,早期波的潜伏期具有差异,与神经传导通路相适应;后续各波具有一致性。临床应综合分析以判定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对称性含牙囊肿1例马黎晓沈娟芳患者男,10岁,因右上颌侧切牙严重错位于1996-02-23来治,检查:原乳侧牙滞留,恒侧切牙、尖牙萌出于前磨牙处。对侧萌出正常。X线全景照发现双侧侧切牙处患有1.8cm×1.4cm的含牙囊肿,右侧位于牙根之间,左侧在牙...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给患者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甚多。然而有些方法疗效维持时间不长,有的效果虽好,但操作复杂,且并发症较多。我科近几年来,对药物治疗失败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冷冻治疗法,操作简便,复发率低,无感觉功能障碍,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是否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参与 ,加深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的认识。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 :发现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高于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论 :我们认为 :三叉神经痛的痛支神经过度合成和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促进了P物质的释放 ,导致阵发性剧烈疼痛 ,并在局部形成神经源性炎症。  相似文献   

20.
单侧手术修复腭裂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减少对面型主体结构的损伤,延长患侧腭,采用单侧手术修复腭裂。材料与方法:手术方法系只用患侧腭粘骨膜瓣修复裂隙,并做腭骨水平板切骨后移延长。本组手术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手术时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22.5个月;裂隙宽度最大18mm,最小8mm。平均为12mm。结果:手术患儿全部正常痊愈出院。无喉水肿、呼吸道感染、继发性出血、伤口裂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单侧手术可成功用于腭裂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