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1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1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 vs 23.3%,P=0.001;DCR:87.1% vs 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最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 vs 9.7个月,P=0.777;OS:17.0 vs 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观察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4例病理确诊的不愿或不能接受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rng,每目1次,持续用药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小良反应。结果:吉非替尼的有效率为29.4%,疾病控制率为61.8%,症状改善率为4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2个月,1年生存率为35.3%。其中不吸烟患者客观缓解率高于吸烟患者(P=0.023)。出现皮疹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无皮疹患者(P=0.005),LogistiC回归提示皮疹是疾病控制的独立因素(P=0.00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结论:对于不愿或不能接受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为这些患者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了解吉非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肺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生存情况,进一步分析临床、影像及药物动力学等因素对预后有无影响。[方法] 37例初治EGFR 敏感突变肺腺癌脑转移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mg/d,服用吉非替尼一月后检测血药及脑脊液药物浓度,病情进展后联合化疗或全脑放疗。[结果] 8例患者病情稳定,29例肿瘤进展;无进展生存期为2.1~16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2月;总生存期为2.1~21.9月,中位生存期8.7月。吉非替尼血药浓度、脑脊液浓度及脑脊液通透率与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有正相关性,其中脑脊液浓度的相关性最大。在多种预后因素中,颅内病灶能否控制对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非替尼明显改善了EGFR敏感突变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颅内病灶有效控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治疗3年生存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2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204例晚期NSCLC患者经吉非替尼250mg/日口服治疗的3年生存情况。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吉非替尼长期生存优于化疗,3年生存率16.2%。吸烟史(P=0.043)、治疗疗效(P=0.002)和病理类型(P=0.011)是与吉非替尼治疗生存时间密切相关的因素,而性别(P=0.762)、年龄(P=0.053)、ECOG评分(P=0.380)、既往治疗方法(P=0.222)及临床分期(P=0.135)则与之无显著关系。结论吉非替尼是1种有效的治疗NSCLC的靶向药物,可以改善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肺癌患者并进行吉非替尼治疗可望使肺癌治疗更为个体化,具有更好的临床府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唐顺  郭卫  杨荣利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35-1338
目的:肺癌是最常出现骨转移的实体肿瘤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随访1997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127例。其中男84例,女43例;平均年龄61.2岁(29~88岁)。应用x线平片、CT、MRI和全身骨扫描确定骨转移灶的部位及数目。根据病理分类将肺癌骨转移分为腺癌转移80例(63.0%),鳞癌转移17例(13.4%),大细胞癌转移9例(7.1%),小细胞癌转移21例(16.5%)。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生存相关模型分析各相关危险因素,找到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各个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肺癌骨转移后6个月、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4%、25.8%和8.0%。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6个月,诊断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肺癌骨转移后影响生存的有效预后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生存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转移灶数目(单发或多发)、以骨破坏为首诊症状、有无其它脏器转移、转移时长(从诊断肺癌到出现骨转移的时间间隔)、是否存在骨科并发症(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肺癌骨转移后影响生存的有效预后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生存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转移灶数目、有无其它脏器转移、转移时长。结论:明确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有助于确定手术的适应证,进一步提高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陈申  马锐 《肿瘤学杂志》2017,23(5):384-388
摘 要:[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7例,统计其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并计算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分析影响骨转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在PS评分低或高(15.1m vs 11.6m)、骨转移灶单病灶或多病灶(15.7m vs 11.9m)、中轴骨或四肢骨转移(14.9m vs 11.2m)、双膦酸盐治疗(15.3m vs 11.3m)四组的中位生存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Cox回归模型中PS评分、骨转移位置、双膦酸盐组间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PS评分、骨灶位置、双膦酸盐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250 mg/天(吉非替尼组,n=38)或厄洛替尼150 mg/天(厄洛替尼组,n=29),直至发生颅内病变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疗效分析采用RECIST 1.1版标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颅内病变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4.8%和92.5%,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分别为42.1%、92.1%和48.3%、93.1%(P=0.881)。颅外病变的RR和DCR分别为53.7%和95.5%,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分别为52.6%、94.7%和55.2%、96.6%(P=0.932)。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10.8个月和15.3个月,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分别为10.6个月、14.8个月和11.7个月、15.7个月(P=0.720,P=0.569)。结论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对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作为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两种药物在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等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化疗后骨转移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1年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鼻咽癌放化疗后5年内发生骨转移的126例患者的治疗及预后。