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肺癌患者端粒酶表达的mea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衡量端粒酶活性和肺癌的相关性,综合评价端粒酶活性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效度。方法 检索并筛选出28篇有关端粒酶活性和肺癌的流行病学资料,用meta分析(包括Fleiss固定效应模型或D-L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尺度OR,并汇总端酶活性在肺癌诊断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评价该肿瘤标记物的效果。结果 D-L法计算OR合燕为66.43,(38.48-104.53),Fleiss法将同质的25项研究结果加权并后,肺癌组累积1361例,对照组累积1321例,检测灵敏度为0.7987,特异度为0.9341。结论 端粒酶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性肿瘤标志物,该研究结果为将端粒酶活性纳入肺癌筛检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RNA、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端粒酶活性(telomerase activity,TA)、端粒酶RNA(telomerase RNA,hTR)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RT/hEST2)编码基因的表达,彼此间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TRAP-PCR(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PCR)检测TA,RT-PCR检测hTR,原位杂交检测hTRT/hEST2mRNA表达。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TA、hTR和hTRT/hEST2 mRNA阳性率分别为68.4%(26/38)、55.2%(32/58)和74.1%(43/58),TA与hTRT/hEST2阳性相关(r=0.84,P=0.01),与hTR无相关性(r=0.16,P=0.23)。低分化以及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者TA及hTRT/hEST2阳性率增高;TA及hTRT/hEST2阳性组中位生存期(10.4个月,7.5个月)低于阴性组(13.5个月,14.7个月;P=0.074,P=0.01),hTR阳性组中位生存期(12.9个月)略高于阴性组(11.5个月,P=0.23),仅hTRT/hEST2阳性与阴性组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TRT/hEST2对生存期有影响。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TA、hEST2阳性与阴性组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TRT/hEST2对生存期有影响。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TA、hTR和hTRT/hEST2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hTRT/hEST2够能反应TA活性,二者为NSCLC恶性表型增高的标志;hTRT/hEST2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刷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29例刷检标本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诊断肺癌的价值。结果:24例肺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颖组相近,但明显高于炎症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0.0%,准确性为82.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刷检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58.3%,端粒酶活性阳性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在不同病理分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病理分级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肺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之一。与组织细胞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6.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al ,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 48例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以 42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4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7.5 % ( 4 2 /4 8) ,癌旁组织为 8.3 % ( 4 /4 8) ,42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 χ2 =13 .0 2 9,P <0 .0 1)及良性病变组织 ( χ2 =14 .0 16,P <0 .0 1)。端粒酶活性随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 ,不同组织学类型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伴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 ( 93 .5 %比 76.4% ,χ2 =63 .5 11,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并为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肺癌痰液p53和K-ras基因及端粒酶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痰液多基因、多因素联合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病情预后及肿瘤防治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TRAP-ELISA)检测55例经病检确诊的肺癌患者痰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及端粒酶活性。结果:55例肺癌患者痰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61·8%、40·0%和58·2%,且有11例三项指标均异常。23例肺良性病患者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1·7%、8·7%和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项指标异常与肿瘤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及是否化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变异的检出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并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液检测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8.
RT-PCR法检测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RNA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年来 ,Morin等首次在癌细胞株中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并进而研究统计出有 85%以上的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性为阳性而正常细胞和良性肿瘤中为阴性以后 ,端粒酶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RT PCR方法从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粗提物中检测端粒酶RNA组分 ,反转录人端粒酶RNA组分获得成功 ;并进一步采用此法对ATRA诱导的癌细胞株进行RNA组分的检测 ,观察端粒酶RNA组分在恶性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对进一步探讨人端粒酶各组分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将H… 相似文献
9.
10.
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与肺癌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肺癌患者诱导痰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寻找肺癌诊断的新辅助方法.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30例肺癌患者诱导痰、自然痰及15例肺部良性病变者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的诱导痰、自然痰以及非肺癌患者诱导痰中的端粒酶阳性率和OD值分别为80.0%、56.7%、13.3%和0.523±0.267、0.349±0.247、0.091±0.110.肺癌诱导痰组高于自然痰组及良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1).结论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及其与肺部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且优于自然痰. 相似文献
11.
肺癌化疗前后外周血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测定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在肺癌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和微板杂交检测方法 ,检测 4 9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变化与病理类型有关 ,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全部下降。 31例化疗后端粒酶活性下降 ,其中 2 1例化疗达有效。而 18例端粒酶活性升高中化疗无效占15例。结论 测定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端粒酶活性变化对肺癌化疗疗效的评定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顺铂(DDP)对人肺癌SPCA-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DDP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肺癌SPCA-1细胞72h,非放射性标记的改良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DDP可抑制SPCA-1细胞端粒酶活性,随DDP浓度增大,端粒酶活性抑制增强。MTT结果显示DDP抑制SPCA-1细胞增殖且抑制率有浓度依赖性。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DDP诱导SPCA-1细胞凋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DDP发挥抗肺癌活性的作用机制之一,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评价DDP抗肺癌化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端粒酶基因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 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P的表达。结果 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79.4%(54/68),hTR阳性率为98.5%(67/68),hTERT阳性率为91.2%(62/68)。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但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62/68,91.2%),仅7例hTERT表达阳性(10.3%),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9.0%(121/136),而ThTR与端粒酶的一致率为43.4%(59/136)。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后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7例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及良性病变组织(P<0.001),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癌 旁组织为9.4%,在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以成为一种用于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并在肺癌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血中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以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血中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以监测其血循环转移情况。方法 应用PCR TRAP法检测 2 5例肺癌手术患者和 3 5例肺癌化疗前患者血中端粒酶活性 ,并以 3 0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为对照。结果 非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阴性。肺癌患者手术时肺动脉血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达 5 2 % ( 13 /2 5 ) ,明显高于术前外周血端粒酶活性 ( 2 4% ,P <0 .0 5 )。Ⅲ~Ⅳ期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64 % ( 16/2 5 ) ,Ⅰ~Ⅱ期为 3 0 % ( 3 /10 )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有可能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检测外周血中肺癌细胞和预测肿瘤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7.
人肺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TRAP-银染法检测50例肺癌组织及细胞和20例相应癌旁组织、5例肺结核瘤组织及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肺癌组:36例手术切除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91.7%,7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肺癌组织和7例癌性胸水细胞中端粒酶阳性例数分别为6例和5例;总检出率为88%(44/50)。对照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10%(2/20),肺结核瘤组 相似文献
18.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定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放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74例肺组织中(45例为NSCLC,15例SCLC,结核7例,炎性假瘤7例)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NSCLC端粒酶阳性率为73.3%,且活性较弱(172TPG),SCLC端粒酶的阳性率为93.3%,且活性较强(288TPG)。结核与炎性假瘤端粒酶 性全为阴性,SCLC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NSCLC(P 相似文献