Kaplan -Meier 法计算生存率,Log -rank 法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 回归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5年随访率为98.4%。全部患者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8%、50.0%、34.9%、15.9%。年龄、性别、治疗前 T 分期、治疗前 N 分期、治疗前2D -CRT 或 IMRT 放疗模式,对患者骨转移后1、2、3、5年生存率无影响(P >0.05)。骨转移数目≤3个与骨转移>3个,1、2、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骨转移与骨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1、2、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化疗为主的治疗与化疗为主的治疗比较,1、2、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数目>3个、骨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 =0.000)。结论:鼻咽癌治疗后骨转移灶数目≤3个、无其他脏器转移、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疗效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吉非替尼治疗9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Yang L  Liu XY  Fang J  An TT  Wu MN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6):474-477
目的 总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9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期和毒副反应,分析与疗效、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 91例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化疗周期数为6(1~17)周期,68例(74.7%)患者至少经过二线方案化疗,疾病仍进展;Ⅳ期76例(83.5%),其中42例(46.2%)至少有2个转移部位。口服吉非替尼剂量为250mg/d。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组客观有效率为20.9%(19/91),疾病控制率为63.7%(58/91),症状改善率为72.7%(40/55),ECOG评分稳定及改善为71.4%(65/91)。腺癌、至少接受二线方案化疗及出现皮肤毒性者与疾病控制率呈明显正相关(P值分别为0.04、0.02及0.00)。中位TTP 5.0个月(95%CI为3.26~6.74),中位随访7.5(1~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56.4%。目前仍存活56例(61.5%),其中29例(51.8%)仍处于疾病控制中,20例生存期已超过1年(12~18.5个月)。对生存有益的单因素为不吸烟、疾病控制、出现皮肤毒性及吉非替尼治疗过程中控制转移灶。经Cox回归分析发现,不吸烟、疾病控制是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1和0.00)。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 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对传统治疗失败的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明显疗效,有改善症状及延长生存期作用,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58例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其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结果 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是椎骨、骨盆和肋骨。全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2.3%、26.4%,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PS评分、骨转移数目、骨转移后是否化疗、血清AKP水平、血清CA242水平与预后相关 (P<0.05),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均无关。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血清AKP水平、骨转移数目及PS评分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初诊时临床分期、骨转移时血清AKP水平、骨转移数目及PS评分可能对肺癌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肉瘤肺转移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发生自发性气胸和40例同期未发生自发性气胸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54例骨肉瘤肺转移患者均获随访。1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个月,2年生存率为14.3%(2/14),而未发生自发性气胸的40例骨肉瘤肺转移患者分别为2个月、16个月和35.0%(14/40),两组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发生率及PFS与化疗情况无关(P>0.05)。肺转移灶数目和自发性气胸是影响骨肉瘤肺转移患者OS的独立因素(HR=0.34,95%CI:0.15~0.79,P=0.01;HR=0.38,95%CI:0.16~0.87,P=0.02)。结论 自发性气胸的发生与骨肉瘤肺转移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影响因素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16-2012-03-16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77例采用厄洛替尼治疗经病理学确诊的Ⅳ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剂量为150mg/d,治疗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其中一线治疗患者21例,接受过〉1个周期化疗和(或)局部放疗患者56例。比较不同组别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77例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为55.8%(43/77),疾病控制率为66.2%(51/7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6.0个月,95%CI为3.693~8.31;中位生存时间9.5个月,95%CI为6.82~12.18。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1.3%,2年为14.6%,3年为7.3%。1年总生存率为39.8%,2年为11.6%,3年为5.8%。χ^2评分≥70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3.7%(41/49)和87.7%(43/49),均高于〈70者的7.1%(2/28)和28.6%(8/28),χ^2值分别为42.322和27.906,P值均〈0.001。非吸烟者疾病控制率为80.7%(25/31),高于吸烟患者的56.5%(26/46),χ^2=4.819,P=0.0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腺癌和卡氏评分≥70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高于鳞癌和卡氏评分〈70患者,P值分别为0.010和〈0.001;腺癌、无脑转移和卡氏评分≥70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高于鳞癌、有脑转移和卡氏评分〈70患者,P值分别为0.023、0.040和〈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卡氏评分状况和有无脑转移是疾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40;而卡氏评分状况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1。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59.7%)及腹泻(35.1%),多为Ⅰ~Ⅱ度。3例(3.9%)因Ⅲ度皮疹停药,未出现Ⅳ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厄洛替尼对Ⅳ期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体能状况评分高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及安徽省肿瘤医院确诊的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的46例NSCLC患者资料,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吸烟、病理类型、骨转移灶数目、骨相关事件、其他部位转移、ECOG评分、碱性磷酸酶及癌胚抗原)与总生存期(OS)的关系,同时采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为237天。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骨转移灶数目及初诊时ECOG评分为影响OS因素,其中鳞癌、骨转移灶数目≥2个、初诊时ECOG评分2~4分者预后较差;而性别、吸烟、骨转移部位、有无骨相关事件、骨以外的其他部位转移、血清ALK、CEA与OS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OR=2.996, 95%CI: 1.070~8.389, P=0.037)、骨转移灶数目(OR=3.263, 95%CI: 1.083~9.827, P=0.036)为影响OS的独立因素。结论 在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的NSCLC中,病理类型、骨转移灶数目可能为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或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标准一线化疗后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112例,其中联合治疗组52例接受培美曲塞/顺铂及吉非替尼治疗,化疗组60例仅采用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6.5%,高于化疗组的18.3%(P=0.030);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1.2%和55.0%(P=0.035);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7个月和6.7个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明显下降,但联合组的CEA和CYFRA21-1水平比化疗组更低(P<0.05)。联合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P<0.05),两组之间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失败后,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较单用化疗显示出更高的ORR和中位PFS,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15例,年龄≥65岁,均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一线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为:顺铂50~60mg/m2或卡铂曲线下面积(AUC)4~5静滴,第1天;紫杉醇135~150mg/m2静滴3~4h,第1天;或长春瑞滨25mg/m2静滴6~10min,第1、8天;或吉西他滨1000mg/m2静滴30min,第1、8天。上述方案3~4周为1个周期。观察并随访治疗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115例患者中,应用铂类联合紫杉醇方案化疗44例(38.3%),联合吉西他滨方案31例(27.0%),联合长春瑞滨方案40例(34.7%)。全组患者的有效率(RR)为26.1%,疾病控制率(DCR)为76.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4.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对症处理后可恢复。按照不同年龄、方案、铂类药物及ECOG评分进行亚组分析,其中不同ECOG评分及铂类药物的中位PFS及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铂类为基础联合第3代细胞毒性药物的两药方案一线治疗一般状态较好的老年晚期NSCLC的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树突状细胞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根据治疗情况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120例含铂方案化疗4~6个周期后疾病稳定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55),仅研究组化疗后接受DC/CIK维持治疗。对两组进行生存随访并比较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中位PFS为5.0个月,高于对照组的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中位OS为8.5个月,与对照组(8.0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获不同疗效亚组中位PFS和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发热、乏力和关节酸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维持治疗可延长化疗后疾病稳定晚期NSCLC患者的进展时间,且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杜宝昌  刘军  王帅兵 《中国肿瘤》2014,23(10):878-881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应用双磷酸盐对晚期前列腺癌进展及骨转移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晚期前列腺癌患者48例,将骨密度T-Score≤-2.5作为双磷酸盐应用指征。在确诊骨转移之前即开始应用双磷酸盐定义为早期使用,归入治疗组(24例);在确诊骨转移之前未应用双磷酸盐者归入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骨转移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结果]治疗组与照组相比较,中位PFS延长5个月(20个月vs 15个月),有统计学差异(χ2=114.03,P〈0.001);中位OS较比对照组无明显延长(38个月vs 39个月,χ2=2.14,P=0.14)。治疗组骨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vs 62.5%,χ2=6.86,P〈0.01)。治疗组平均确诊骨转移时间较对照组延迟4个月(21个月vs 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5个月vs 17±1.5个月,t=3.75,P〈0.01)。[结论]早期应用双磷酸盐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可以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推迟骨转移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NSCLC脑转移患者共40例,均接受吉非替尼(250mg/天)治疗,评价疗效和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颅内病灶获CR 3例,PR 10例,SD 26例,PD 1例;颅外病灶获CR 1例,PR 11例,SD 26例,PD 2例;总体疗效无CR 病例,获PR 14例,SD 23例,PD 3例。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245 天,中位生存时间(OS)为590天;TTP与异时脑转移(P=0.000)、单发脑转移(P=0.015)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治疗时机、颅脑放疗、吸烟状况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OS与各亚组均无关。呼吸系统症状改善率为67.7%(12/18),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率为85.7%(12/14)。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25/40)和腹泻(9/40),多为1~2级。结论 吉非替尼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K-Ras基因在复发转移大肠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复发转移大肠癌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入选96例病例,K-Ras基因突变率为25%(24/96),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病理类型、转移器官个数、转移部位与K-Ras基因突变无相关性。截至2010年12月31日,70例(72.9%)患者病情进展,29例(30.2%)死亡,中位总生存期(OS)为37.3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3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57%和52%。单因素分析显示K-Ras基因状态(P=0.004)、肝转移(P=0.002)及辅助化疗(P=0.012)是影响PFS的预后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及一线治疗应用靶向药对PFS无明显影响;年龄(P=0.026)、肝转移(P=0.050)、腹腔转移(P=0.001)及全程用靶向药物(P=0.009)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K-Ras基因状态以及辅助化疗对O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K-Ras野生组中使用西妥昔单抗者较未使用者OS明显延长(P=0.01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P=0.002)和K-Ras基因状态(P=0.004)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肝转移(P=0.003)、腹腔转移(P=0.000)和全程用靶向药物(P=0.007)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复发转移大肠癌 K-Ras野生型患者能从西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K-Ras基因检测是西妥昔单抗疗效的预测指标;K-Ras野生型患者对化疗的受益程度高于突变型患者,K-Ras基因状态可以预测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